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贮桑叶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肉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青贮桑叶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肉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320.00±4.25) kg、(12±1)月龄的西门塔尔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使用15%、30%、45%青贮桑叶替代基础饲粮中的全株玉米青贮。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Ⅲ组肉牛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各试验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Ⅰ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Ⅲ组(P<0.05),且养殖效益最高。各试验组肉骨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的屠宰率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试验组的亮度(L*值)、红度(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剪切力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的含量及乙丙比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使用青贮桑叶替代全株玉米青贮虽然降低了西门塔尔牛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但能够改善屠宰性能,促进瘤胃发酵,提高肉品质和养殖效益,适宜替代比例为15%。
关键词: 青贮桑叶 肉牛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瘤胃发酵 肉品质


基于DNA条形码的黄精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种子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43份黄精属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分析,以期为高效鉴别黄精属种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条形码ITS2扩增和测序成功率较低,其他3个条形码(trnH-psbA、matK、rbcL)均扩增成功,且测序成功率均在90%以上;序列秩和检验结果表明,种间变异差异显著,而种内变异差异不显著;系统发育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独立条形码鉴定物种数量为1~2个,双组合条形码为3~4个,三组合条形码(rbcL+trnH-psbA+matK)可鉴定物种5个,鉴定支持率在86%以上,分辨率为71.43%。三组合条形码(rbcL+trnH-psbA+matK)鉴定黄精属物种成功率最高,其次为双组合条形码rbcL+matK。


半夏细菌性病害拮抗菌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测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半夏细菌性病害拮抗菌,为生防菌资源开发利用和半夏细菌性病害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株半夏病原菌为靶标菌,从感病半夏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拮抗菌种类。测定拮抗菌对菊迪基氏菌(Dickeya chrysanthemi)、极端东方假单胞菌(Pseudomonasextremorientalis)和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carotovorum)引起的半夏、胡萝卜、马铃薯及白菜细菌性病害离体防效,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拮抗菌对3种病原菌引起的半夏细菌性病害活体防效;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对13株中药材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明确其抑菌谱。【结果】从半夏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06株细菌,筛选出菌株WBT16对6株半夏细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拮抗效果最佳,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离体防效测定结果表明,拮抗菌WBT16对菊迪基氏菌、极端东方假单胞菌和胡萝卜果胶杆菌菌株引起的半夏及胡萝卜细菌性病害防治效果均为100%。活体防效测定结果表明,拮抗菌WBT16对菊迪基氏菌引起的半夏细菌性病害防治效果最好,为76.92%,对胡萝卜果胶杆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效果为69.23%,对极端东方假单胞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效果为62.50%,均超过60.00%。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拮抗菌WBT16对多种病原真菌有较好抑制效果,对湖北贝母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86.02%,对半夏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和半夏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率较高,分别为80.51%和79.89%。【结论】从半夏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拮抗菌WBT16对半夏细菌性病害防效较好,且抑菌谱较广,在半夏细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具有一定开发价值和应用潜力。


魔芋葡甘聚糖添加量对黑荞麦面条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黑荞麦面条的品质,本文系统研究了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添加对黑荞麦混合面粉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SRC)、混合特性和面条的质构、蒸煮、消化特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GM添加黑荞麦混合粉的SRC呈上升的趋势,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也呈上升的趋势,但弱化度C1-C2值和淀粉回生特性C5-C4值呈下降的趋势,在3%时分别下降了0.18 N·m和1.14 N·m。黑荞麦面条的蒸煮时间、断条率和蒸煮损失率随KGM添加呈下降的趋势,而拉伸强度和剪切力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添加量2.5%时最大,分别为31.11 g和426.07 g。此外,添加KGM后黑荞麦面条的巯基含量总体无明显差异,二硫键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消化特性的研究中发现,KGM添加后黑荞麦面条的淀粉水解率、RS含量和eGI值无明显差异,与常规工艺制备的黑荞麦面条相近。综合各指标,黑荞麦面团的品质在KGM添加量3%时最佳,因为在此添加量下混合面粉的SRC和混合特性最佳;而面条的品质在KGM添加量为2.5%时提升最大,在此添加量下面条的蒸煮和质构等特性最佳。
关键词: 黑荞麦粉 魔芋葡甘聚糖 混合特性 蒸煮特性 质构特性 消化特性


水稻种质资源淹水成苗特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淹水直播既可以免去育苗、插秧、排水等人工成本,又可以有效防控杂草和鸟害、鼠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水稻栽培品种大多低氧成苗率低,不适宜淹水直播,品种匮乏问题严重制约淹水直播技术发展与推广。鉴定筛选淹水成苗性强的水稻种质资源是培育淹水直播稻新品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的国内外水稻种质材料,通过测定淹水成苗率、发芽势、低氧萌发率、低氧相对萌发率、胚芽鞘长度、低氧胚芽鞘长度、低氧相对胚芽鞘长度等指标,鉴定筛选出淹水成苗率达50%以上的水稻种质17份。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势、低氧萌发率、胚芽鞘长度、低氧胚芽鞘长度、低氧相对胚芽鞘长度等指标与淹水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低氧胚芽鞘长度与淹水成苗率的相关性最高,可作为鉴定评价淹水成苗特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对254份水稻种质资源淹水成苗特性重要调控基因OsGF14h的单倍型类型检测分析,鉴定出8份淹水成苗率高(>30%)而OsGF14h单倍型为无功能型的材料,为淹水成苗特性相关新基因的挖掘提供了线索。本研究对于提高耐淹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效率,挖掘淹水成苗特性调控基因,进而培育淹水直播稻新品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长粒香型抗病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杂交水稻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农香11S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选育的一个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其稻米细长、品质优、有香味、抗稻瘟病、生育期偏短。利用生育期相对较长、一般配合力高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隆科638S为亲本与E农香11S杂交,后代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表型鉴定,创制了6个来源于“隆科638S/E农香11S”后代且同时携带Pi1、fgr和GL7基因的不育系新株系,对其育性、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及杂种优势进行了评价。新不育株系生育期较E农香11S长3.6~6.0d,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育性等方面与E农香11S表现相似,一般配合力优于E农香11S,其中ML-S15所配杂交组合达到隆科638S所配组合和对照丰两优4号的产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新不育株系可以用于培育长熟期、长粒、香型、抗稻瘟病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长粒 香味 抗稻瘟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虾壳粉添加量对小龙虾酱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小龙虾虾酱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0、20%、40%的虾壳粉,在小龙虾虾酱发酵第0、6和12 d的三个阶段,通过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以及16S rRNA测序对小龙虾虾酱的风味及微生物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添加虾壳粉后可以显著增加虾酱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含硫化合物、胺类、酮类、酯类和杂环类),其中添加20%虾壳粉能更好地促进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产生与增长;结合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3种物质(2-癸酮、甲硫醇、二甲基三硫)作为区分不同虾壳粉添加量和不同发酵时间差异的标志性风味化合物。虾壳粉的添加增加了微生物属的丰度与多样性(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樱桃样芽胞杆菌属(Cerasibacillus)),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添加虾壳粉样品组中独有的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与多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对风味贡献最大。综上所述,在小龙虾酱中添加虾壳粉,尤其是添加量为20%时,有利于促进风味相关微生物属的生长进而丰富虾酱的风味。


林下畜禽生态养殖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林下畜禽生态养殖是一种有效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的林牧复合系统,可有效缓解林地和种养用地矛盾、人畜争粮矛盾,在提高林下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了林地生态效益。科学的林下畜禽养殖可促进林地可持续发展,但不合理的林下畜禽养殖不仅不利于林地生态保护,还会对畜禽产品安全造成威胁。本文总结了林下畜禽生态养殖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优势,重点讨论了该模式下畜禽、土壤、林木间的相互影响,并针对林下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要点、仍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林下畜禽生态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