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复合体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K_1h_2~(7-4)小层为例,遵循河口坝构型模式和增生体发育模式,对河口坝复合体内不同类型夹层进行识别并统计坝体发育规模。根据相似准则设计河口坝复合体试验模型,开展水驱油物理模拟,分析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及水驱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在河口坝复合体内部四级界面对应的稳定隔层以及单一河口坝内部三级界面对应的不稳定夹层附近富集;顶部或底部具封隔能力的夹层比中部夹层更有利于剩余油富集;夹层发育规模越大,倾角越大,阻碍流体运动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剩余油富集;隔、夹层相交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剩余油富集。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河口坝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陆梁油田 准噶尔盆地


宽幅InSAR观测阿尔金断裂带西段震间应变累积的研究
《测绘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左旋走滑断裂带,关于该断裂带如何控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如何吸收调整印亚会聚的作用是争论的焦点,其中断裂带走滑速率是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关于该断裂带走滑速率的讨论集中在中段和东段,西段(84°E以西)大部分地区属于高海拔无人区,仍然缺少传统大地测量学、地震学、


俯冲带形成机制的可检验假说和检验方案
《地学前缘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十年前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为理解地球如何运作构建了基本框架。过去五十年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告诉我们地质过程最终都是地球热损失的结果。例如,大洋岩石圈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其运动和增生以及最终通过俯冲带进入地幔导致地幔冷却降温,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地幔对流。亦即,板块构造的直接驱动力是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的下沉力。因此,没有俯冲带就没有板块构造,但是俯冲带如何开始仍然有争议。对俯冲起始的研究从未中断,有数值模拟也有地质推断。2014年在西太平洋用三个IODP航次(350、351和352)来检验"自发"和"诱发"俯冲开始的想法。所有这些努力都值得肯定,但这些是无法检验的想法。无法检验意味着没有结果。本文介绍至今唯一可用地质学方法检验的假说,亦即"岩石圈内横向物质组成差异导致的浮力差是俯冲带形成的起因"。这种浮力差位于海底高原的边部和被动大陆边缘,因此这些部位是未来俯冲带起始的必然轨迹。在远离这些部位的正常洋盆内因缺乏浮力差而俯冲带不可能起始。换句话说,"所有岛弧一定有大陆(或海底高原)基底",这可以通过采集和研究岛弧基底岩石来验证。
关键词: 完善板块构造理论 俯冲带的成因 被动大陆边缘 海底高原边缘 岛弧基底岩石组成


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岩石学报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连续而弯曲的加里东期造山带。造山带内发育一系列右行走滑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与古地磁资料所揭示的柴达木地块在早古生代的相对逆时针旋转息息相关。本文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它是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和柴达木地块逆时针旋转牵引造山带发生弯曲所致。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弯山构造 加里东运动 原特提斯洋 斜向俯冲 碰撞


冲绳海槽西部陆坡第四纪沉积地层划分
《地质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是认识深海斜坡沉积的重要区域。通过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海底以下识别出4个主要的地震层序界面,相应地划分出四个主要地震层序,各层序分别对应全新世沉积层(Q4)、晚更新世沉积层(Q3)、中更新世沉积层(Q2)和早更新世沉积层(Q1)。从陆坡上部往下由斜交前积反射结构过渡到杂乱的反射结构,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杂乱的丘形反射单元,是滑塌体和重力流沉积的典型地震反射特征,反映出一种高能的、极不稳定的沉积环境。海槽轴部以平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特征为主,显示了稳定的深海-半深海的沉积环境。地震反射结构的多样性反映了冲绳海槽西部陆坡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和沉机作用类型的多样性,沉积地层结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海陆架和冲绳海槽发育相同的第四纪地层垂向序列,同时冲绳海槽西部陆坡与东海陆架第四纪沉积层在层序界面、沉积层厚度、变形程度和产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单靠地震资料来进行两个地区的地层对比存在着不确定性。


星载激光雷达观测东中国海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
《红外与激光工程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三个海域的主要气溶胶构成都是清洁海洋型、沙尘型和污染大陆型三种类型气溶胶,三者百分比之和均达到目标海域气溶胶成分的90%,而具体占比最大、起主导作用的气溶胶类型在不同海域并不相同;(2)三个海域随着高度升高气溶胶整体均为指数衰减趋势,其中4 km高度以下各气溶胶类型变化显著,4 km以上区域均只剩下沙尘型、污染沙尘型和煤烟型的气溶胶存在;(3)几乎所有气溶胶类型都会随着月份和季节上的更替变化而变化,春季各海域都是沙尘型气溶胶占比最大,夏季清洁海洋型气溶胶影响最明显,秋季和冬季期间东海地区以清洁海洋型气溶胶为主,而渤海和黄海均是沙尘型气溶胶为主。


基于EMD-IGA-SELM的池塘养殖水温预测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指导工厂化水产养殖,提高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温度预测的精度和稳定性,在分析水体温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改进遗传算法(IGA)和改进极限学习机(SELM)相结合的水温预测模型(EMD-IGA-SELM).首先,通过综合天气指数的计算完成异常和缺失数据的校正;利用皮尔森相关分析计算各影响因子与水温之间的相关度,从而确定预测模型的输入输出量;选择Softplus函数代替Sigmoid函数组成SELM,并引入混沌序列改进标准遗传算法,获得SELM的最佳初始权值和阈值;最后,采用EMD方法将原始水温时序数据进行多尺度分解,在各分量中对IGA-SELM训练建模,并叠加求和各分量预测值,从而完成水温序列的预测.将EMD-ELM和GA-BP模型的预测结果与EMD-IGA-SELM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MD-IGA-SELM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评价指标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 123 3℃、0. 004 3和0. 147 8℃,能够满足水产养殖的生产需要,可为池塘水质管理和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温预测 极限学习机 改进遗传算法 经验模态分解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营养学特征分析及鲜味评价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南极磷虾这一新兴资源,同时为小型虾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参考,选取体型上相近的南极磷虾与脊尾白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分析2种虾的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进而计算滋味活性值与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评价其鲜度。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和脊尾白虾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3.25%和16.41%,粗脂肪质量分数同样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3.12%和1.10%。2种虾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不同,南极磷虾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更高。南极磷虾的水解氨基酸总量低于脊尾白虾(P<0.05),但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更高,更加符合FAO/WHO推荐的蛋白质营养的理想模式。南极磷虾和脊尾白虾均是次黄嘌呤核苷酸和游离谷氨酸对鲜味起主要贡献作用,其EUC分别为11.01 g MSG/100 g和12.98 g MSG/100 g。南极磷虾与脊尾白虾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具备理想的鲜味特征,在普通食品、调味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噬菌体复配抑菌剂对三文鱼中沙门氏菌的抑制与保鲜作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控制生三文鱼中沙门氏菌和产品腐败,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和噬菌体稳定性试验筛选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双乙酸钠与沙门氏菌噬菌体SLMP1进行复配,将抑菌剂(噬菌体108 pfu/g、nisin 0.1 mg/g、双乙酸钠2.0 mg/g)单独和复配应用于预先污染了沙门氏菌(104 cfu/g)的生三文鱼片中,在低温下(4?1)℃贮藏,通过测定沙门氏菌、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噬菌体效价来评估复配抑菌剂的效果。结果显示,含噬菌体的抑菌剂能显著(P<0.05)降低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数量,含nisin的抑菌剂能显著抑制样品中菌落总数的增长,含双乙酸钠的抑菌剂能显著抑制TVB-N的增加。噬菌体、nisin和双乙酸钠复配抑菌效果最好,在14 d后沙门氏菌低于检测限1 cfu/g,与空白对照相比菌落总数减少了2.5 lg cfu/g,TVB-N值降低了13.73 mg/100 g。结果表明,噬菌体、nisin及双乙酸钠复配剂在生三文鱼沙门氏菌控制及防腐保鲜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 噬菌体 品质控制 沙门氏菌 抑菌剂 生三文鱼 保鲜


基于溶胶-凝胶包埋的蛋白磷酸酶抑制比色法快速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
《分析化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的主要成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对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的抑制作用,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包埋PP2A,建立了快速测定贝类中DSP的新方法。以对硝基苯磷酸二钠(4-Nitrophenyl phosphate disodium,p-NPP)为底物,利用碱性条件下PP2A催化p-NPP产生的黄色水解产物对硝基苯酚(4-Nitrophenol,p-NP)在405 nm处具有强烈吸收峰,而OA及其衍生物对PP2A的抑制会减少p-NP的生成,由此建立剂量-反应关系实现对DSP定量检测。本方法基于Sol-gel技术包埋PP2A,引入D-葡萄糖增大酶凝胶微孔的孔径,添加羟乙基纤维素防止酶凝胶发生脆裂,提高和保持酶的活性及稳定性,从而改善蛋白磷酸酶抑制比色法的重现性和可靠性。本方法的检出限为50μg OA eq./kg贝组织,线性范围为50~800μg/kg;加标回收率在68.8%~11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5%~14.8%。本方法将PP2A包埋固定于微孔板底部,可在-18℃条件下保持酶活性4个月以上,使用时直接加入底物和样品溶液进行反应,省去了传统PP2A抑制比色法中每次测试需重新配制酶溶液并进行水解等预处理步骤,使DSP的检测更简便、高效。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蛋白磷酸酶抑制比色法 溶胶-凝胶 贝类 快速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