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菜(BnapusL)“双低”品系选育初报
《中国油料 》 1983
摘要:1978年以来,我们利用国外育成的“双低”(低芥酸、低硫甙含量,下同)油菜品种以及“全紫油菜”(1976年选自日本志贺不育系—“SCMS”的分离单株,经连续多代自交纯合,硫甙含量为0.06%)与常规良种“宁油七号”配置了多种类型的杂交组合。经过4个年度的工作,已经从三个来源不同的系统中分离出一批“双低”和“低硫甙”的株系材料。


土壤有机质氮素和有机无机肥料配合与稻麦产量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江苏省淮北地区沿废黄河两岸的大面积砂土与砂壤土,历来产量不高.人们认为低产因素主要是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一般含有机质0.5~0.8%,全氮0.04~0.06%).但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和不同数量的有机氮无机氮肥配合施用与产量的相关性究竟如何,还有待明确.本文根据在黄泛砂壤土稻麦两熟轮作制中,不同有机肥无机肥配比的定位试验结果,采用多元回归法,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试验在宿迁县农科所进行.试验田0~15厘米土层,pH8.98,有机质1.57%,全氮0.086%,速效磷29.20ppm,速效钾71.80ppm,<0.01毫米物理粘粒11.77,<0.001毫米粘粒2.83.


微粒凝集反应检查气喘病带菌猪
《中国兽医杂志 》 1983
摘要:简便的诊断猪气喘病的微粒凝集反应,不但可以应用于对该病的诊断和菌株鉴定,同时还应用于种猪场的检疫和代替X光机作诊断,建立无气喘病的健康猪群。我们应用微粒凝集试验对一种猪场逐头采血检查,以


土壤中残留氮矿化势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和无机肥料氮当季约有1/3至1/2残留于土壤中,在不施肥的条件下,这些残留肥料氮再度被作物吸收利用率极低,下茬作物所需氮素95%以上由土壤提供.为进一步研究残留肥料氮的矿化利用状况,探索提高其利用率的途径,五十年代以来,应用矿化率法进行土壤氮素肥力研究的报道很多,但在理论上均不够完整.1972年,Stanford和Smith在以好气间歇淋洗培养法测定土壤氮矿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导出土壤氮“矿化势”N_0值的概念.


DSX—30型水稻杀雄器测定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DSX—30型水稻杀雄器是太仓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的.它由电加热器、电子控温系统和外壳组成.整体重7.5公斤,其中手提式杀雄器1.3公斤,电源为交直流两用,携带操作方便,杀雄效果比常规法(利用热水瓶温汤杀雄,下同)功效高1.5倍.省农机局通过技术鉴定,已列为新产品试制(图1).


黄泥土稻田免耕的防渍促爽效应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稻田实行免耕(灭茬)可以迅速改善土体爽水性,防治青泥化,为苏南平田地区继续发展各种多熟制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但一些研究报道大都侧重土壤的形态变化及物理结构的描述,而对引起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的水分动态则未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稻田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的观察,比较常规耕作(干耕水旋)与免耕措施对黄泥土防渍促爽的效应,为研究改善耕作技术和水浆管理提供依据.


单季晚稻对基追肥氮素的利用率及氮素的部分效率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单季晚稻是江苏太湖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之一,生育期长达150天以上.生产中,除施足基肥外,还必需分期施用追肥,才能满足其高产对氮素营养的需要.六十年代初,在推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晚稻高产施肥经验时,为了探讨基肥、长粗肥、促花肥和保花肥对壮秆、大穗、饱粒作用的机理,农业科学工作者从生理、栽培、土壤农化等各方面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一批成果.但当时因受试验手段的限制,未能分别观察到肥料氮与土壤氮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自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用酯酶同工酶分析法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自杂交稻推广种植以来,种子部门普遍通过南繁来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这种方法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不经济,因此,寻求一个更经济有效的鉴定办法,是当前发展杂交稻生产的迫切需要.本文介绍利用酯酶同工酶分析法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技术及其可行性.实验依据同工酶技术在水稻杂交优势与品种分类上利用已有不少文献报道.龚蓁蓁等运用酯酶同工酶分析高粱稻及其亲本,发现杂交子代中有与亲本异同的酶带.陆士伟等以酯酶同工酶E_3~S和E_3~F谱带作为杂交稻早期纯度测定的手段.易琼华等研究了酯酶同工酶酶带


芸苔属六个种自交、品种内互交和种间杂交亲和性视步观察
《中国油料 》 1983
摘要:对于十字花科芸苔属六个种的自交、品种内互交和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国内多限于油菜栽培种的三大类型,即白菜型、甘蓝型和芥菜型。而对栽培很少的但在创造新种方面有一定利用价值的黑芥、羽衣甘蓝和阿比西尼亚芥,来见有过研究报道。因此,我们对芸苔属六个种的自交、品种内互交和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观察,以便为油菜育种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