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336条记录
关于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运行模式和机制创新的研究-以湖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为例

农业经济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价值意蕴,解剖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主要运行模式,分析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创新项目管理机制、技术集成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 种养 循环农业 模式 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汉地区油蟠桃病毒种类的小RNA测序鉴定

园艺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侵染湖北武汉地区油蟠桃的病毒种类,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采集的5份病害样品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含有桃相关黄症病毒属病毒(peach-associated luteovirus,PaLV)、桃病毒D(peach virus D,PeVD)和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PLMVd)。采用RT-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获得的PaLV、PeVD和PLMVd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OP244073、OP244074和OP244075)与GenBank中相应的PaLV分离物T01-2(MK361479)、PeVD分离物T02-1(MK361476)和PLMVd分离物HUEI-Ob166/1-1(MW046337)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2.15%~98.59%。进一步利用PaLV、PeVD、PLMVd及其他6种桃病毒特异性引物对109份油蟠桃样品进行RT-PCR检测,仅检测到PLMVd、PaLV和PeVD,检出率依次为33.94%、29.36%和5.50%。PLMVd可能为侵染油蟠桃的优势类病毒。病毒和类病毒复合侵染率为22.93%,高于单一的侵染率,表明复合侵染可能是油蟠桃上病毒、类病毒侵染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油蟠桃 病毒 类病毒 小RNA测序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穗部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创制及穗粒数候选基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创制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定位影响小麦穗粒数的候选区间,以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品种衡观35和科农199杂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作为研究材料,对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利用660K SNP芯片对表型差异显著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两对近等基因系间的多态性SNPs位点及一致性的物理区间。结合候选区间的基因功能注释和基因表达分析,预测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结果表明,N81和N82、N86和N87是两对在小麦穗部性状具有显著差异的近等基因系,其遗传相似度分别为98.02%和98.78%。通过660K SNP芯片分析,确定两对近等基因系分别在1B染色体上662~669 Mb、3B染色体上19~25 Mb和5B染色体上541~548 Mb的物理区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表明这些物理区间可能是影响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候选区间。通过整合前人研究的QTL定位区间、基因功能注释、基因表达分析和同源基因功能分析,筛选出3个可能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分别是1B染色体上编码苹果酸脱氢酶的TraesCS1B02G443200,3B染色体上编码AP2/ERF转录因子的TraesCS3B02G042400,5B染色体上编码C2H2类型锌指蛋白TraesCS5B02G366500。本研究结果为挖掘小麦穗粒数基因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小麦 660K SNP芯片 近等基因系 穗部相关性状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湖北贝母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湖北贝母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湖北贝母为研究对象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和有机肥氮分别替代10%(T1)、20%(T2)、30%(T3)、40%化肥氮(T4)5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湖北贝母形态、生理特性、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湖北贝母的茎粗、总鲜重和产量在T4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分别显著提高60.13%、69.46%和106.96%。与CK相比,T1~T4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增幅为64.62%~93.05%; T3和T4处理的土壤pH有显著提高。相较于CK,脲酶、蔗糖酶活性在T3处理下分别提高47.17%、19.06%,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在T1和T2处理下均显著高于CK,增幅分别为131.63%和306.44%。T1~T4处理的黄酮含量显著低于CK。T2~T4处理下,湖北贝母可溶性蛋白和总生物碱含量均显著低于CK,降幅分别达5.70%~15.46%和22.79%~30.85%。多糖含量在T3和T4处理下显著高于CK,分别是CK的1.67和2.06倍。综上,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有效促进湖北贝母的生长,提高其产量,且氮替代比例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但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还能有效调节土壤酶活性及pH,对湖北贝母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以有机肥氮替代30%~40%化肥氮效果最佳。

关键词: 有机肥 湖北贝母 产量 品质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品种遵烟6号和K326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编辑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分别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遵烟6号和K326的多酚氧化酶(PPO)家族基因成员LOC107810501进行靶向敲除。结果表明,LOC107810501基因被敲除后,在烟草的阳性编辑单株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同时LOC107821546、LOC107786520、LOC107773093、LOC107787563、LOC10780536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研究获得了低PPO活性的烟草T0突变单株,T1世代测序检测证明突变性状可以稳定遗传。

关键词: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 多酚氧化酶 基因编辑 遵烟6号 K3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疏果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阳光玫瑰葡萄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疏果处理,包含不疏果、留100粒果、留80粒果、留60粒果,研究疏果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单粒重、纵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不疏果和单穗留果量为100粒时,果穗拥挤、果粒较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留果量为80粒时,果粒大小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留果量为60粒时,果粒均匀,无大小粒现象,单粒重最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效益高。从经济效益考虑,阳光玫瑰葡萄在湖北省的单穗适宜留果量为60粒。

关键词: 阳光玫瑰葡萄 负载量 疏果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施玉露茶精揉机的搓板改进及测试

湖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恩施玉露茶机械化做形中普遍存在断碎率较高、外形偏扁等问题,以恩施玉露茶机械化生产常用的做形设备60K-S型精揉机为研究对象,设计3种不同类型的搓板,优化并开展生产测试。结果表明,3号搓板做形效果最好,齿高为7 mm、搓齿圆角为2.0 mm、齿槽圆角为3 mm,搓板中间三角齿改为圆直条。搓板结构的变化对茶叶形状和整碎影响较大,而对净度和色泽的影响较小。降低搓板齿高、增加搓齿圆角、增设齿槽圆角对茶叶整碎有明显影响,茶叶匀整、断碎较少。

关键词: 恩施玉露茶 茶叶 精揉机 做形 搓板 改进 测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耕地土壤面临连作障碍、盐碱化、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抵御病害、修复土壤等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根际促生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作用机制不明确、应用技术不成熟及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其应用。系统梳理了根际促生菌的分类、促生作用机制、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及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 作物 促生机制 应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风味的影响,采用蒸、水煮、油炸、空气炸、微波加热、烤制对克氏原螯虾进行熟制,并通过对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感官评分、电子舌、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指标评价克氏原螯虾滋味变化。结果表明,6种熟制后的克氏原螯虾中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醇类5种、醛类16种、酮类7种、酯类4种、杂环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烃类1种且不同加工方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微波加热、蒸制与油炸能产生更丰富的气味,其中油炸处理后虾肉中检测出了最多的香味物质如2-甲基丁酸甲酯、(E)-2-庚烯醛,能使油炸后克氏原螯虾产生特殊的脂肪香味,感官品质最高;水煮能促进虾肉生成更多鲜味氨基酸、鲜味核苷酸和更少的苦味氨基酸,使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最大为23.6 g MSG/100 g;烤制所得游离氨基酸总量最大,但其鲜味氨基酸含量最低,感官品质也相对较低。因此,油炸与水煮熟制克氏原螯虾风味更好。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熟制方式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滋味化合物 多元统计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模拟胃肠消化香菇活性物质含量及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和处理时间对香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活性物质含量及体外活性的影响,采用蒸制、煮制、空气炸和烤箱烤制4种方式处理香菇,通过模拟体外胃肠消化后测定消化液中总酚、总黄酮、粗多糖和香菇嘌呤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降血脂和降血糖活性,并对消化液的体外活性和活性物质含量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化前,与蒸制、煮制和空气炸处理相比,烤箱烤制更利于香菇中4种活性物质的保留,其中烤制5 min时总酚、总黄酮和粗多糖的含量和烤制15 min时香菇嘌呤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22.13±3.57)mg/g、(4.49±0.06)mg/g、(5.57±0.28)g/100 g和(551.31±3.76)mg/100 g.经体外胃肠消化后,烤箱烤制香菇活性物质释放量相对较高,其次为空气炸.除烤箱烤制香菇总黄酮的释放量随烤制时间延长而降低外,其余活性物质释放量与加工时长无明显相关性.蒸制处理后香菇肠消化液的体外活性相对较高,其中,蒸制20 min的香菇肠消化液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和蒸制10 min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最高(P<0.05),分别为(88.74±0.34)%和(50.39±0.07)%;而不同加工方式的香菇肠消化液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蒸制10 min时肠消化液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相对较强(P>0.05),为(49.42±2.32)%.相关性分析发现,胃消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其总酚(P<0.01)和香菇嘌呤(P<0.05)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BTS阳离子自由基抑制率与其总酚(P<0.05)和粗多糖(P<0.0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肠消化液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与4种活性物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可以看出烤制更有利于活性物质的保留和消化释放,而蒸制更利于改善香菇肠消化液的体外活性.本研究为香菇科学合理的加工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香菇 加工方式 总酚 总黄酮 粗多糖 香菇嘌呤 体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