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不同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风味的影响,采用蒸、水煮、油炸、空气炸、微波加热、烤制对克氏原螯虾进行熟制,并通过对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感官评分、电子舌、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指标评价克氏原螯虾滋味变化。结果表明,6种熟制后的克氏原螯虾中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醇类5种、醛类16种、酮类7种、酯类4种、杂环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烃类1种且不同加工方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微波加热、蒸制与油炸能产生更丰富的气味,其中油炸处理后虾肉中检测出了最多的香味物质如2-甲基丁酸甲酯、(E)-2-庚烯醛,能使油炸后克氏原螯虾产生特殊的脂肪香味,感官品质最高;水煮能促进虾肉生成更多鲜味氨基酸、鲜味核苷酸和更少的苦味氨基酸,使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最大为23.6 g MSG/100 g;烤制所得游离氨基酸总量最大,但其鲜味氨基酸含量最低,感官品质也相对较低。因此,油炸与水煮熟制克氏原螯虾风味更好。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熟制方式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滋味化合物 多元统计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方式对体外模拟胃肠消化香菇活性物质含量及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和处理时间对香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活性物质含量及体外活性的影响,采用蒸制、煮制、空气炸和烤箱烤制4种方式处理香菇,通过模拟体外胃肠消化后测定消化液中总酚、总黄酮、粗多糖和香菇嘌呤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降血脂和降血糖活性,并对消化液的体外活性和活性物质含量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化前,与蒸制、煮制和空气炸处理相比,烤箱烤制更利于香菇中4种活性物质的保留,其中烤制5 min时总酚、总黄酮和粗多糖的含量和烤制15 min时香菇嘌呤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22.13±3.57)mg/g、(4.49±0.06)mg/g、(5.57±0.28)g/100 g和(551.31±3.76)mg/100 g.经体外胃肠消化后,烤箱烤制香菇活性物质释放量相对较高,其次为空气炸.除烤箱烤制香菇总黄酮的释放量随烤制时间延长而降低外,其余活性物质释放量与加工时长无明显相关性.蒸制处理后香菇肠消化液的体外活性相对较高,其中,蒸制20 min的香菇肠消化液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和蒸制10 min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最高(P<0.05),分别为(88.74±0.34)%和(50.39±0.07)%;而不同加工方式的香菇肠消化液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蒸制10 min时肠消化液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相对较强(P>0.05),为(49.42±2.32)%.相关性分析发现,胃消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其总酚(P<0.01)和香菇嘌呤(P<0.05)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BTS阳离子自由基抑制率与其总酚(P<0.05)和粗多糖(P<0.0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肠消化液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与4种活性物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可以看出烤制更有利于活性物质的保留和消化释放,而蒸制更利于改善香菇肠消化液的体外活性.本研究为香菇科学合理的加工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 香菇 加工方式 总酚 总黄酮 粗多糖 香菇嘌呤 体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中国蔬菜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发病率、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态的影响,在豇豆连作田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T1(小麦—豇豆轮作)、T2(苋菜—豇豆轮作)和CK(豇豆连作)。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处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14.47、5.17百分点,差异均显著,豇豆幼苗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不同程度增加。在T1处理中,豇豆产量和营养成分(粗蛋白和VC)含量显著增加。T1和T2处理的土壤pH、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但T1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轮作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了真菌和细菌的α多样性(幅度为4.44%~28.29%)。PCA分析显示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和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分别下降92.37%和55.16%,差异均显著,土壤真菌和细菌分别有46个和91个分类单元显著变化。综上,轮作模式,尤其是小麦—豇豆轮作,有效降低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提升了豇豆产量和品质,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得到改善。

关键词: 豇豆根腐病 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早熟红肉油桃优系"4-86-2"选育初报

中国南方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4-86-2”桃是以“枣油桃”为母本,“早仙红”为父本杂交而成的特早熟红肉油桃优系。该优系树势较强,树姿半开张;在武汉地区始花期3月中旬,果实成熟期5月中旬;花蔷薇型,花粉可育,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80~100 g,最大146 g;果面光滑无毛,果皮、果肉均呈鲜红色,完熟时暗红色,花青素含量高达151.67 mg/kg;黏核,肉质硬溶质,较耐贮运;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12%,可滴定酸含量0.19%~0.24%;3~4年进入盛果期,平均产量18.0 t/hm2

关键词: 红肉桃 油桃 特早熟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特定基因进行改造,从而实现目标性状的定向改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基于雄性不育系建立的杂交水稻育种体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编辑水稻雄性不育基因能够定向创制新的雄性不育种质,有助于丰富杂交水稻不育系遗传资源,更好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综述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基因编辑水稻雄性不育系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因编辑 水稻 雄性不育系 育种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环状RNA circ_0008219 SNPs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旨在分析山羊环状RNA circ_0008219 序列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产羔、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山羊分子育种提供新的遗传标记.选取波尔山羊、黑头羊和麻城黑山羊作为实验对象,利用SNaPshot分型技术分析候选SNPs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并对circ_0008219 的SNPs位点与 3 个品种山羊的产羔性状和黑头羊的周岁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山羊circ_0008219 中存在 3 个SNPs位点均具有多态性.卡方适应性检测结果表明,g.1082G>T、g.1310A>G在 3 个山羊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g.651G>A在波尔山羊和麻城黑山羊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黑头羊群体中,g.651G>A位点与山羊周岁体高存在相关;g.1082G>T与周岁体重、周岁体斜长、周岁胸围和管围性状存在相关.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651G>A位点与黑头羊总体产羔数显著关联,g.1082G>T位点与波尔山羊头胎产羔数极显著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在波尔山羊群体中,g.1082G>T和g.1310A>G位点之间处于强连锁平衡状态(D'=1,r2=1);在黑头羊群体中,g.651G>A和g.1310A>G位点之间处于强连锁平衡状态(D'=1,r2=1);在麻城黑山羊群体中,g.651G>A和g.1310A>G位点之间处于强连锁平衡状态(D'=0.917,r2=1).本研究筛选出 3 个SNPs位点即g.651G>A、g.1082G>T和g.1310A>G,可以作为山羊育种的潜在遗传标记,该研究结果为山羊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circ_0008219 SNPs 山羊 繁殖性能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半纤维素分解菌群HMC(hemicellulolytic microbial consortium)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半纤维素降解中的潜在功能;该研究测定了其在降解半纤维素主链木聚糖及玉米芯的典型理化指标,并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注释进行了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HMC在7 d内能高效降解木聚糖和玉米芯,降解率达80%,木聚糖降解产生的高值产物包括还原糖、甲酸、乳酸及乙酸,最高浓度分别为1.30、0.50、1.19与1.23 mg/mL,HMC降解玉米芯时可累积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高达3.54 mg/mL。HMC是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多个属的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群,宏基因组分析揭示了HMC在木聚糖降解过程中的关键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系;HMC的半纤维素降解酶系完整,包括19个木聚糖分解及下游产物代谢相关的酶;同时涵盖了乙酸、乳酸等半纤维素关键分解产物代谢相关的通路。HMC蕴含半纤维素及玉米芯高值生物转化的潜力,该研究为深入探究半纤维素在生物降解应用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推动天然半纤维素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半纤维素 微生物群 降解 微生物群落结构 宏基因组学 还原糖 挥发性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2个规模化蛋鸡养殖场环境细菌监测分析

中国家禽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蛋鸡养殖场环境中病原菌流行情况,试验采集湖北省不同地区2个规模化蛋鸡养殖场不同位置的空气、水线和饲料样品进行病原菌检测,并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样品中的优势病原菌。结果显示:饲料样品中细菌总数符合《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而鸡舍风机附近空气及水线中细菌总数均较高;空气中优势病原菌是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饲料和水线优势菌为芽孢杆菌。结果表明,规模化蛋鸡养殖场饲料中的芽孢杆菌易污染水线和空气,风机附近是细菌污染重点区域,应定期消毒。

关键词: 规模化蛋鸡养殖场 环境监测 细菌总数 优势病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都黑猪NT5C1A基因核心启动子区鉴定及转录因子预测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猪胞质5'核苷酸酶1A基因(Cytosolic 5'-Nucleotidase1A,NT5C1A)启动子区序列的结构特性,确定其核心启动子区并分析其关键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探究其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对NT5C1A互作蛋白进行预测,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猪NT5C1A基因核心启动子区,根据预测结果设计7对启动子缺失片段引物,以硒都黑猪血液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方法获得NT5C1A基因5'端7个启动子缺失片段并克隆至pGL3-Basic载体,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对缺失片段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并通过转录因子在线预测软件预测核心启动子区潜在的转录因子。结果表明,NT5C1A基因核心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位点-290~+109bp的位置(ATG作为+1),该区域含有MYOD1、MYOG、MYF5和SP1等肌肉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本试验为研究NT5C1A基因调控猪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硒都黑猪 NT5C1A 核心启动子区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Arableu#1白粉病成株抗性遗传解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确保小麦产量稳定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白粉病是限制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环保的途径,挖掘新成株抗性基因/位点为选育持久抗病小麦品种提供依据。【方法】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的普通小麦品系Arableu#1在苗期对白粉病表现为感病,而成株期呈现高水平抗性。为深入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利用Arableu#1与高感品系Apav#1杂交,构建一个含有142个家系的F5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平台测序,获得4 298个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并进行群体检测,所获基因型用于构建整个群体的遗传连锁图。【结果】结合白粉病连续2年田间表型和基因型数据,使用IciMapping 4.1对田间病害严重度、病程曲线下面积(AUDPC)和病害多年平均严重度(MFDS)等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在该群体中定位了4个来自Arableu#1的白粉病成株抗性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1BL、5BL、6BS和7BL上,以及2个来自Apav#1的抗性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S和4BL上,可解释白粉病表型变异介于3.1%—28.5%。6个位点聚合时的群体平均病害严重度达到各位点组合中的最低水平,QPm.hzau-1BL、QPm.hzau-4BL、QPm.hzau-5BL和QPm.hzau-7BL 4个位点聚合后的效应仅次于6个位点同时存在。【结论】将2个新位点QPm.hzau-5BL和QPm.hzau-7BL的两翼分子标记开发成KASP标记,经对570份世界各地育成品种或地方品种检测,2个位点单独存在或聚合在一起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白粉病抗性,且这两个位点在我国小麦材料中的分布频率较CIMMYT的小麦种质中低。获得1个可能同时聚合6个白粉病抗性位点家系,其田间白粉病抗性可达近免疫水平。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成株抗性 数量性状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