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778条记录
野葛淀粉与木薯淀粉混粉理化特性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野葛淀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将木薯淀粉分别以10%、30%、50%和70%的质量分数掺入野葛淀粉.研究了原粉基本成分、原粉和混粉的结构、凝胶特性、抗氧化活性、热特性、冻融稳定性、消化特性、冲调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淀粉比例的增多,可以根据扫描电镜中的颗粒形状明显区别原粉及混粉,混粉平均粒径(10.68~13.05 μm)均比野葛淀粉(9.47 μm)高.野葛淀粉与木薯淀粉分别为C型及A型晶体结构,混粉后并未改变其结构及红外光谱图.混粉的糊化起始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更难糊化.混粉抗氧化能力降低、多次冻融后趋于稳定、冲调黏度增大;混粉后硬度增大,最高达到2 410.46 g,质地硬化,凝胶性能变差;混粉的抗性淀粉(质量分数0.37%~1.59%)相对野葛淀粉较低(5.65%).木薯淀粉的掺入对混粉影响较大,有利于从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等方面为鉴别野葛淀粉中是否掺有木薯淀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野葛淀粉 木薯淀粉 混粉 结构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YP1基因家族对家禽繁殖性状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P1基因家族是一类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和生理过程调节,在家禽繁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CYP1基因家族的功能及其对家禽繁殖性状的调控机制以及CYP1基因家族在家禽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探明CYP1基因家族对家禽繁殖性状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CYP1基因家族 家禽 繁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微生物肥对棉田土壤养分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肥对棉田土壤养分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设置不施用复合微生物肥(T0)和施用复合微生物肥(T1~T4)共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各处理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并对不同处理根际土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T0相比,T1~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籽棉产量提高5.59%~14.28%,皮棉产量提高5.65%~16.64%。各处理土壤中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优势菌目主要为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酸杆菌目(Acidobacteriales)、芽单胞菌目(Gemmatimonadales)。与T0相比,T1~T4处理土壤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酸杆菌属(Acidobacterium)和RB41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可增加棉花根际优势菌群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促进土壤养分释放,提高棉花产量。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肥 棉花 产量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寡糖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应用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4

摘要: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 COS)是由壳聚糖通过物理、化学或酶水解等方法脱乙酰解聚得到的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正电荷的阳离子碱性氨基寡糖,其主要来源于虾壳、贝类等甲壳类水生物。根据分子量、聚合度、脱乙酰度、电荷分布、各单元排列方式不同, COS能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然而, COS的生物活性主要来自于各单元的羟基和氨基。由于COS具有诸多特殊活性(如抗菌、抗氧化、抗炎等),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妆和农业等多个领域,但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且对COS的生物活性及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应用缺乏系统总结报道。本文通过对COS的结构、性质以及其生物活性的阐述,总结了COS在食品添加剂中如保鲜剂、功能因子添加剂、风味改善剂中的应用与发展,对COS在食品加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为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壳寡糖 生物活性 食品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湖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湖北省在智慧农业政策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建设规划部署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技术研发与应用不足、智能农机装备使用率低、复合型人才缺乏、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此,围绕湖北省智慧农业发展瓶颈,提出加强政策体系顶层设计、拓展政策体系支持范围、统一规划部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建设投资格局、提高智能装备创新应用效率、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促进技术推广和应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智慧农业 智能装备 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和Ar~+注入红三叶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离子注入技术是创制植物新种质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离子注入红三叶的诱变效应,以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的N~+(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或5×10~(15) ions·cm~(-2),分别记为N3014、N3015、N5014、N5015)和Ar~+(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 ions·cm~(-2),分别记为Ar3014和Ar5014)注入“鄂牧5号”红三叶种子,研究种子诱变后的萌发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花序数、花序小花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花序长度以及花序宽度等农艺性状对诱变单株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红三叶种子表皮具有明显的“灼伤”现象,种皮颜色变成黑褐色。相比于对照,Ar3014处理下发芽率指标值略有提高,处理N3014和N3015的发芽率指标值略有降低,但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N5014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率(P<0.05),比对照低约10%,处理N5015和Ar5014发芽率更是降低超过30%(P<0.05)。注入能量为30 keV的2个N~+处理显著增加了胚根体积和胚根长度(P<0.05)。经离子诱变的种子(M_1代)种植后生产M_2代种子,依次生产M_3和M_4代种子。M_2代植株各性状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表现出更大的性状变异特征,为进一步筛选突变材料奠定基础。50 keV的N~+和Ar~+诱变处理具有更大的诱变效应,但主要是不利突变。红三叶适宜的N~+诱变能量为30 keV,剂量为5×10~(14)~5×10~(15) ions·cm~(-2)。经过4个世代选育,获得8个性状稳定并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M_4代突变体材料,为红三叶诱变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红三叶 氮离子 氩离子 诱变 生物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智慧农业及其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辣椒杂志 2024

摘要:设施蔬菜可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为各阶段农产品商品化提供适宜环境和条件.温室大棚管理往往需要考虑多重复杂环境因素再作出决策,而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智慧农业在设施蔬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环境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节和资源利用的复杂决策.本文综述了智慧农业与物联网技术以及智慧农业在设施蔬菜中的应用,并对我国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设施蔬菜种植的智能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智慧农业 设施蔬菜 物联网技术 智能温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州蜜柑新品种'龟井2501'在十堰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浙江柑橘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1~2 mm粒级为主,在冬泡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且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土壤>2 mm和>1~2 mm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了19.8%和6.5%,而0.053~0.25 mm团聚体比例则显著下降了9.2%,且>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提高了7.8%、20.6%和37.5%。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2%、34.0%和23.1%,且显著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尤其提高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升了土壤固碳能力。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克氏原螯虾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莲藕品种的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中国瓜菜 2024

摘要:探究不同莲藕品种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为莲藕品种筛选、加工利用及产品开发等提供支撑。通过测定7个莲藕品种的10个成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莲藕品种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莲藕营养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大白胖的蛋白质含量(w,后同)(10.50%)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12.13%)最高,鄂莲6号的脂肪含量(0.98%)最高,544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6.35%)最高,八月粉的淀粉含量(65.59%)最高;莲藕整体呈现高淀粉、低脂肪且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脂肪、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累积贡献率达95.172%,可以用这4个主成分来综合评价莲藕营养品质的优劣,并建立莲藕综合营养品质评价模型F=0.692F1+0.308F2;综合得分表明鄂莲5号的品质最佳,小白胖的品质较差。

关键词: 莲藕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