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炸温度和时间对克氏原螯虾虾肉贮藏品质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常压油炸工艺对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虾肉贮藏期间的理化性质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虾肉为研究对象,经不同油炸温度(160、170、180、190℃)和油炸时间(30、60、90、120 s)处理,探究4℃贮藏1~7d虾肉菌落总数(TPC)、挥发性盐基氮(TVB-N)、质构特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随着油炸温度升高和油炸时间延长,虾肉TPC和持水力显著降低(P<0.05);硬度、弹性、咀嚼性、TVB-N值等均增加(P<0.05).其中,贮藏1~7d,油炸组样品TPC对数值最高为4.95,且TVB-N值均低于淡水虾限量值(20.00 mg/100 g).少于油炸时间90 s(30 s、60 s)和低于油炸温度180℃(160℃、170℃)处理的虾持水力较高,硬度和咀嚼性略低,且贮藏5~7d时,L*值和a*值较低,b*值较高;120 s和190℃处理的虾持水力显著较低,虾肉色度下降,TVB-N和TBA值较高,质构特性值(硬度、弹性、咀嚼性)整体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贮藏期间180℃和90s组虾肉TVB-N和亮度L*值等可以保持在较好范围内,综合各项指标最好.


生物降解地膜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材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聚乙烯地膜(PE)、天然产物类(PM1、PM2)、合成聚合物类降解膜[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PM3、PM4、PM5)进行田间试验,观察不同地膜的增温作用、降解性能和不同地膜覆盖下辣椒的生长性状.结果表明,辣椒生育前期(覆膜后0~52 d)是地膜增温的主要时期,覆膜种植主要提高该时期0~5 cm和5~10 cm土层各时间段土壤温度.其中,PM5的增温效果与PE相近,5~10 cm和10~15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比CK(露地种植)提高了2℃以上.地膜覆盖使辣椒株高在覆膜后24~47 d得到明显生长,平均增长了20.28 cm,在覆膜后39 d,PM5比CK提高了8.2 cm;不同覆膜处理的辣椒叶绿素SPAD在覆膜后23d存在显著差异,PM5和PE显著高于CK,分别提高了5.67和3.70.地膜覆盖对辣椒产量的影响表现为PM3、PM4、PM5处理的辣椒总产量均显著高于CK,分别提高了4 123、4 445、5 552 kg/hm2,其增产效果接近或优于PE,其中PM5对辣椒产量提升的效果最明显.因此,辣椒露天栽培推荐使用厚度为 0.01 mm,主要成分为PBAT、PHA的可降解地膜.
关键词: 生物降解地膜 降解材质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生长发育


恶臭假单胞菌HB3S-20在棉花中的定殖及诱导抗性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内生菌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生防资源。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HB3S-20是本实验室从棉花内生细菌中所筛选到的一株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显著防效的潜在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利福平抗性标记技术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检测了菌株HB3S-20在棉花组织中的定殖动态和定殖位点,并检测了菌株HB3S-20接种棉花植株后植物防御相关酶SOD、POD和CAT酶活性的变化。利福平标记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B3S-20主要定殖于根部,棉株接种菌株HB3S-20后第3~30 d检测到棉花根部内的菌量范围为2.2×104~6.7×10~4 cfu/g,检测到棉花茎部内的菌量为0.04×104~2.7×10~4 cfu/g,棉花茎部内的菌量低于根部,但在叶片中未被分离到。GFP标记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B3S-20不仅能附着在棉花根系表面,还能定殖在根部维管组织中。此外,菌株HB3S-20能够提高棉花中植物防御相关酶SOD和POD的活性,说明菌株HB3S-20能够诱导棉花植株的系统抗性,增强棉花抗病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恶臭假单胞菌HB3S-20在棉花组织内的定殖规律及其对棉株产生的诱导抗性,为菌株HB3S-20的防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4份乡土狼尾草材料幼苗的耐冷性综合评价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低温胁迫对不同狼尾草材料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及综合评价不同材料的抗寒性。本研究采用泥炭土花盆培养法,对采集的14份乡土狼尾草种子发芽后的幼苗进行低温胁迫(25、4、0、-5℃)处理,并测定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14份材料进行抗寒性评价。随低温胁迫的不断加重,供试狼尾草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呈先升后降再略升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趋势不一致。光合作用相关的各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狼尾草的光合因子、质膜系统因子、渗透调节因子可作为抗寒性评价的综合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D值结果显示,L10材料的抗寒性较强,L4、L1和L2材料的抗寒性相对较弱。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所得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可靠性高,研究结果可为狼尾草抗寒性评价及耐低温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公猪精液品质候选基因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某企业公猪站172头纯种大白猪10 316条精液品质记录,分别针对精液体积、精液密度、有效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以及直线运动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每种性状的分布情况。相关性分析发现,精液体积与精液密度呈负相关,精子活力与直线运动比例呈正相关、与畸形率呈负相关。进一步分别选取精液体积性状极端高和极端低的10个样品,提取基因组DNA,进行15×全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高质量SNPs和InDels 11 400 036个。以10 kb为window、5 kb为步长进行遗传分化系数(Fixation Index,Fst)分析,以0.1%的window为阈值,筛选精液体积高低组的极端分化区域,共获得4.43Mb的区域,包含142个候选基因。利用David工具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候选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分裂(GO:0051301)、白细胞运动(GO:1903238)、信号转导(GO:0007165)以及受体聚集(GO:0043113)等生物学过程。其中CDK6、CDK13、CDK14、STAG1和TNKS等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分裂过程,且均有与精子质量相关的报道,可作为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候选基因,为后续分子标记的发掘提供理论依据。


芦笋粉添加对面团和面条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芦笋及其副产物的全质化利用,将芦笋通过干燥制备成芦笋粉并用于面条的制备.系统地研究了芦笋粉添加量(0~10%)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回生值,面条蒸煮时间、吸水率、断条率、损失率、剪切力、拉伸强度,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的溶剂保持力增加,蒸馏水、蔗糖、碳酸钠和乳酸SRC在芦笋粉添加量为 10%时分别为 79.30%、111.92%、99.07%和 94.34%;面团的弱化度C1-C2值随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添加量10%最大,为 799.33 mN·m,而回生值 C5-C4随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添加量 10%最小,为1060.33 mN·m.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蒸煮断条率、吸水率和损失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蒸煮时间、拉伸强度、拉伸距离和剪切力都呈下降的趋势.随着芦笋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中巯基含量逐渐增加,二硫键逐渐降低,在添加量 10%时分别为 8.37和 0.59 μmol/g.在芦笋粉添加量 8%~10%时血糖生成指数显著降低(P<0.05),但还属于高GI食品.综合芦笋添加对面团特性,面条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芦笋粉添加量 6%时挂面的品质可以接受.该研究将为芦笋副产物全质化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的依据,也为高纤、高活性物质营养面条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江汉鸡A系产蛋性状及产蛋曲线拟合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汉鸡A系是以江汉鸡为育种素材选育出的绿壳蛋鸡新品系,为了探究其产蛋性能和规律,采用非线性模型对江汉鸡A系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进行拟合分析。对产蛋性状的表型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江汉鸡A系的开产日龄变异系数低于10%,开产体重、产蛋数和最高连续产蛋天数的变异系数均超过10%,表明这3个性状还存在进一步选育提高的空间;在相关性分析中,开产日龄与产蛋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最高连续产蛋天数与产蛋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产蛋率和累计产蛋数曲线的拟合分析中,最优拟合模型分别是杨宁模型(R~2=0.989)和Von Bertalanffy模型(R~2=0.999),这2种模型可以优先用来监测江汉鸡A系的产蛋规律,为提高江汉鸡A系的产蛋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江汉鸡A系 产蛋性状 产蛋率 累计产蛋数 曲线拟合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下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长期秸秆还田下配施化肥对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4年的广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S,用量为6 000 kg/hm~2,其他处理用量相同)、秸秆+施100%N(S100N,纯N用量为187.5 kg/hm~2,其他施肥处理用量按此用量折算)、秸秆+施80%N(S80N)、秸秆+施60%N(S60N)、秸秆+施80%N+菌剂(S80Nm,秸秆腐熟菌剂用量为30 kg/hm~2)、秸秆+施60%N+菌剂(S60Nm,菌剂用量同S80Nm)6个处理,测定了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结果显示,与S相比,S100N和S80N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2.82%和179.55%(P<0.05);秸秆腐熟菌剂的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与S100N相比,S80N增加了土壤磷酸酶(Phos)、硫酸酯酶(Sul)、β-葡萄糖苷酶(βG)、β-木糖苷酶(βX)、α-葡萄糖苷酶(α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冗余分析(RDA)显示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是土壤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从减肥增效角度来看,S80N是提升土壤质量较适宜的管理措施。


N+和Ar+注入红三叶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离子注入技术是创制植物新种质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离子注入红三叶的诱变效应,以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的N+(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或5*1015ions·cm-2,分别记为N3014、N3015、N5014、N5015)和Ar+(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ions·cm-2,分别记为Ar3014和Ar5014)注入"鄂牧5号"红三叶种子,研究种子诱变后的萌发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花序数、花序小花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花序长度以及花序宽度等农艺性状对诱变单株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红三叶种子表皮具有明显的"灼伤"现象,种皮颜色变成黑褐色.相比于对照,Ar3014处理下发芽率指标值略有提高,处理N3014和N3015的发芽率指标值略有降低,但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N5014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率(P<0.05),比对照低约10%,处理N5015和Ar5014发芽率更是降低超过30%(P<0.05).注入能量为30 keV的2个N+处理显著增加了胚根体积和胚根长度(P<0.05).经离子诱变的种子(M1代)种植后生产M2代种子,依次生产M3和M4代种子.M2代植株各性状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表现出更大的性状变异特征,为进一步筛选突变材料奠定基础.50 keV的N+和Ar+诱变处理具有更大的诱变效应,但主要是不利突变.红三叶适宜的N+诱变能量为30 keV,剂量为5*1014~5*1015ions·cm-2.经过4个世代选育,获得8个性状稳定并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M4代突变体材料,为红三叶诱变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