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船舶摇摆和工艺参数对南极磷虾挤压脱壳效果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风浪造成的船只摇摆和工艺参数设置对南极磷虾挤压脱壳加工效果的影响,该文测量记录了不同横摇和纵摇状态下脱壳加工的得肉率和虾壳残留,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脱壳滚轴长度区域的脱壳完成率。结果表明:船舶摇摆会对脱壳加工得肉率与虾壳残留率造成影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纵摇7?和横摇5?时虾壳残留率分别达到1.07%和1.64%。船舶的摇摆对脱壳完成率有一定影响,随着摇摆幅度的增加,同一区域内脱壳完成率呈下降趋势。增加滚轴的长度能有效防止由于摇摆幅度增加而造成脱壳完成率降低的问题,当滚轴长度为1 200 mm时,脱壳完成率大于95%。放置时间对脱壳效果的影响较大(P<0.05),放置2 h后的磷虾在区域Ⅳ的脱壳完成率降低至94%,虾壳残留率也相应增多。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脱壳设备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 加工 品质控制 南极磷虾 脱壳 得肉率 完成率 船舶摇摆


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嘧啶在青石斑鱼组织中的分布及代谢规律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一次性投喂各含有200 mg/kg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和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Z)的饲料,研究两种药物在青石斑鱼中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青石斑鱼各组织中SMZ和SDZ的含量,并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SM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最大含量:肝脏、背肌、血浆、肾脏和鳃依次为827.97μg/kg、776.70μg/kg、610.29μg/L、432.14μg/kg和345.18μg/kg。SD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最大含量:肝脏、背肌、鳃、血浆和肾脏依次为895.30μg/kg、660.55μg/kg、431.88μg/kg、419.56μg/L和310.67μg/kg。SM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半衰期:肾脏、鳃、背肌、血浆和肝脏半衰期依次为26.65、21.00、20.38、18.73 h和16.90 h。SDZ在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半衰期:肾脏、血浆、鳃、背肌和肝脏依次为31.50、27.72、24.75、21.66 h和18.24 h。SMZ和SDZ在青石斑鱼肝脏中半衰期最短,代谢速度最快;在肾脏中半衰期最长,代谢速度最慢。在水温(25±2)℃条件下,SMZ和SDZ各200 mg/kg的剂量同时单次投喂青石斑鱼,建议休药期不低于3 d。SMZ和SDZ代谢规律研究为磺胺类药物在水产品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青石斑鱼 磺胺甲噁唑 磺胺嘧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代谢规律


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及动力学分析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温度对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的影响,利用多孔平板技术获得5、15、25℃和33℃条件下其生长动态,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构建动力学模型,获取动力学参数,结合孔平均颜色变化率及利用面积,探究其碳源利用效果。结果表明,25℃时最大比生长速率(μ_(max))最大,迟滞期(λ)最小,总体碳源利用能力和活性最强,15℃时次之,5℃时活性降至约25℃的1/6,33℃时最弱;5~25℃范围内,温度和μ~(1/2)、(1/λ)~(1/2)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5~33℃时糖类和羧酸类利用率较高,比例分别为30%、29%。糖类(糊精、D-麦芽糖、α-D-葡萄糖、D-阿拉伯醇、水苏糖)、羧酸类(L-苹果酸、L-乳酸、乙酰乙酸)、氨基酸类(L-丝氨酸、氨基乙酰-L-脯氨酸、L-天冬氨酸和L-谷氨酸)和胺/酰胺类、脂肪酸/脂类和其他类中(明胶、丙酮酸甲酯、吐温40、L-组胺)利用较好。通过对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分析,通过对腐败希瓦氏菌碳源利用和动力学分析,可为深入其代谢活性与水产品营养相关性等提供理论依据。


微波辅助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养殖水体中6种雌激素
《质谱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微波辅助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养殖水体中6种雌激素(雌酮、β-雌二醇、雌三醇、炔雌醇甲醚、乙炔雌二醇和己烯雌酚)。样品经C18固相萃取柱提取净化后,用N-甲基-N-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MSTFA)在乙酸乙酯存在下进行微波辅助衍生化反应,GC/MS法定性定量检测,以雌二醇-D2与己烯雌酚-D8为内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雌激素在1~5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 3,方法检出限为0.4~2ng/L;在0.01、0.05、0.1μg/L 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8.5%~106%,相对标准偏差为0.29%~11.9%,均小于15%。该方法快速、简便、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实验设备简单、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关键词: 雌激素 微波辅助衍生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养殖水体


传统鱼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及对其挥发性风味形成的影响分析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传统鱼露发酵过程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结果显示,鱼露细菌种类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在发酵时间6个月达到最大(312种),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至12个月,菌群多样性有所下降但菌群间差异性变小。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鱼露整个发酵过程中最主要的门。盐厌氧菌属(Haloanaerobium)是鱼露发酵过程中最主要的属,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其相对丰度先上升而后下降。与发酵初期(0个月)相比,发酵中后期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最为显著;发酵末期(12个月),Halomonas成为优势菌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鱼露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检测出醛、醇、酮、酯、烃、酸、含氮化合物7大类共54种挥发性化合物,并根据气味活性值(≥1)筛选到9种主体呈香风味化合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alanaerobium和Halomonas与多种主体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对鱼露特殊的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鱼露 细菌群落 细菌多样性 挥发性风味 高通量测序


比较调理啤酒鲈鱼片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鲈鱼调理食品,解决其贮藏时间短的问题,以本实验室开发的调理啤酒鲈鱼片为对象,通过普通包装(对照组)、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测定其在4℃和-3℃条件下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p H值、电导率、汁液流失率,结合感官评价,探究不同包装方式的调理啤酒鲈鱼片在4℃和-3℃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包装方式的调理啤酒鲈鱼片在4℃或-3℃贮藏过程的汁液流失率、TVB-N含量、TBA值、电导率和菌落总数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呈增长趋势,-3℃贮藏过程增长较缓慢;p H值在贮藏初期降低而贮藏后期增高;感官评分呈降低趋势。综合各项指标变化规律,调理啤酒鲈鱼片采用气调和真空包装的货架期优于普通包装,采用气调包装优于真空包装,其货架期在4℃下可达12 d,比普通包装和真空包装分别延长8 d和4 d;货架期在-3℃下可达50 d,较普通包装和真空包装分别延长35、15 d。与4℃贮藏相比,气调包装调理啤酒鲈鱼片在-3℃条件下能明显保持产品的品质并延长货架期,可满足当前冰鲜流通和消费的需求,为调理啤酒鲈鱼片的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调理啤酒鲈鱼片 真空包装 气调包装 贮藏条件 品质变化


包装方式和材料对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缓脆肉鲩鱼片贮藏过程中腐败变质,并延长货架期。以紫苏叶水提物浸泡腌制的新鲜脆肉鲩鱼片为原料,研究包装方式和包装材料在4℃条件下对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调包装鱼片菌落总数最少、普通包装菌落总数增长最快,气调包装样品冷藏15 d菌落总数平均为5.61 log[CFU/g],未超过水产品规定的货架期终点;冷藏末期气调包装样品汁液流失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nitrogen,TVB-N)值和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均低于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其中PVC材料气调包装样品汁液流失率第15天达到5.07%,TVB-N值为13.91 mg/100 mg,低于国家规定的二级鲜度,TBA值比真空包装和普通包装分别低16.40%和46.46%。气调包装样品质构降低程度比其他组慢,其中,冷藏末期硬度较另外2组分别高出26.41%和27.08%;不同包装材料样品硬度、汁液流失率、TBA值、感官分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阻隔性NY/EVOH/PET复合材料保鲜效果最好。综合各指标变化,气调包装和高阻隔性材更有利于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过程的品质保持。研究结果为调理脆肉鲩鱼片冷藏包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热滞活性的差示扫描量热法评价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法评价了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thermal hysteresis activity,THA)并进行了优化实验。以纯化的南极磷虾抗冻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DSC法研究了样品的升降温速率、样品质量浓度、冰晶含量、缓冲体系等对南极磷虾抗冻蛋白THA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抗冻蛋白分子质量约为76 k Da,THA为1.76℃。通过优化实验确定以DSC法评价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THA升降温速率为1.00℃/min,样品质量浓度为1.0 mg/m L,冰晶含量为10%~15%之间;不同的缓冲体系对THA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DSC法可以用于南极磷虾抗冻蛋白的THA评价,重要参数经过优化后能够有效地评价抗冻蛋白的THA。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抗冻蛋白 热滞活性 差示扫描量热法 评价


蓝圆鰺腌干工艺中组织蛋白酶与游离氨基酸和滋味形成的关系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传统高盐(traditional high-salted fish,HS)法与低盐乳酸菌(low-salted and lactic acid bacteriafermented fish,LS)法加工过程中鱼类组织蛋白酶与蛋白降解和滋味形成的相关性,以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为原料,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加工,测定不同加工阶段(鲜鱼、腌制、浸泡脱盐、烘干、成品)蓝圆鰺中组织蛋白酶B、L、H,蛋白降解率(protein degradation rate,PI),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蓝圆鰺腌干工艺加工过程中组织蛋白酶B、L、H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腌制阶段的组织蛋白酶活力为LS法大于HS法,在烘干阶段及成品中组织蛋白酶B、L活力为HS法大于LS法,HS工艺更利于组织蛋白酶B、L活力的提高;整个加工过程组织蛋白酶H活力为LS法大于HS法;PI值在HS法和LS法中变化趋势相同,PI值、总游离氨基酸(total free amino acid,TFAA)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均在烘干阶段显著增加(P<0.05);HS法成品中PI值和TFAA含量较高,但呈味氨基酸为LS法大于HS法。组织蛋白酶B对蛋白降解的作用为HS法大于LS法,组织蛋白酶B、L对蛋白降解及TFAA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组织蛋白酶B发挥主要作用。与HS法相比,LS法能够在减少PI值的同时提升制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百分比,丰富制品中的滋味物质。
关键词: 蓝圆鲹 传统高盐法 低盐乳酸菌法 组织蛋白酶 游离氨基酸 滋味


人工污染GII.4型诺如病毒在太平洋牡蛎中的蓄积与分布特性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是食源性诺如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诺如病毒在牡蛎中的检出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组织分布差异。为了解诺如病毒在牡蛎中的蓄积规律和组织分布,采用实验室人工污染GII.4型诺如病毒并控制环境进行牡蛎养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牡蛎不同组织中诺如病毒的含量和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GII.4型诺如病毒在牡蛎外套膜中的含量比较稳定,在(8.75±0.36)×104~(9.12±0.49)×104拷贝数之间;在牡蛎鳃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6 h时达到最高((1.15±0.15)×106拷贝数);在牡蛎消化道中含量逐渐增加,12 h时达(1.06±0.14)×106拷贝数并趋于稳定;24 h后GII.4型诺如病毒主要分布于牡蛎的消化道组织中;净化对牡蛎体内富集的GII.4型诺如病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II.4型诺如病毒广泛分布在牡蛎外套膜边缘、鳃壁和消化道内壁上,其分布随时间变化趋势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结果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