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176条记录
芦笋粉添加对面团和面条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芦笋及其副产物的全质化利用,将芦笋通过干燥制备成芦笋粉并用于面条的制备.系统地研究了芦笋粉添加量(0~10%)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回生值,面条蒸煮时间、吸水率、断条率、损失率、剪切力、拉伸强度,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的溶剂保持力增加,蒸馏水、蔗糖、碳酸钠和乳酸SRC在芦笋粉添加量为 10%时分别为 79.30%、111.92%、99.07%和 94.34%;面团的弱化度C1-C2值随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添加量10%最大,为 799.33 mN·m,而回生值 C5-C4随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添加量 10%最小,为1060.33 mN·m.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蒸煮断条率、吸水率和损失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蒸煮时间、拉伸强度、拉伸距离和剪切力都呈下降的趋势.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中巯基含量逐渐增加,二硫键逐渐降低,在添加量 10%时分别为 8.37和 0.59 μmol/g.在芦笋粉添加量 8%~10%时血糖生成指数显著降低(P<0.05),但还属于高GI食品.综合芦笋添加对面团特性,面条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芦笋粉添加量 6%时挂面的品质可以接受.该研究将为芦笋副产物全质化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的依据,也为高纤、高活性物质营养面条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芦笋粉 面条 蒸煮特性 质构特性 淀粉消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汉鸡A系产蛋性状及产蛋曲线拟合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汉鸡A系是以江汉鸡为育种素材选育出的绿壳蛋鸡新品系,为了探究其产蛋性能和规律,采用非线性模型对江汉鸡A系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进行拟合分析。对产蛋性状的表型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江汉鸡A系的开产日龄变异系数低于10%,开产体重、产蛋数和最高连续产蛋天数的变异系数均超过10%,表明这3个性状还存在进一步选育提高的空间;在相关性分析中,开产日龄与产蛋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最高连续产蛋天数与产蛋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曲线的拟合分析中,最优拟合模型分别是杨宁模型(R~2=0.989)和Von Bertalanffy模型(R~2=0.999),这2种模型可以优先用来监测江汉鸡A系的产蛋规律,为提高江汉鸡A系的产蛋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江汉鸡A系 产蛋性状 产蛋率 累计产蛋数 曲线拟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下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长期秸秆还田下配施化肥对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4年的广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S,用量为6 000 kg/hm~2,其他处理用量相同)、秸秆+施100%N(S100N,纯N用量为187.5 kg/hm~2,其他施肥处理用量按此用量折算)、秸秆+施80%N(S80N)、秸秆+施60%N(S60N)、秸秆+施80%N+菌剂(S80Nm,秸秆腐熟菌剂用量为30 kg/hm~2)、秸秆+施60%N+菌剂(S60Nm,菌剂用量同S80Nm)6个处理,测定了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结果显示,与S相比,S100N和S80N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2.82%和179.55%(P<0.05);秸秆腐熟菌剂的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与S100N相比,S80N增加了土壤磷酸酶(Phos)、硫酸酯酶(Sul)、β-葡萄糖苷酶(βG)、β-木糖苷酶(βX)、α-葡萄糖苷酶(α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冗余分析(RDA)显示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是土壤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从减肥增效角度来看,S80N是提升土壤质量较适宜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麦田 秸秆还田 化肥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和Ar+注入红三叶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离子注入技术是创制植物新种质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离子注入红三叶的诱变效应,以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的N+(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或5*1015ions·cm-2,分别记为N3014、N3015、N5014、N5015)和Ar+(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ions·cm-2,分别记为Ar3014和Ar5014)注入"鄂牧5号"红三叶种子,研究种子诱变后的萌发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花序数、花序小花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花序长度以及花序宽度等农艺性状对诱变单株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红三叶种子表皮具有明显的"灼伤"现象,种皮颜色变成黑褐色.相比于对照,Ar3014处理下发芽率指标值略有提高,处理N3014和N3015的发芽率指标值略有降低,但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N5014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率(P<0.05),比对照低约10%,处理N5015和Ar5014发芽率更是降低超过30%(P<0.05).注入能量为30 keV的2个N+处理显著增加了胚根体积和胚根长度(P<0.05).经离子诱变的种子(M1代)种植后生产M2代种子,依次生产M3和M4代种子.M2代植株各性状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表现出更大的性状变异特征,为进一步筛选突变材料奠定基础.50 keV的N+和Ar+诱变处理具有更大的诱变效应,但主要是不利突变.红三叶适宜的N+诱变能量为30 keV,剂量为5*1014~5*1015ions·cm-2.经过4个世代选育,获得8个性状稳定并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M4代突变体材料,为红三叶诱变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红三叶 氮离子 氩离子 诱变 生物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蒸九制对鸡头黄精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蒸制处理对鸡头黄精有效成分及代谢物种类和含量影响,采用低场核磁、苯酚-浓硫酸法、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等对其中的水分分布、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和代谢产物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次蒸制后,鸡头黄精结合水的含量、多糖含量逐渐降低,水提液pH值逐渐降低呈弱酸性达到4.07,还原糖、总酚、黄酮含量逐渐升高分别达到 28.69%、10.02 mg/g和0.69%,抗氧化性逐渐增强,ABTS抗氧化能力在 7 制达到最高为 0.73 mmol/L,较 1 制增加 0.35 mmol/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值在8 制达到最高分别为81.95%,1.97 mmol/L,较1 制分别增加50.92%,1.72 mmol/L;同时蔗糖逐渐水解从18.53 mg/g到7.62 mg/g,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提高,分别由1制0.00和11.30 mg/g,达到9制17.25和230.89 mg/g.选取一制与九制黄精进行代谢物差异分析,在正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到 1 310 种代谢物,差异代谢物有 176 种(按其特性分为 38 类),在负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到1 841 种代谢物,差异代谢物有 148 种(按其特性分为 26 类).黄精经蒸制后有效成分差异性显著,对鸡头黄精炮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鸡头黄精 九蒸九制 HPLC-ELSD LC-MS 代谢组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照降解魔芋葡甘聚糖产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核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魔芋葡甘聚糖(KGM)降解产物的高效利用,本研究围绕辐照对魔芋葡甘聚糖(KGM)降解产物的影响展开,比较不同辐照剂量处理下魔芋葡甘聚糖(KGM)分子量、特征黏度、可溶性糖含量、电化学特性、外观色泽、微观及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辐照处理相比,KGM辐照降解产物的主链结构未改变,结晶区减弱;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分子质量从未辐照处理的894.6 kDa降至32 kGy辐照处理的4.70 kDa,特征黏度及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辐照降解产物呈片状且出现孔洞,组间Zeta电位差异显著.本试验结果可为KGM辐照降解改性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辐照降解 结构表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探索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为该模式下水稻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直播和机插两种种植方式下,分别设置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优化管理处理、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轻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常规管理处理,于湖北省潜江市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直播和机插条件下,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平均增产率分别为 8.5%和 9.4%,增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常规管理,水分优化管理对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正效应大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水稻分蘖后期,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 0~10 cm土层亚铁含量下降40.8%~41.8%,0~2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下降 45.1%~46.4%;与分蘖后期相比,水稻收获后 0~20 cm土层亚铁和还原性物质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水分优化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缓解土壤潜育化程度.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水分优化管理 土壤还原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nsLTPs)功能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plant 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s, nsLTPs)是一类小分子可溶性碱性蛋白,包含1个由4个二硫键链接的8个半胱氨酸残基保守基序、1个内部疏水空腔和1个脂质结合位点。这种结构使得ns TLPs稳定性高,结合或转运疏水分子的能力增强,因此能够在膜间转移脂质。植物ns LTPs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主要有5种类型,包括LTP1、LTP2、LTPc、LTPd和LTPg,其中LTP1和LTP2最常见,研究数量相对较多。植物nsLTPs的生物学功能丰富,除了参与植物生长和发育(角质层蜡质合成,胚胎发育,种子发育和萌发)外,在非生物胁迫以及病原菌防御中也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讲述了近几年植物nsLTPs功能研究进展,分析了该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深入了解植物nsLTPs的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 生物学功能 亚细胞定位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和表面结构变化特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持续泡水条件下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与特征,完善稻虾模式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采用自制尼龙网箱法,在稻虾环沟模式的养殖沟内,以不养虾为对照,模拟研究小龙虾扰动下水稻秸秆的腐解特性、养分释放特征及其表面微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有小龙虾参与,水稻秸秆各时段平均腐解率表现出快—慢—快—慢—快的特点;150 d及以前,有虾处理与无虾处理各时段腐解量、累计腐解率和各时段平均腐解率差异均不显著,180 d及以后各指标均表现为有虾处理显著高于无虾处理,至210 d时,有虾处理水稻秸秆累计腐解率达85.67%,比无虾处理高出12.35百分点。秸秆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K>P>N;150 d及以后,有虾处理N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80 d及以上,有虾处理P累积释放率和总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至210 d,有虾处理K累积释放率表现出高于无虾处理的趋势。120 d及以后,有虾处理的秸秆表面结构受破坏程度明显大于无虾处理。结果表明,稻虾环沟模式下,小龙虾扰动能增加中后期水稻秸秆表面微观结构的受破坏程度,促进后期水稻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

关键词: 稻虾共作 秸秆还田 腐解 养分释放 表面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SCD1和SCD5双基因敲除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脂肪沉积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肪沉积及脂肪酸组成对猪肉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 SCD)对脂肪酸组成及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SCD1和SCD5是包括人类(Homo sapiens)在内的多种脊椎动物中仅有的两种SCD亚型,为明确SCD1和SCD5对猪(Sus scrofa)脂肪酸种类与组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单single guide RNA(sgRNA)和双sgRNA相结合介导的CRISPR/Cas9技术对SCD1及SCD5基因进行定点敲除,筛选获得纯合缺失单克隆细胞系,对其进行脂肪酸含量的检测分析,并检测双基因缺失对脂肪沉积和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SCD1及SCD5双基因编辑效率超过70%;SCD1及SCD5双基因缺失降低了其介导的限速反应产物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的相对含量;同时,细胞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的含量显著提高。SCD1和SCD5的缺失还影响了芥酸(C22∶1n9)、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 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二十碳五稀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和亚油酸(C18∶2n6)等脂肪酸的含量;SCD1和SCD5整体缺失后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降低,影响了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酰基辅酶A合成酶3(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3, ACSL3)等与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CD对脂肪酸的组成及代谢和脂肪沉积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猪肉品质改良及肥胖疾病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和参考。

关键词: CRISPR/Cas9技术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 脂肪酸代谢 脂肪沉积 多基因编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