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放养模式对日本沼虾生长性状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种放养处理[T1,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少量鱼类共养;T2,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共养;T3,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共养]条件下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虾体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淡水经济虾类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结果发现:日本沼虾的全长、头胸甲长、体长和体重在不同放养模式下差异显著(P<0.05),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6.54%~17.97%、1.86%~2.25%、0.95%~1.12%和78.69%~80.56%,粗灰分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共检出氨基酸17种,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88~73.13,不同处理间丙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共检出脂肪酸16种,不同处理间脂肪酸种类组成和C18:2 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检测的9种矿物质元素(Na、K、Ca、Mg、Fe、Cu、Zn、Mn、Cr)中,Na、Mn、Fe、Zn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放养模式对日本沼虾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具有显著影响,可能与不同放养结构和管理措施造成的养殖环境和食物资源差异有关,生产中需根据放养模式调节营养成分的添加。相较之下,日本沼虾与中华绒螯蟹和少量鱼类共养时,虾肉的鲜美程度、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相对更高,可选择该模式来改善养殖虾的营养品质。
关键词: 日本沼虾 放养模式 生长性状 肌肉营养组成 营养价值


上海市奉贤区农田土壤-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和污染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奉贤区农田土壤和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粮田、菜田和果园3种作物的农田土壤及其对应农产品,分别测定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Hg、As、Cd、Cr、Pb、Cu、Zn和Ni)和农产品5种重金属元素(Pb、Cd、Cr、As和Hg)的含量特征,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等方法对土壤-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并将地统计学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上海市土壤背景值相比,奉贤区农田土壤Hg、Cd、Cr、Zn和Ni的平均含量较高,分别是背景值的1.40、1.36、1.06、1.15倍和1.44倍.单项及综合污染指数值显示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但Cd、Ni、Hg元素的积累指数值显示无-中度污染水平,其中有4.92%农田土壤处于Hg元素的中度污染.在空间分布上,Hg呈连片分布;As、Cd整体含量低,南北区域分布;Cr、Zn呈条带状分布,自南往北递增状态;Pb呈散点状分布;Cu元素整体含量高,呈东西梯度分布;Ni元素呈岛状分布.因子分析中,因子1包括Cu和Zn,因子2是Pb,因子3包括Cd、Cr,因子4是Ni,因子5是As和因子6是Hg.奉贤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到工业源、农业源、交通源和自然源影响较大,应加强污染源控制,降低风险水平.农产品样中的5种重金属均未超出标准限量值,单项及综合污染指数值显示农产品重金属属于清洁水平.经土样和农产品样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两者无相关,农产品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因子较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和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菜地土壤和农产品对Cd较为敏感,吸收能力较强,而果园土壤和农产品对各重金属吸收总体较弱.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作物吸收重金属特性来调整种植结构,以减轻重金属污染.综合来看,奉贤区土壤-农产品系统中重金属累积程度低,但局部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存在轻微污染,需引起重视.


基于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间作不同行向辐射分布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的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为解析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生长发育规律及种植模式和行向对光截获、光分配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基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解析种植行向如南北行向、东西行向、传统行向(梨树当地长期使用的种植行向,即南偏西40o)对作物生物量、产量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构建玉米大豆间作功能-结构模型,模拟不同种植模式和行向下作物群体生长发育和结构变化,量化种植行向对间作系统光截获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索玉米大豆间作高光截获量的最佳种植行向。【结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籽粒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南北行向最高(1.20±0.07),东西行向最低(1.16±0.09)。构建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行向下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与田间实测值相比,玉米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9—0.14 m、0.04—0.08 m~2·plant-1和0.07—0.12,大豆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冠层光截获系数的RMSE分别为0.07—0.09 m、0.02—0.04 m~2·plant-1和0.09—0.10。传统行向间作系统的累积光截获量最高,为(758.48±1.00)MJ·m-2,南北行向和东西行向的辐射利用效率比传统行向分别降低了7.18%、10.57%。【结论】间作种植可以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降低大豆生物量和产量。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中,种植行向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影响,矮秆大豆通过改变叶片大小、节间长度和叶柄倾角规避高秆玉米的遮荫影响,以增加受光量和辐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产量。种植行向对群体累积光截获影响较大,间作系统的辐射利用效率与累积光截获量均表现为传统行向>南北行向>东西行向。本研究有助于田间布局优化,为解释不同种植行向玉米大豆间作的光截获和光分配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行向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 植物性状 辐射利用效率


瓠瓜果实品质性状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6份瓠瓜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了其28项品质性状相关指标,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了基于因子分析的瓠瓜果实品质综合评估模型,并根据综合得分排序了优良度,结合二维排序图,筛选获得高品质种质材料。结果表明:206份瓠瓜种质材料28项果实品质性状指标变异程度不同,变异系数在2.71%~63.60%。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游离谷氨酸(Glu)含量,变异系数最小的为含水量,不同品质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子分析筛选出9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78%,其中第1公因子的贡献率为38.46%,主要集中于游离氨基酸类。根据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以指标避免重复和简单易用为原则,将指标简化为肉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Glu含量、蛋白质含量这5项代表性指标,并综合评估了206份瓠瓜种质材料的果实品质。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瓠瓜高品质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和依据。


猪肉滋味主效物质分析及其用于滋味评价的探讨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旨在感官品尝评定基础上,对不同品种猪肉进行主要滋味物质含量比较、呈味强度及其多元统计分析,筛选猪肉滋味特征形成相关的主效物质,并探讨验证这些主效物质对 2 种猪肉的区分评价作用.以培育中优质猪"绿嘉黑"(LJH)与瘦肉型商品猪杜×长×大(DLY)为对象,各采集 19 头阉公猪个体的背最长肌冷却肉样品,所有样品-80℃真空保存用于 17 种游离氨酸和 3 种核苷酸(肌苷酸、腺苷酸、鸟苷酸)含量测定,每种随机选择 3 头猪的新鲜肉品立即经 100℃煮制 45 min后进行感官品尝评价.结果显示:LJH猪肉感官品尝的滋味综合评分、鲜味感与回味感(P≤0.05)及甜味感与多汁性(P≤0.01)均优于DLY;LJH猪肉中芳香族(苯丙氨酸、酪氨酸)、苦味(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甜味(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鲜味(谷氨酸)及肉香味(组氨酸)氨基酸含量以及腺苷酸含量均高于DLY(P≤0.05);呈味强度(TAV)分析表明,在 2 种猪肉滋味物质中肌苷酸、鸟苷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腺苷酸的TAV均大于 0.1;赖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中投影重要性(VIP)大于 1 且具有Kruskal-Wallis检验显著性;利用筛选的 9 种主效物质可以将 2 种猪肉进行聚类区分,也可以采用因子分析进行综合判别区分.上述研究结果丰富了滋味特征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期望能够为猪肉风味遗传改良与营养调控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番茄潜叶蛾求偶与交配节律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昆虫求偶及交配等生殖行为的节律,对于性信息素引诱剂的研发与田间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番茄潜叶蛾雌虫的求偶行为和雌雄成虫的交配行为节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雌虫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亮期开始前少数个体出现求偶现象,亮期开始求偶率迅速增加,在0.5 h内达到高峰期,高峰期平均求偶率达80%以上。不同日龄求偶率不同,2~3日龄为该虫求偶最活跃龄期。番茄潜叶蛾雌雄间交配主要发生在亮期,亮期0.5 h到达高峰期,交配率达90%,与雌虫求偶高峰期吻合。番茄潜叶蛾雌、雄虫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雌虫7 d内最高交配4次。相对于雌雄比1∶1,雌雄比1∶2的交配率有所降低,而雌雄比2∶1的交配率和平均交配时长均有所上升。本研究证实了番茄潜叶蛾主要在亮期进行求偶和交配,且求偶和交配行为存在明显的节律性,雌、雄蛾一生均可进行多次交配。


基于KASP标记快速鉴定瓠瓜杂种F1纯度的方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瓠瓜为中国南方重要特色瓜类蔬菜之一,随着瓠瓜育成品种数量逐年增多,同名异种、同种异名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多见.传统上对品种的鉴定主要依靠田间种植,效率低.本研究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新育成的高品质短棒瓠瓜杂交种'浙蒲9号'及其亲本为试材,选取了 3对'浙蒲9号'亲本特异性SNP引物,基于LGC KASP高通量技术平台,对'浙蒲9号'父本、母本以及92份F1材料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浙蒲9号'F1种子纯度为97.8%,与田间种植纯度鉴定结果一致.该方法准确性好、成本低且高效,单孔不超过1元,检测全程仅需5 d左右,大大缩短了品种鉴定的时间,是一种准确、简便、快速的瓠瓜品种鉴定和纯度检测方法,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多花黄精根须皂苷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花黄精根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利用价值低的加工副产物,极少有相关研究报道。该研究旨在明确多花黄精根须皂苷的较优提取工艺,并了解其抗氧化活性。响应面分析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72%乙醇体积分数,1∶25 g·mL~(-1)料液比,41 min提取时间。通过拟合分析得到提取率(Y)与乙醇体积分数(A)、料液比(B)、提取时间(C)的关系方程为:Y=5.58+0.516 2A+0.078 8B+0.05C-0.02AB-0.007 5AC-0.002 5BC-1.38A~(2-)0.439 5B~2-0.257C~2。通过验证表明,最优条件下皂苷提取率为5.62%,与理论最高值5.628%非常接近。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皂苷IC_(50DPPH)值为0.87 mg·mL~(-1), IC_(50ABTS)值为0.68 mg·mL~(-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综上,多花黄精根须中的皂苷成分具有可观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多花黄精根须综合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其他副产物活性成分提取提供参考。


添加米糠腌制对酱鸭理化品质与脂肪氧化特性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酱鸭腌制与贮藏过程中脂肪易氧化的问题,在酱鸭腌制过程中添加15%的米糠,通过测定酱鸭腌制过程中的色泽、pH值、蒸煮损失、含盐量、剪切力和菌落总数,以及贮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等指标,探究酱鸭腌制过程中添加米糠对酱鸭理化品质和贮藏期内脂肪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米糠腌制组的a*值(红度)、b*值(黄度)、pH值、蒸煮损失、含盐量和剪切力均低于未添加米糠的对照组,且L*值(亮度)较高,说明米糠在酱鸭腌制过程中起到阻碍水分蒸发的作用.此外,在腌制结束和同一贮藏期内,与对照组相比,米糠腌制组酱鸭的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均有所降低,表明添加米糠腌制可有效改善酱鸭在腌制与贮藏期间的脂肪氧化问题,可作为腌制剂辅料应用于酱鸭生产中.研究结果可为酱鸭腌制过程中改善脂肪氧化问题和提升酱鸭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2种假定致密颗粒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是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高致病性原虫,致密颗粒蛋白(dense granule proteins,GRAs)是顶复合器门原虫胞内寄生重要功能蛋白,具有较高的免疫学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球虫致密颗粒蛋白的确切报道.为发掘柔嫩艾美耳球虫GRAs并研究其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从 E.tenella北京株中鉴定到 2 种假定致密颗粒蛋白(hypothetical dense granule protein,hEtGRA)hEtGRA12、hEtGRA9,并用纯化后的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 种蛋白的抗原性.分子克隆结果表明,hEtGRA12、hEtGRA9 基因编码区长度分别为1 188、1 110 bp,分别编码395、369 个氨基酸,与其他顶复合器门原虫致密颗粒蛋白GRA12、GRA9 物种间相似性分别为28.8%~39.6%、27.5%~29.5%;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hEtGRA12、rhEtGRA9 条带大小分别为63.6、67.0 ku;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hEtGRA12、rhEtGRA9 均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且均可被鸡抗E.tenella阳性血清识别,表明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该研究鉴定到 2 种球虫假定致密颗粒蛋白基因hEtGRA12、hEtGRA9,获得了重组蛋白rhEtGRA12、rhEtGRA9,为球虫致密颗粒蛋白基因功能和免疫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假定致密颗粒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抗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