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浙江省青大豆种质资源主要性状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组从浙江省内13个县(市,区)共收集到青大豆地方种质资源35份。本研究对这35份青大豆种质进行连续两年的性状鉴定,结果表明这些青大豆材料在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及营养品质等方面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基于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这批青大豆材料以紫花棕毛为主,而其株高、百粒重、生育日数等性状具有显著性差异;基于品质性状的分析表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5.4%和18.6%;而基于基因型的聚类分析表明,类群划分与其部分农艺性状相关。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浙江省青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为青大豆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大豆 浙江 种质资源 地方品种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大黄鱼及其正反杂交种肌肉营养品质评价

水生生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及其杂交种(正交F1和反交F1)肌肉品质,采用生化分析和组织学方法对四个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及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个黄鱼群体粗脂肪含量介于4.73%—5.37%,属中脂鱼类;正交F1 (16.88%)和反交F1 (16.93%)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小黄鱼(16.13%)和大黄鱼(16.01%);在四个黄鱼群体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 Essential amino acid)7种,不同群体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 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为106.69—110.42,正交F1和反交F1中氨基酸总量(TAA, Total amino acid)、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 Total essential amino acid)及呈味氨基酸总量(TDAA, Total delicious amino acid)均显著高于双亲;共检测出22种脂肪酸,四个黄鱼群体中DHA和EPA含量占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46.77%—49.27%,其中DHA含量在两种杂交黄鱼中显著高于双亲。4种常量元素(K、Na、Mg和Ca)在不同群体中含量丰富, 6种微量元素(Mn、Zn、Fe、Se、Cu和Cr)中Zn和Fe在两种杂交黄鱼中显著高于双亲。肌肉组织学结构显示,正交F1和反交F1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大黄鱼而与小黄鱼无显著性差异,正交F1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双亲。综上所述,四个黄鱼群体肌肉营养成分丰富,均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同时,两种杂交黄鱼在特定营养指标上获得了一定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阐述了杂交育种对肌肉品质的影响,可为黄鱼肉质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杂交种 肌肉营养品质 小黄鱼 大黄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中无脊椎动物对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其向农田及其周围环境持续不断地输入,促使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及其宿主细菌(antibiotic resistance bacteria, ARB)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富集和扩散,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无脊椎动物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农田土壤及其周围水体环境中,在农田食物网和物质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抗生素、ARGs等抗生素耐药污染物与农田土壤和水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仍需全面评估。本文概述了农田系统中的主要无脊椎动物类型的生态功能,重点关注了抗生素耐药污染物对蚯蚓、线虫、跳虫等土壤无脊椎动物以及部分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影响,以及引发的抗生素耐药污染物环境行为变化,指出无脊椎动物可通过多途径影响抗生素耐药污染物迁移转化和传播,产生促进抗生素的降解转化、ARGs/ARB削减等正向效应,也可通过肠道蓄积,加速抗生素耐药污染物传播。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未来需更多将研究对象从模式无脊椎动物拓展到实际农田优势类群中,开展真实环境中的抗生素和ARGs复合污染研究,通过生物群落结构调查方式等证实科学假设,关注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生无脊椎动物的作用等,以期为农田中无脊椎动物对抗生素耐药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引。

关键词: 抗生素 无脊椎动物 土壤动物 农田生态系统 抗生素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梅新品种丁魁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丁魁是从丁岙梅实生变异单株选育而成的大果型杨梅新品种。果实近圆球形,果蒂略凸起,果梗中等长度,肉柱圆润,质地脆嫩多汁,风味浓,果实耐贮性好。果实平均单果质量22.6 g,果形指数0.97,可食率95.6%,果实硬度2.89 N,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0.8%,可滴定酸含量(b)为10.57 g·kg-1,总糖含量为73.3 mg·g-1,黄酮类含量为0.74 mg·g-1,总酚含量为1.77 mg·g-1,氨基酸含量为7.76 mg·100 g-1,维生素C含量为33.3 mg·100 g-1;果实生育期55~60 d,在浙江温州地区果实6月初成熟,以春梢和夏梢为主要结果母枝,花序坐果率约15%,自然坐果率适中,无需人工疏果。丁魁抗肉葱病能力强于丁岙梅。该品种适宜在气候温润的浙南及气候与浙南相似地区栽培。一般高接后5~7 a(年)即进入稳产期,产量较为稳定,平均666.7 m2产量可达660 kg。

关键词: 杨梅 新品种 丁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食用菌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浙江食用菌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文章选取香菇、双孢蘑菇、黑木耳和秀珍菇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4种食用菌的主要病原菌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食用菌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确定可为其现阶段的保鲜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及时保障食用菌产品的安全。

关键词: 食用菌 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 病原细菌 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螺旋压榨核桃油工艺优化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中国油脂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促进核桃油的开发和利用,以核桃仁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低温螺旋压榨核桃油的工艺条件(核桃仁含水量、榨头温度、出渣孔径),并在最优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渣孔径12 mm、核桃仁含水量6%、榨头温度100℃条件下,核桃仁出油率最高,达57.63%;最优条件下压榨所得的新疆纸皮核桃油、美国山核桃油和临安山核桃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90%,其中油酸含量为18.08%~63.44%,亚油酸含量为26.63%~60.96%,α-亚麻酸含量为1.90%~11.45%,3种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为214.9~282.1 mg/kg,总多酚含量为20.2~23.1 mg/kg,维生素E含量为2.68~13.31 mg/100 g,美国山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综上,通过低温螺旋压榨法可以获得出油率高且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的核桃油。

关键词: 核桃油 低温螺旋压榨 响应面 脂肪酸组成 活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中地区鲜食玉米上主要鳞翅目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四种化学药剂的防效及残留检测

植物保护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入侵后鲜食玉米田鳞翅目害虫发生规律的变化,对2020—2022年浙中地区鲜食玉米上主要鳞翅目害虫进行系统调查,比较甜玉米、糯玉米和普通玉米3种玉米上主要害虫的为害差异,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4种化学药剂对鲜食玉米果穗上害虫的田间防效,并对乳熟期玉米果穗中药剂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为害浙中地区鲜食玉米的主要鳞翅目害虫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其中春、秋两季抽雄前玉米上主要害虫为草地贪夜蛾,且秋季虫量高于春季,穗期玉米上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对甜玉米心叶的为害显著高于糯玉米和普通玉米。相对于普通玉米果穗,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和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均更喜欢取食鲜食玉米果穗,但普通玉米茎秆中亚洲玉米螟的百株蛀孔数和百株虫量均显著高于甜玉米和糯玉米。4种药剂在玉米吐丝期和玉米水泡期施用对鲜食玉米果穗上害虫的防效均较好,而在9叶期之前施用对果穗上害虫的防效较差。4种药剂所有施药处理后乳熟期甜玉米和糯玉米籽粒中均未检测出残留,鲜食玉米上农药残留风险较小。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亚洲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 发生规律 化学防治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瓯柑果渣可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差异

浙江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瓯柑果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功能价值,以榨汁后的瓯柑鲜果渣为原料,采用超声协同纤维素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并探究二者的体外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0(g·mL-1)、超声功率450 W、纤维素酶添加量0.97%、酶解时间1 h工艺条件下,SDF和IDF的提取率分别为(10.42±0.31)%和(51.28±0.97)%.SDF表面多褶皱,而IDF表面较光滑但孔洞较多,由此造成二者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SDF相较于IDF,其持水力和膨胀力显著(P<0.05)升高,但持油力显著(P<0.05)降低.SDF在吸附葡萄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面显著(P<0.05)优于IDF;在30 min内,SDF和IDF对葡萄糖透析延迟效果最佳,其中SDF的葡萄粮透析延迟指数(GDRI)峰值可达(32.73±0.89)%.SDF和IDF在模拟小肠环境中可有效吸附胆固醇和胆酸盐,其中SDF表现出更高的吸附胆固醇和甘氨胆酸盐能力.在模拟胃环境中,SDF对亚硝酸盐离子的吸附能力显著(P<0.05)优于IDF.综上表明,瓯柑果渣膳食纤维体外功能活性强,尤其是SDF的降糖降脂和吸附亚硝酸盐离子功能特性显著优于IDF,可用于后续体内功能验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

关键词: 瓯柑果渣 可溶性膳食纤维 不溶性膳食纤维 超声协同酶法提取 理化性质 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兽药残留污染状况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饮食安全愈发重视,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兽药对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使用兽药可以预防或治疗养殖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产、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等,但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很可能造成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蓄积残留,并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被人体所吸收,对人们的饮食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本文主要阐述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新型微萃取、QuEChERs、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方法,讨论了液相色谱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光谱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测技术,同时综述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现状,以期为后续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和检测技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动物源性食品 兽药残留 前处理方法 检测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周期影响水稻抽穗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抽穗期作为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是决定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周期是影响水稻抽穗的主要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修饰与环境因素交叉作用研究的不断增多,光周期调节水稻抽穗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本文综述了光周期调节水稻抽穗的2个主要途径及其相关基因功能、表观遗传在光周期调控水稻抽穗的作用及外界因素对光周期途径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水稻抽穗的调控机理以及水稻种质改良和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光周期 表观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