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茄叶色基因Sllc1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色突变体作为厘清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叶绿体发育机制的重要工具,对于探究植物生长发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绿色叶片番茄材料CR11A和浅黄色叶片番茄材料CH09-805为亲本,通过构建遗传群体明确叶色的遗传规律;对不同叶色植株开展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测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并进一步利用BSA-Seq及分子标记进行叶色基因定位,开展候选基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1植株叶片为绿色、F2群体植株叶片出现12(绿色)∶3(浅黄色)∶1(金黄色)的分离比,说明番茄叶色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且存在显性上位效应;通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测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金黄色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严重受损,其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浅黄色叶片与绿色叶片;利用BSA-Seq及分子标记将番茄叶色基因Sllc1定位于7号染色体114.53 kb的物理距离,候选区间内包括13个注释基因,结合基因注释信息及表达量鉴定,推测Solyc07g053630与Solyc07g053640为Sllc1的候选基因。本研究获得番茄叶色的候选基因,为番茄叶色形成分子机制解析奠定重要的材料基础及基因资源。


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2浓度变化的自然主控因子解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2柱浓度时空变化与自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年际变化上,2021年NO2柱浓度达到峰值,2020年为最低,季节性变化上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Sen年趋势分析表明,广佛交界、深圳西部、肇庆等地NO2浓度上升,珠海、江门、澳门等地下降;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广州北部与肇庆为显著增长区;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是主要影响因子,降水和太阳辐射影响较弱;湿度与风速、湿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非线性增强效应表现在气压、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中;4)GTWR模型分析显示,风速、温度和陆表温度对NO2浓度存在正向影响,广佛与深圳尤为显著;气压、湿度与植被指数对其存在负向影响,江门与珠海更为明显;降水与太阳辐射的影响复杂,空间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为理解大湾区NO2污染的时空变化及自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助力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关键词: NO2柱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 影响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


一个浙粳99短穗小粒突变体的鉴定及转录组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浙粳99优良穂型的形成机制,为水稻穗型发育机制研究及其育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EMS诱变浙粳99获得短穗小粒突变体,借助分子标记获得连锁区间,采用RNA-Seq及DNA测序确定候选基因,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突变基因的亚细胞定位。使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该突变体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Ossp3与浙粳99在株型、穗型以及粒型上均存在差异。该突变表型由候选基因Os02g0450000发生碱基插入引起。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产物定位于细胞核。Ossp3幼穗出现32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主要分布在1、3和4号染色体上,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MARK信号通路-植物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进化上保守的植物特异性基因Os SP3通过MAPK信号通路或与b ZIP转录因子作用影响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含量及其对应信号途径,实现对稻穗发育的调控。【结论】优良穗型品种浙粳99Os02g0450000基因突变会产生短穗小粒的表型,其生物学功能通过核定位实现,RNA-Seq分析表明该突变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协同调控稻穗的生长发育,同时很可能通过与OsbZIP47直接或间接作用调控粒型。


融资约束、绿色补贴与家庭农场绿色生产技术采纳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融资约束是制约家庭农场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基于对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四川5省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测量家庭农场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实证分析融资约束对家庭农场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探究政府绿色补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融资约束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农场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融资约束的强度每增加1单位,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度下降7.98%.融资约束对不同类型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绿色认证技术受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最大.绿色补贴在缓解融资约束的负向作用上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加剧了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大的农场主经营的家庭农场受到融资约束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更大;低经营收入、低劳动力投入的中小型农场受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缓解融资约束、优化绿色政策补贴的调节作用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的关键.
关键词: 融资约束 绿色生产技术 农业绿色发展 家庭农场 绿色补贴


不同乳酸菌发酵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变化分析
《核农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等方法分析乳酸菌发酵后蓝莓桑葚原浆中的功能营养成分和风味。结果表明,3个发酵组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组总酸含量最高(1.52 g·L-1)、总糖含量最低(789.59 mg·L-1)、总花色苷含量最高(6.04 g·L-1),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电子鼻分析结果可有效区分3种菌种的发酵风味;气相色谱-质谱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6种、酸类14种、醛类9种、酮类7种、酯类8种、其他物质7种,其中2-壬酮在植物乳杆菌发酵组中含量较高,赋予发酵汁果香以及花香。综合而言,植物乳杆菌发酵组在营养成分、气味及风味物质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更适用于蓝莓桑葚原浆的发酵,有助于开发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益生元蓝莓果浆。本研究可为蓝莓桑葚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茶园履带式掘耕机设计与试验
《茶叶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丘陵山区茶园土壤耕作环节面临耕作机械设备不足、设备爬坡性能差等问题,设计研发了一款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茶园履带式掘耕机,以爬坡性能为设计目标,开展底盘主要结构参数设计,通过动力学仿真技术进行掘耕机横坡、纵坡行走能力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履带式掘耕机横坡最大行驶坡度为22°,纵坡最大行驶坡度为31°。探究掘耕机耕作质量,以理论分析耕作运动轨迹为基础,通过动力学开展耕作前进速度优选,获取掘耕机的最佳耕作前进速度为400~450 mm·s-1。为进一步验证参数合理性和仿真结果可靠性,开展纵坡爬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掘耕机在纵坡上最大爬坡角度为32°,与理论爬坡角度误差为3.22%,从而验证了理论计算和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掘耕机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够充分满足丘陵地区上山爬坡需求,为茶园中耕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同制样方法下6种耧斗菜花粉的形态特征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耧斗菜属不同品种间的花粉形态特征,并探究不同制样处理方式对花粉形态变化的影响,分别用冷冻扫描法、新鲜花粉干燥法、戊二醛固定法制备6种耧斗菜(Aquilegia)花粉样品.结果表明:在相同制样方法下,不同品种的花粉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异性;6种耧斗菜花粉均为等极的辐射对称型花粉,萌发沟为3沟型,覆盖层表面具刺状突起纹饰,说明不同品种耧斗菜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极轴长度、赤道轴长度、极轴/赤道轴比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耧斗菜品种分类鉴定的孢粉学依据.不同制样方法下,6种耧斗菜花粉大小排序基本一致,紫花耧斗菜的花粉最大,其次是无距耧斗菜,其余4种耧斗菜花粉大小差异不明显.冷冻扫描电镜法是研究耧斗菜孢粉学较理想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花粉原本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冷冻扫描电镜法相比,新鲜花粉干燥法和戊二醛固定法制备的花粉极轴长度、P/E值和PxE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小.该研究不仅成功建立了一套针对花粉超微结构观察的冷冻扫描技术体系,也为耧斗菜品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UWB和视觉组合导航的设施植保机器人叶菜垄作跟踪控制
《农业工程学报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设施温室垄作模式下移动底盘的自主导航精度,针对直线度较差的叶菜垄面,该研究提出一种组合导航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视觉模块、UWB(ultra wide band)模块和控制器模块等组成。首先利用深度相机采集机器人前向叶菜垄面图像,采用YOLOv8s-seg算法实现叶菜垄面的分割,并通过Canny算法识别垄面边缘,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视觉导航线提取。针对移动机器人垄作环境下自主导航跟踪,提出基于UWB和视觉组合的导航控制策略,基于纯跟踪算法建立导航跟踪控制模型;最后在实际田垄场景下进行自主导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植保机以0.4~0.5 m/s速度行驶时,视觉导航和UWB导航的最大跟踪偏差分别为6.3、5.8 cm,平均误差分别为4.7、4.3 cm,验证了本文导航线提取算法的可行性和UWB导航的可靠性,为两者结合提供了基础。组合导航调控分界线为15 cm,两组组合导航试验最大横向偏差分别为15.2、15.5 cm,平均误差分别为5.9、6.1 cm,最大航向偏差分别为5.9°、7.8°。通过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导航中UWB导航控制在极端情况下发挥了积极调控作用,与单一导航控制策略相比提升了导航精度和鲁棒性,可为设施智能装备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机器人 深度学习 设施温室 叶菜 垄作模式 组合导航


茶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和多酚在叶茎内的时空变化特征
《茶叶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茎内的氨基酸和多酚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形成茶叶风味物质至关重要。系统解析了叶片和嫩茎中氨基酸和多酚的差异积累模式以及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萎凋过程中叶片的酚氨比为4.66~6.36,高于嫩茎(1.97~2.59);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嫩茎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7.44%,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2.22%。鲜叶和嫩茎间存在44个差异积累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其中3个非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氨基丁酸和豆叶氨酸)在嫩茎中高积累;叶片和嫩茎中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存在97个差异积累的多酚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大部分黄酮及黄酮苷在叶片中相对高积累,而非酯型儿茶素在嫩茎中相对高积累。萎凋过程中叶片内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而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下降,叶片和嫩茎中分别有21个和15个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叶片和嫩茎中多酚总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分别存在49个和35个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原料的叶茎比例对于后续加工中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基于原料叶茎考量的萎凋调控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用途甘薯品种浙薯33的选育与品质特征
《作物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多用途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采用徐薯22为母本,浙薯20为父本开展杂交选育,育成兼用型品种浙薯33。该品种既有较高的常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又有较好的早结薯性。具有峰值粘度高、崩解值和回生值高、糊化温度低的淀粉RVA特性,同时薯块蒸熟后麦芽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高,适用于鲜食、淀粉加工和薯脯加工。块根β-淀粉酶活性高、耐热性好,可提早收获用作鲜食和薯脯加工。耐贮藏性好,高抗黑斑病,中抗蔓割病。浙薯33是一个结薯早、优质、耐贮藏的多用途品种,适宜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