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秋桃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作物学报 》 1983
摘要:秋天低温,使棉铃体积和壳重的日增长高峰及达到最大值所需天数,分别延长到开花后的第24天和38天左右,比伏桃长10~15天。秋桃发育前中期温度的高低,对铃重的影响,可能大于全铃期有效积温的作用。发育初期具有较高的温度,可以获得较大的启动速度,有利获得较高的铃重。温度低于18℃,铃体积、壳干重停止增长。最后单铃籽棉重的高低,与10天铃龄的铃壳干重,开花后10天内的日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直线回归关系;与体积达到最大值以前的日平均温度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


国际稻品种的评价与利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1980~1982年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在水稻试验计划(IRTP)上合作,进行了国际稻品种的有关试验.三年间先后进行产量试验(IRYN)五个组,国际稻观察圃(IPON)三个组和早代材料观察圃一个组.国际水稻所提供的试验材料总计1362份,来源于2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台湾省在内.此外,广东、湖南、江苏提供少量材料参加试验.


猪的伪狂犬病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Aujeszky于1902年在匈牙利首次报道复制本病获得成功,当时伪狂犬病流行于欧洲各个部分,特别在中欧与东欧.在美国Hanson于1819年曾称一种与伪狂犬病相似的疾病为“疯痒病”,到1931年时始由Shope确认“疯痒病”与伪狂犬病是同一种疾病.由于本病的某些临诊症状与狂犬病相似,所以称为伪狂犬病.六十年代末,猪的伪狂犬病在美国认为是一种散发性疾病,但近年来证实本病的发生正在增多.西欧国家如英国、法国及荷兰,北欧的瑞典与丹麦近几年来本病也有扩展,已引起兽医界的重视.日本曾有本病的报道.60年代我国福建省发现有牛的伪狂犬病;周圣文等(1957)通过实验室诊断为猪的伪狂犬病.台湾省已多次报告有本病的发生,


江苏棉区棉虫区域性综合防治
《中国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背景和现状 江苏棉区从五十年代开始应用农药防治棉花害虫取得了显著成效。南通棉区每亩棉田用25%二二三乳剂1.5—2.0斤和有机磷50—100毫升,投资费约为2.0—2.5元,治虫增产效果可达15%左右,每1元农药投资的增产值约5—6元。然而,进入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害虫已出现了抗药性,致使农药用量和防治次数不断增加。到七十年代每亩棉田农药用量增加到25%二二三乳剂2.5—3.0斤和有机磷250—500毫升,农药费5—6元,治虫


桃早熟品种种胚培养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特早熟品种的培育是当前桃育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早熟品种种胚的不育,限制了母本材料的选择,成为早熟桃育种的障碍.国内应用H.B.Tukey的种胚培养法培育早熟桃品种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尚难获得大量早熟母本的杂种苗.本研究在于进一步提高早熟品种种胚培养技术,促使种胚萌发成苗和提高移苗成活率.


甘薯近缘植物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82
摘要:甘薯近缘野生植物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与甘薯一样存在着杂交不亲和群。通过1979、1980两年的分群鉴定,初步在32个株系中找出 T_3、T_4、T_5、T_8、T_(22)及 T_(23)等六个杂交不亲和群,并且首次发现其中的 T_23株系属“多群性”材料;另外,测出三浅裂野牵牛与甘薯相应的杂交不亲和群别,为利用三浅裂野牵牛和甘薯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在1980年的观察测定中又发现甘薯近缘植物三浅裂野牵牛的株系中产生的芽变体,与母体株系的杂交不亲和群是同属一群,证实母体株系产生的芽变体的杂交不亲和性保持其遗传上的一致性。


甘薯对锌的反应及锌肥的使用技术
《土壤 》 1982
摘要:在缺锌土壤上,锌对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的增产作用已经明确。我们根据锌对马铃薯有较敏感反应的线索,1978年进行了锌对甘薯肥效的多点肥效试验。五个县市八个试验九个对比项次的结果,除一个


小麦“矮变一号”矮秆遗传的初步分析
《作物学报 》 1982
摘要:降低小麦茎秆高度,是在高肥水栽培条件下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矮变一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于1972年从“矮秆早”小麦中选得的天然变异株。该品种具有冬性较强、矮秆性稳定、株高为26~29厘米、穗大、叶片挺等特点。1976年引入我所,除广泛用作矮秆亲本外,并进行矮秆遗传特性研究。


硫酸铜对提高小麦抗寒性和早熟增产的作用
《土壤肥料 》 1982
摘要:铜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禾谷类作物中以燕麦、小麦对铜最敏感,据欧美许多国家的报导,缺铜土壤主要分布在沼泽土起源的有机质土和质地粗的沙质土壤上。苏北宝应湖圩区复兴圩国营农场,在湖田围垦有机质丰富的黑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