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GC/MS测定法的不同种植条件下代森锰锌在菜豆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己烷吸收,气质联用仪测定,建立了代森锰锌在菜豆中的GC/MS测定法.方法回收率为79.0%~85.6%,相对标准偏差为4.4%~9.9%,定量限以代森锰锌表示为0.04 mg/kg.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种植条件下代森锰锌在菜豆上的消解动态试验和最终残留量试验,设施条件下和露地条件下代森锰锌在菜豆上的半衰期分别为9.4 d和5.1 d,最终残留量为0.17~0.45 mg/kg,均低于我国限量标准3 mg/kg.可为70%硫磺·锰锌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菜豆病害登记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GC/MS测定法 种植条件 代森锰锌 菜豆 残留 消解动态


绵羊Izumo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Izumo1基因多态性及与产羔数关系,本研究利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的Izumo1基因DNA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BLAST分析,并和本课题组前期绵羊重测序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出Izumo1基因SNP位点。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群体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Izumo1基因DNA全长序列3 385 bp,苏尼特羊Izumo1基因DNA全长序列3 382 bp;筛选出8个Izumo1基因SNP位点,经过初步筛选,将在小尾寒羊、苏尼特羊、滩羊、萨福克羊、杜泊羊、草原藏羊这6个绵羊品种中位点分布没有差异的SNP位点排除,最终筛选获得的g.54412135A>G和g.54412107C>A 2个位点。Izumo1基因g.54412135A>G位点在多羔和单羔绵羊品种中存在GG、GA和AA 3种基因型,G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g.54412107C>A在多羔品种中存在CC和CA 2种基因型,而在单羔品种中存在CC、CA和AA 3种基因型,C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单、多羔绵羊群体间的分布差异均极显著(P<0.01);群体遗传学分析得出g.54412135A>G多态位点在6个品种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都属于低度多态(PIC<0.25);g.54412107C>A多态位点在杜泊羊中属于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绵羊 Izumo1基因 克隆 多态性 SNP 产羔数


基于稳定同位素与稀土元素指纹特征的大桃产地判别分析
《食品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建立大桃产地判别技术,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追溯原产地来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河北省顺平县、乐亭县、永清县和北京市平谷区共4个产地的92份普通大桃样品,利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大桃中稳定性碳、氮、氢、氧同位素比值,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16种稀土元素含量,结合多重比较分析和一般判别分析建立大桃的产地判别模型。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平谷大桃的氮同位素与其他产地差异显著(P<0.05),平谷、顺平丘陵山区与乐亭县大桃的碳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稀土元素铈、铕、钆和铒含量的地域分布差异最为明显;根据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将4种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δ~2H和δ~(18)O)结合8种稀土元素作为变量(钇、铈、铕、钐、镨、钕、钆和铒)进行一般判别分析,确定3个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的判别函数,以此建立的判别模型对不同产地的大桃原始样本回代检验和交叉检验的整体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7.8%和95.7%。利用稳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指纹特征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小空间尺度下的大桃产地判别具有可行性。


设施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天津市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线虫总数、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数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的土壤动物区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2)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MN);3)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MN);4)1/4化肥氮+3/4猪粪氮(1/4CN+3/4MN);5)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MN+1/4SN);6)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各处理为等氮磷钾设计.第16茬(土壤消毒后)和第18茬(土壤消毒1年后)蔬菜(春茬番茄)拉秧后,分别采集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线虫相关指标.[结果]1)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8%、31.8%和11.2%;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1/4CN+3/4MN)和配施秸秆模式(2/4CN+1/4MN+1/4SN、2/4CN+2/4SN)各土层线虫总数相对较高,较单施化肥模式分别提高12.1%~26.4%、34.3%~42.8%、13.2%~18.3%.2)与单施化肥模式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提高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食真菌和捕食/杂食性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其中0—5 cm土层上述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3.0%、7.4%和26.7%,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5.5%、20.2%和56.5%.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数量虽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但其相对丰度均低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降低6.3%和13.1%.3)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MI值、WI值、EI值和SI值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0—5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9%、11.5%、6.2%和130.4%,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1.8%、19.1%、2.4%和138.7%.[结论]在N、P2O5和K2O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可促进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杂食性线虫)生长繁殖,还可降低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对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土壤环境的受干扰程度,改善土壤的质量,使设施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本试验9年产量数据(2/4CN+1/4MN+1/4SN模式产量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化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模式(2/4CN+1/4MN+1/4SN)可实现设施蔬菜持续高产.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生态指数


绵羊繁殖轴相关组织TPH1和TPH2基因表达分析及TPH2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TPH1和TPH2基因在绵羊不同繁殖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及TPH2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2个基因在不同繁殖状态下成年苏尼特羊(短光照3只,长光照3只)和小尾寒羊(卵泡期3只,黄体期3只)的大脑、小脑、下丘脑、松果体、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肾脏和肾上腺等10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检测TP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和策勒黑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的多态性,并将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2个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各组织广泛表达,TPH1基因在苏尼特羊下丘脑和松果体中短光照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光照(P<0.01),在苏尼特羊垂体中短光照表达量显著高于长光照(P<0.05),在小尾寒羊垂体和卵巢中卵泡期显著低于黄体期(P<0.05);TPH2基因在苏尼特羊卵巢组织长光照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短光照(P<0.05),TPH2基因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卵泡期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体期(P<0.01)。小尾寒羊中TPH2基因g.107854166C>T和g.1078541669C>T 2个SNP位点关联分析表明,该2个位点与季节性发情性状和小尾寒羊第1、2以及第3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P>0.05)。综上,TPH1和TPH2基因在苏尼特羊绵羊下丘脑和松果体中呈季节性光照节律差异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季节性发情上游基因的调控,而TPH2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小尾寒羊下丘脑中激素分泌和卵巢发育,但g.107854166C>T和g.1078541669C>T不是调控季节性发情和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键位点。


绵羊BMPR1A基因组织表达及其多态性 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BMPR 1A基因在不同生理时期(卵泡期和黄体期)和不同繁殖力(单羔组和多羔组)小尾寒羊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多样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采用qPCR技术检测BMPR 1A基因在小尾寒羊14种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BMPR 1A基因3个SNPs位点在大群中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qPCR结果显示,BMPR 1A在1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下丘脑和甲状腺组织高表达;BMPR 1A在卵泡期和黄体期多羔组下丘脑和卵巢组织表达量均高于单羔组,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分型发现BMPR 1A基因g.41128335A>T和g.41127600C>T位点在单、多羔绵羊品种间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达到显著水平.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3个SNPs在大多数绵羊品种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分析结果发现,3个SNPs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均无显著相关,但g.41128335A>T和g.41127598A>G位点突变型产羔数基本上均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初步表明,BMPR 1A基因表达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增加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3个SNPs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说明它们可能均不是影响BMPR 1A基因功能的关键位点.
关键词: 绵羊 小尾寒羊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基因(BMPR1A) 基因表达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羔数 高繁殖力基因


不同贮藏条件下葡萄的SO_2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食品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红地球葡萄为试材,检测在不同运输距离、产地批次、年份、温度、SO_2气体脉冲处理含量下SO_2的残留量,结合居民每日推荐葡萄消费量,对葡萄中SO_2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SO_2的检出率为100%,所有实验组中SO_2残留量范围是5.04~39.33 mg/kg,均低于国家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标准;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SO_2在葡萄中不断积累;国外葡萄中SO_2含量较低(6.96~12.46 mg/kg);保鲜剂中SO_2的释放速率和葡萄自身品质也对SO_2的残留起着重要的作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风险商值均小于1,食用风险较低,但应考虑保鲜剂可能会导致葡萄的漂白损伤,降低商品价值。


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从短光照到长光照过程中促黄体素和催乳素的变化特征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部分绵羊(Ovis aries)是季节性发情动物,发情行为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激素调控。本研究探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母羊和季节性发情的苏尼特羊母羊中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和催乳素(prolactin, PRL)的分泌变化规律,将去卵巢的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饲养在光控羊舍中,短光照下饲养42 d后转至长光照饲养42 d,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绵羊颈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品种绵羊血液中LH和PRL在不同光照时间点的浓度。结果表明,苏尼特羊PRL浓度在短光照下较低,在长光照下较高;小尾寒羊PRL浓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变化趋于稳定;且在短光照第7d和短光照第21 d时小尾寒羊PRL浓度显著高于苏尼特羊(P<0.05),而从长光照第28 d开始小尾寒羊PRL浓度显著低于苏尼特羊(P<0.05)。小尾寒羊LH浓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基本稳定,在短光照第21天苏尼特羊LH浓度显著低于小尾寒羊(P<0.05)。研究结果表明,长短光照条件下PRL的浓度变化是导致季节性发情绵羊发情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长光照下苏尼特羊体内PRL浓度较高,高浓度的PRL可能减弱苏尼特羊垂体中LH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的应答,进而抑制卵泡成熟及排卵,最终促使苏尼特母羊进入休情状态。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绵羊季节性发情机制提供激素方面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绵羊 长光照 短光照 促黄体素(LH) 催乳素(PRL) 季节性发情


产朊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及净水效果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组成的水产微生态制剂EM12的混合发酵技术及发酵产物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EM12在优化的条件下混合发酵,植物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液体发酵的最高活菌浓度分别达6. 70×109、2. 00×107CFU/m L,固体发酵的最高活菌浓度分别达1. 64×1010、1.65×108CFU/g湿培养基。固体和液体菌剂对模拟水体中45. 0 mg/L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100%和89. 8%。产朊假丝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合同步发酵,提高了有效活菌浓度,保证了水质净化效果,为该复合菌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