科研产出
地膜覆盖对棉花枯萎病的控制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试验设在重病田上.处理分为盖膜与不盖膜两种,顺序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0.15亩.品种为岱字棉15号.1982年4月16日播种,每亩3750株.定点调查100株.从5月24日开始至9月15日止,每7天调查一次.地上部植株调查病情,计算病率和病指;地下部同期取根际周围深10厘米的土样,定量分离培养,计检平板内枯萎病菌的菌落数.


有关大豆化学成份的相关性、生态地理分布和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1305份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夏豆蛋白质含量稍高于春豆,春豆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夏大豆。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其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机率也较火。不同结荚习性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无差异,脂肪含量是有限性的稍高于无限性的。粒色与化学成份的关系是:蛋白质、脂肪含量以及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青、双色、黄、黑、褐;褐、黄、黑、青、双色;青、褐、黄、双色、黑。白花大豆脂肪含量有稍高于紫花的趋势。不同茸毛色的大豆在蛋白质、脂肪含量方面无明显的差异。大豆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不否定可能获得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较高的品种。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原产地纬度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自然条件定向培育、通过获得性遗传长期积累的结果。


夏、秋两季西德长毛兔和本地全耳长毛兔精液品质的变化
《毛皮动物饲养 》 1983
摘要:1979年以来,我省先后引进了西德长毛兔,但繁殖不多,发展不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兔在夏季高温时节,普遍出现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和受胎率低,即所谓“夏季不育”。但在天气较凉后,这些现象又有明显好转。本试验旨在了解不同季节公兔精液品质的变化,从而采取措施改善夏季的环境条件,以期提高西德长毛兔的繁殖效率。


高温下扑草净对籼稻的安全极限剂量测定
《农药 》 1983
摘要:扑草净防除眼子菜1965年先于日本开始试验应用,至今仍是防除眼子菜的一种有效除草剂。但高温下使用,水稻常常发生药害。1978年7月上旬,我省高温酷热,平均气温32℃以上,最高日平均温度达39.9℃,凡单用扑草净的地方,多处发生药害,特别是抗药性较差的釉稻。此后,我省眼子菜化除面积锐减。1981年在宿迁县来龙公社作了50%扑草净单用高温下对籼稻的安全极限剂量测定。扑草净系上海


小麦粒重气象生态模式的初步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近十年来,沿江与苏南地区小麦产量有很大提高,大面积单产达600~700斤,丰产田达千斤左右.产量三要素中,每亩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增长明显,也较稳定,而粒重在年际间变化较大,成为小麦产量不稳的主要因子.提高和稳定小麦粒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小麦种质资源简易贮存方法
《种子 》 1983
摘要:一、引言小麦种质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选育小麦新品种及进行有关研究的物质基础。我国小麦品种资源相当丰富,据198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收集保存的有四万余份。就江苏而言,目前保存的小麦品种达六千余份,这些资源都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耕作栽培水平的


岱字棉系统品种数量性状表型表现和遗传变异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岱字棉15品种1949年引入我国后,多年来是长江中下游棉区的主要推广品种,并从中选育出洞庭1号,沪棉204,通棉5号等优良新品种.六十年代,我国又引进光叶岱字棉,在国内也种植了较大的面积.七十年代后,陆续引进岱45Λ,岱16,岱25,岱70,岱80等品种.各地对这些新引进的品种都很重视,不少单位对这些品种作了观察和研究.


黄桃的颜色与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园艺学报 》 1983
摘要:黄桃果实生长期是以叶绿素为主,成熟时叶绿素完全分解,类胡萝卜素急剧增多;绿色消失,而呈现黄色。吸收光谱、纸层析图谱和盐酸甲醇变色反应,一致表明黄桃不同品种(品系)成熟期,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分相同;果实颜色的深浅与类胡萝卜的总量呈直线回归,与类胡萝卜素的各个组分的含量,无直线回归关系。


猪、兔感染弓形体免疫机理的探索 Ⅱ.中和试验法检测免疫血清抗体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本研究在于应用中和试验法检测猪、兔感染弓形体强、弱毒虫株的血清中是否存在中和抗体,以期为阐明其免疫机理积累资料.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动物 选健康白兔7只,体重3公斤左右.在每只兔背部剪去毛,然后用不褪色的彩笔划分16~20个小方格,每格约400平方毫米.每只兔供4~5份血清样品的检验.


主要农作物光合特性解析与在生产上的应用 Ⅲ.小麦不同生育阶段限制光合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小麦一生中经历广幅变化的环境,诸如温光等外界条件.这些环境因子必然影响干物和产量形成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研究环境因子和光合作用的关系,解析综合环境因子中的主导因素,将能为栽培上创造有利光合作用的条件提供依据.Stoy(1965)曾从小麦个体发育变化中研究了光合、呼吸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武田(1978)面向日本关东地区,总结了麦类的光合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1982~1983)从高产栽培角度出发,分析了小麦不同生育阶段限制光合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