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武汉地区油蟠桃病毒种类的小RNA测序鉴定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侵染湖北武汉地区油蟠桃的病毒种类,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采集的5份病害样品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含有桃相关黄症病毒属病毒(peach-associated luteovirus,PaLV)、桃病毒D(peach virus D,PeVD)和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 latent mosaic viroid,PLMVd)。采用RT-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了验证,获得的PaLV、PeVD和PLMVd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OP244073、OP244074和OP244075)与GenBank中相应的PaLV分离物T01-2(MK361479)、PeVD分离物T02-1(MK361476)和PLMVd分离物HUEI-Ob166/1-1(MW046337)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2.15%~98.59%。进一步利用PaLV、PeVD、PLMVd及其他6种桃病毒特异性引物对109份油蟠桃样品进行RT-PCR检测,仅检测到PLMVd、PaLV和PeVD,检出率依次为33.94%、29.36%和5.50%。PLMVd可能为侵染油蟠桃的优势类病毒。病毒和类病毒复合侵染率为22.93%,高于单一的侵染率,表明复合侵染可能是油蟠桃上病毒、类病毒侵染的主要形式。


小麦穗部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创制及穗粒数候选基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创制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定位影响小麦穗粒数的候选区间,以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品种衡观35和科农199杂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作为研究材料,对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利用660K SNP芯片对表型差异显著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两对近等基因系间的多态性SNPs位点及一致性的物理区间。结合候选区间的基因功能注释和基因表达分析,预测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结果表明,N81和N82、N86和N87是两对在小麦穗部性状具有显著差异的近等基因系,其遗传相似度分别为98.02%和98.78%。通过660K SNP芯片分析,确定两对近等基因系分别在1B染色体上662~669 Mb、3B染色体上19~25 Mb和5B染色体上541~548 Mb的物理区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表明这些物理区间可能是影响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候选区间。通过整合前人研究的QTL定位区间、基因功能注释、基因表达分析和同源基因功能分析,筛选出3个可能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分别是1B染色体上编码苹果酸脱氢酶的TraesCS1B02G443200,3B染色体上编码AP2/ERF转录因子的TraesCS3B02G042400,5B染色体上编码C2H2类型锌指蛋白TraesCS5B02G366500。本研究结果为挖掘小麦穗粒数基因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小麦 660K SNP芯片 近等基因系 穗部相关性状 候选基因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湖北贝母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湖北贝母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湖北贝母为研究对象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和有机肥氮分别替代10%(T1)、20%(T2)、30%(T3)、40%化肥氮(T4)5种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湖北贝母形态、生理特性、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湖北贝母的茎粗、总鲜重和产量在T4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分别显著提高60.13%、69.46%和106.96%。与CK相比,T1~T4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增幅为64.62%~93.05%; T3和T4处理的土壤pH有显著提高。相较于CK,脲酶、蔗糖酶活性在T3处理下分别提高47.17%、19.06%,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在T1和T2处理下均显著高于CK,增幅分别为131.63%和306.44%。T1~T4处理的黄酮含量显著低于CK。T2~T4处理下,湖北贝母可溶性蛋白和总生物碱含量均显著低于CK,降幅分别达5.70%~15.46%和22.79%~30.85%。多糖含量在T3和T4处理下显著高于CK,分别是CK的1.67和2.06倍。综上,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有效促进湖北贝母的生长,提高其产量,且氮替代比例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但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还能有效调节土壤酶活性及pH,对湖北贝母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以有机肥氮替代30%~40%化肥氮效果最佳。


烟草品种遵烟6号和K326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编辑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分别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遵烟6号和K326的多酚氧化酶(PPO)家族基因成员LOC107810501进行靶向敲除。结果表明,LOC107810501基因被敲除后,在烟草的阳性编辑单株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同时LOC107821546、LOC107786520、LOC107773093、LOC107787563、LOC10780536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研究获得了低PPO活性的烟草T0突变单株,T1世代测序检测证明突变性状可以稳定遗传。
关键词: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 多酚氧化酶 基因编辑 遵烟6号 K326


蒸烤组合熟制对即热烤鲈鱼品质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5
摘要:【目的】与直接烤制相比,探究蒸烤组合熟制提升即热烤鱼品质的工艺。【方法】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原料,采用蒸制(100℃)和烤制(200℃)相结合方式制作烤鱼,以中心温度、烹饪损失、感官评价、剪切力、水分分布以及风味物质组成等指标综合筛选蒸制时间和烤制时间,优化烤鱼加工工艺。【结果】经蒸制不同时间再烤制的烤鱼比直接烤制的中心温度均显著升高;蒸制4 min再烤制的烤鱼烹饪损失减少,剪切力降低,提高了烤鱼的嫩度;感官综合得分优于直接烤制和蒸制2、6 min后烤制组;蒸制4 min后烤制使鱼肉中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提高了烤鱼水分的稳定性;蒸制4 min的烤鱼含有较高水平的醇、醛、酮和有机硫化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蒸制4 min的烤鱼风味组分分布较为分散,各组间无重叠现象,说明其风味更加稳定且独特。与直接烤制相比,先经4 min蒸制再烤制7 min的中心温度提升明显;烹饪损失减少,减轻鱼肉损伤;剪切力下降18.69%,嫩度提升;感官评价得分均高于直接烤制和先蒸制4 min再分别烤制10、13 min组;水分分布和风味物质与蒸制变化趋势类似;烤制7 min的烤鱼整体风味与其他三组相距较远,不重叠,说明烤鱼风味稳定。【结论】与直接烤制相比,先蒸制4 min再烤制7 min的熟制工艺优化了即热烤鱼的加工方式,提升了烤鱼的品质。


不同疏果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阳光玫瑰葡萄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疏果处理,包含不疏果、留100粒果、留80粒果、留60粒果,研究疏果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单粒重、纵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光玫瑰葡萄不疏果和单穗留果量为100粒时,果穗拥挤、果粒较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留果量为80粒时,果粒大小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留果量为60粒时,果粒均匀,无大小粒现象,单粒重最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效益高。从经济效益考虑,阳光玫瑰葡萄在湖北省的单穗适宜留果量为60粒。


植物根际促生菌促生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耕地土壤面临连作障碍、盐碱化、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抵御病害、修复土壤等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根际促生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作用机制不明确、应用技术不成熟及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其应用。系统梳理了根际促生菌的分类、促生作用机制、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及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