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预制藕饼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新鲜莲藕为原料制备预制藕饼,在不添加水分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藕饼中外加物质种类和含量,对工艺进行优化,制备出消费者接受度高、品质优良的预制藕饼。研究表明,新鲜莲藕制备成藕丁泥后不能成型,需外加增稠剂对藕饼进行再次塑形;添加淀粉种类和含量能够影响藕饼的品质;在藕丁泥中添加适量的大米淀粉和卡拉胶可改变预制藕饼的口感和外观品相;在制备藕丁泥时添加适量的抗坏血酸可抑制藕饼的褐变,提升藕饼的外观色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用新鲜莲藕制备藕丁泥时添加3.00%的抗坏血酸护色后,向其中加入7.50%的大米淀粉、0.80%的卡拉胶和0.80%的食用盐,采用低温煎制的方法进行塑型,制备出的预制藕饼品质最佳。


野葛淀粉与木薯淀粉混粉理化特性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野葛淀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将木薯淀粉分别以10%、30%、50%和70%的质量分数掺入野葛淀粉.研究了原粉基本成分、原粉和混粉的结构、凝胶特性、抗氧化活性、热特性、冻融稳定性、消化特性、冲调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淀粉比例的增多,可以根据扫描电镜中的颗粒形状明显区别原粉及混粉,混粉平均粒径(10.68~13.05 μm)均比野葛淀粉(9.47 μm)高.野葛淀粉与木薯淀粉分别为C型及A型晶体结构,混粉后并未改变其结构及红外光谱图.混粉的糊化起始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更难糊化.混粉抗氧化能力降低、多次冻融后趋于稳定、冲调黏度增大;混粉后硬度增大,最高达到2 410.46 g,质地硬化,凝胶性能变差;混粉的抗性淀粉(质量分数0.37%~1.59%)相对野葛淀粉较低(5.65%).木薯淀粉的掺入对混粉影响较大,有利于从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等方面为鉴别野葛淀粉中是否掺有木薯淀粉提供参考.


CYP1基因家族对家禽繁殖性状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P1基因家族是一类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和生理过程调节,在家禽繁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CYP1基因家族的功能及其对家禽繁殖性状的调控机制以及CYP1基因家族在家禽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探明CYP1基因家族对家禽繁殖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


复合微生物肥对棉田土壤养分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肥对棉田土壤养分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不施用复合微生物肥(T0)和施用复合微生物肥(T1~T4)共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各处理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并对不同处理根际土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T0相比,T1~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籽棉产量提高5.59%~14.28%,皮棉产量提高5.65%~16.64%。各处理土壤中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优势菌目主要为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芽单胞菌目(Gemmatimonadales)。与T0相比,T1~T4处理土壤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酸杆菌属(Acidobacterium)和RB41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可增加棉花根际优势菌群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促进土壤养分释放,提高棉花产量。


湖北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湖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湖北省在智慧农业政策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建设规划部署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技术研发与应用不足、智能农机装备使用率低、复合型人才缺乏、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此,围绕湖北省智慧农业发展瓶颈,提出加强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拓展政策体系支持范围、统一规划部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建设投资格局、提高智能装备创新应用效率、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促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等对策建议。


N~+和Ar~+注入红三叶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离子注入技术是创制植物新种质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离子注入红三叶的诱变效应,以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的N~+(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或5×10~(15) ions·cm~(-2),分别记为N3014、N3015、N5014、N5015)和Ar~+(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 ions·cm~(-2),分别记为Ar3014和Ar5014)注入“鄂牧5号”红三叶种子,研究种子诱变后的萌发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花序数、花序小花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花序长度以及花序宽度等农艺性状对诱变单株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红三叶种子表皮具有明显的“灼伤”现象,种皮颜色变成黑褐色。相比于对照,Ar3014处理下发芽率指标值略有提高,处理N3014和N3015的发芽率指标值略有降低,但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N5014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率(P<0.05),比对照低约10%,处理N5015和Ar5014发芽率更是降低超过30%(P<0.05)。注入能量为30 keV的2个N~+处理显著增加了胚根体积和胚根长度(P<0.05)。经离子诱变的种子(M_1代)种植后生产M_2代种子,依次生产M_3和M_4代种子。M_2代植株各性状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表现出更大的性状变异特征,为进一步筛选突变材料奠定基础。50 keV的N~+和Ar~+诱变处理具有更大的诱变效应,但主要是不利突变。红三叶适宜的N~+诱变能量为30 keV,剂量为5×10~(14)~5×10~(15) ions·cm~(-2)。经过4个世代选育,获得8个性状稳定并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M_4代突变体材料,为红三叶诱变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1~2 mm粒级为主,在冬泡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且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土壤>2 mm和>1~2 mm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了19.8%和6.5%,而0.053~0.25 mm团聚体比例则显著下降了9.2%,且>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提高了7.8%、20.6%和37.5%。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2%、34.0%和23.1%,且显著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尤其提高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升了土壤固碳能力。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克氏原螯虾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分布


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剥壳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蒸制和煮制两种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剥壳效果与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克氏原螯虾进行冷水蒸制和煮制,使其中心温度分别达到60、70、80、90℃,测定其剥壳效果,分析虾壳、肉品质的变化.[结果]煮制与蒸制两种方式在中心温度到达80℃以上时,均对克氏原螯虾有松壳效果.其中,煮制使中心温度达到80℃或90℃时,机械和人工剥壳效果均更好,且对克氏原螯虾的品质保留较好.蒸制中心温度达到90℃的克氏原螯虾品质以及色泽较好,但剥壳效果不及煮制中心温度达到90℃者.中心温度达到60℃时,煮制与蒸制的熟化程度较低,剥壳效果较差,克氏原螯虾的壳肉硬度较大,但肌原纤维蛋白含量较高.[结论]结合剥壳效果与壳、肉品质来看,在克氏原螯虾加工中,选择煮制预处理较好,同时应使中心温度达到80℃以上.


核膜孔亚复合物Nup98/Rae1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核膜孔蛋白98(Nup98)和核糖核酸输出因子1(Rae1)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方法】选择4周龄SPF级雌性昆明小鼠,分离小鼠卵母细胞并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卵母细胞中Nup98和Rae1基因表达量;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up98和Rae1共定位情况;利用电转siRNA干扰技术敲低小鼠卵母细胞中Nup98和Rae1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效率,并观察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和第一极体排出(first polar body extruction, PBE)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敲低Nup98和Rae1基因后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排列情况;利用染色体爬片技术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率。【结果】Nup98和Rae1基因在小鼠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在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 GV)时期,Nup98和Rae1共定位于核膜边缘;在减数分裂过程中,Nup98和Rae1聚集于染色体动粒上。siRNA干扰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敲低Nup98和Rae1基因后,对另一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双敲Nup98和Rae1基因后,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率无显著影响(P>0.05),小鼠卵母细胞发育9.5 h时的PBE率极显著升高(P<0.01),染色体分离比率和非整倍体率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Nup98和Rae1基因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参与染色体分离,影响非整倍体的发生,从而影响受精胚胎的发育潜力。
关键词: 小鼠卵母细胞 Nup98 Rae1 体外成熟 减数分裂


矮牵牛花朵大小及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矮牵牛花朵大小的遗传规律,以大花型和小花型矮牵牛高代自交系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对花朵大小遗传特征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并将F1植株与中花型矮牵牛W115株系进行杂交,验证遗传规律。同时以F2群体为材料,对花径、萼片长、叶片长等2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矮牵牛大花对小花性状符合2MG-A模型,即由2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95.38%;大、小花杂交F1与中花W115进一步杂交,后代出现大花与中花性状分离(1∶1),且中花植株的叶片和苞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大花植株(P<0.01)。大花×小花F2群体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67%~59.93%,平均22.3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部性状、叶部性状以及两者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花径与其他器官大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部分植株性状呈显著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