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津产区中性香型、玫瑰香型和草莓香型葡萄品种果实香气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利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并结合气味活性值、香气轮廓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天津产区中性香型、玫瑰香型和草莓香型葡萄果实的香气成分.结果显示,中性品种果实香气成分数量最少,以C6醇醛类为主,香气轮廓也以醇醛类贡献的植物类背景气味为主;玫瑰香型品种中萜烯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香型品种,其中里那醇是为玫瑰香型品种贡献花卉类和水果类气味最重要的呈香化合物;草莓香型品种中含有大量酯类成分,其中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异戊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丙酸乙酯是为草莓香型品种贡献水果类气味的重要呈香化合物.该试验结果可为当地优良葡萄品种选育、高品质葡萄生产以及葡萄深加工产业发展等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性香型 玫瑰香型 草莓香型 活性呈香成分 气味活性值 香气轮廓


五种浸泡处理结合两种包装对"妃子笑"荔枝冷藏期间褐变程度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南"妃子笑"荔枝为试材,采用3℃冷水浸泡处理、3℃3g/L抗坏血酸钠溶液浸泡处理、3℃3g/L柠檬酸溶液浸泡处理、3℃3 g/L抗坏血酸钠+3 g/L柠檬酸溶液浸泡处理和3℃0.7 mg/L的臭氧化水浸泡处理,沥水后分别装于厚度为0.06 mm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透湿保鲜袋和厚度为0.025 mm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水果保鲜袋中,每袋装量5 kg,于(3±0.5)℃冷库中贮藏17 d,比较不同处理对果实果皮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除PE保鲜袋中浸泡抗坏血酸钠的处理优于2种包装袋内的冷水浸泡对照组外,其他单独浸柠檬酸、抗坏血酸钠和上述2种试剂复配的处理,果皮褐变均不同程度高于冷水浸泡对照组.研究表明,5种浸泡处理均以PE保鲜袋内的贮藏效果优于PVC透湿保鲜袋内贮藏效果,其中3℃3 g/L抗坏血酸钠溶液浸泡处理和3℃冷水浸泡处理后采用PE保鲜袋效果最佳.


现代种业支撑乡村振兴研究现状与展望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在适应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目前更加注重种业技术创新和种业企业发展,并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度不断创新,确保种业企业健康发展.随着种业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种业也得到不断成长,目前更加注重科技联盟,种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种业体制机制得到不断完善.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及政策变革,使现代种业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当前,我国种业产业发展还存在发展缓慢、监管缺位、种质资源管理滞后、人才引进难、机械化程度不高、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展望我国种业未来,更趋向于向高科技、高产优质抗逆、与健康产业融合、培育转基因品种、培育自主品牌、全产业链建设和种业国际化等方向发展.为此,本文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培育种业企业和优化种业环境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保障我国种业产业健康发展.


AM真菌对盐碱胁迫下杜梨幼苗生长与生理代谢的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盐碱胁迫下杜梨幼苗生长与生理代谢及耐盐碱能力的影响,为杜梨菌根苗在盐碱地上植被构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以1年生杜梨实生苗为材料,将幼苗分为AMF(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接种和未接种两组,以Na2 CO3同时进行盐碱处理(浓度梯度为0、100、200和300 mmol/L),并测定其生长与生理性状.[结果]接种AMF提高了盐碱胁迫下杜梨幼苗的株高生长量(△H)以及生物量积累,与未接种幼苗相比,接种组幼苗的△H和生物量在盐碱胁迫下降低的幅度显著减小.丛枝菌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Na+在杜梨根和叶的积累,在3个Na2CO3浓度处理下,接种组幼苗根中Na+的含量分别比未接种组低10.8%、21.6%和19.4%,从而提高了接种组幼苗根和叶中K+/Na+、Ca2+/Na+、Mg2+/Na+的比值以维持较好的离子平衡状态.接种AMF可以提高盐碱胁迫下杜梨幼苗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脯氨酸和丙二醛在叶中的积累,表明接种AMF可以减轻盐碱胁迫对杜梨造成的离子毒害与过氧化伤害.[结论]AMF直接影响盐碱胁迫下杜梨幼苗生理代谢,提高其光合色素含量,维持其体内离子相对平衡,减少活性氧伤害,从而提高了杜梨幼苗的耐盐碱能力,促进其在盐碱胁迫下的生长.


白菜类蔬菜种子纯度SSR分子标记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纯度是种子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保障优良品种增产的关键因素。为了鉴定白菜种子纯度,本研究利用72对SSR分子标记检测种子纯度并结合田间植株形态观察,鉴定了5个白菜类优势品种的种子纯度,分别是‘珍绿6号’‘、津夏3号’‘、津研快绿1号’‘、速俊228’‘、速俊316’。结果表明,从7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能够将父母本与杂交种区分开。试验中SSR分子鉴定结果虽略低于田间形态学鉴定结果,但利用统计学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SSR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白菜种子纯度的鉴定并通过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准确、有效的品种纯度鉴定体系。
关键词: 白菜(Brassica rapa var. glabra) 种子纯度 SSR分子标记


松花菜种质资源评价及根肿病、黑斑病兼抗材料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松花菜是目前我国花椰菜消费的主要类型。根肿病和黑斑病是直接影响松花菜产量及品质的重要病害。选育商品性好、高抗多抗品种是松花菜的主要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松花菜种质资源花球性状评价体系,从花球紧实度、球形、球面光滑度、球面颜色、球面蕾粒大小、二级侧枝长度、花梗颜色、球面长毛情况8个方面对66份松花菜自交系进行评价,并对不同性状赋值以便统计、比较。利用上述体系共筛选出11份花球性状优良的材料。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分别对松花菜根肿病和黑斑病抗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显示无免疫根肿病材料,有2份高抗材料,9份抗病,16份中抗;无免疫和高抗黑斑病材料,有4份抗病材料,10份中抗。另外,兼抗两种病害的材料较少,其中GY-40对两种病害均表现抗病,GY-21对根肿病表现抗病,对黑斑病表现中抗,GY-39对两种病害均表现中抗。值得一提的是,GY-40性状优良且同时对根肿病和黑斑病具有较高抗性,是选育商品性好、抗病性强松花菜品种的理想亲本。本研究结果为评价松花菜种质资源花球相关性状提供了参考,对于规范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开展抗根肿病和黑斑病松花菜品种选育提供了优异材料。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检测喹乙醇
《食品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一种基于竞争形式的灵敏、稳定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饲料和水产养殖水样中的喹乙醇(olaquindox,OLA)。根据本研究的方法,OLA的灵敏度和检出限分别为4.7μg/L和0.5μg/L。用2.5 mmol/L NaOH溶液再生效果最好,芯片可重复利用60次,检测时间为10 min。OLA与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结果显示了高灵敏度和良好特异性。在鱼、虾饲料和水产养殖水样的添加回收实验中均获得良好的回收率(84.7%~99.3%)和变异系数(1.2%~10.1%)。对饲料和养殖水实际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检测到2个阳性样品,鱼养殖水与鸡饲料中OLA质量浓度分别为5.0、6.1μg/L。该方法可以高效地检测大批量饲料和水样的OLA,具有检测时间短、检出限低、准确灵敏、操作简便等优点。
关键词: 喹乙醇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免疫传感器 饲料 养殖水


2000—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粮食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由于"至2015年使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使得2030年零饥饿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大挑战。鉴于此,亟需从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中寻找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在建立粮食安全评价因子数据集和粮食安全影响因素数据集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价2000—2014年172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而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空间模式与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粮食安全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全球粮食安全格局呈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水平"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空间模式,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除东欧以外的欧洲区域、北美洲、大洋洲和东亚部分国家,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②在99%的置信水平上,欧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是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热点和冷点,在非集聚区,海地和朝鲜等国存在长期粮食不安全问题;③全球粮食安全格局总体稳定,但极不安全和不安全组的内部变化明显,粮食安全水平波动最大的国家也是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④年平均气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获得洁净用水的人口占比、政治稳定与无暴力程度是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2013年出现趋势性逆转。受气候变化、居民购买力、健康卫生水平和政治经济稳定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始终波动不稳,局部区域目前仍面临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此,建议制定基于粮食供给、食物获取、食物利用和政治稳定性四大支柱的粮食安全战略,并通过全球乡村振兴策略来推动粮食安全建设,同时逐步引入城市农业等多元化生产方式,使高度城市化区域建立起更富弹性的食物系统。
关键词: 全球粮食安全评估 时空演化模式 变化特征 多元非线性回归 综合指标体系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向值是反映叶片"直"和"立"两个特性的综合指标.叶向值高的品种,叶片直而不弯,叶夹角小,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在群体密度较高时比平展型更容易获得高产.阐明叶向值的遗传基础,对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85份多样性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Illumina的maizeSNP50芯片基因分型结合连续2年的叶向值表型鉴定,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玉米叶向值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自交系的叶向值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最优模型选择时,发现Q+K模型最适合本研究的叶向值关联分析.在2个年份下,共检测到15个与叶向值显著关联的位点(P<4.05E-5),包括27个SNP,解释5.54%~8.73%的表型变异,并挖掘了15个候选基因.其中1.07 bin上的位点2是本研究发现的重要位点,其候选基因可能是编码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的Zm00001d032050,有待进一步图位克隆工作验证.


昆嵛山林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
《林业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赤枯病病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病基指数,即立地对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病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病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分密度是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65. 61/(1+e-0. 001 5 x+2. 32),决定系数R2=0. 519 8,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赤松赤枯病的病情指数时,平均预估误差是5. 35%。4)将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Ⅰ为极轻病害发生,Ⅱ为轻度病害发生,Ⅲ为中度病害发生,Ⅳ为重度病害发生,Ⅴ为特重度病害发生。【结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赤枯病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可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