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面粉麸星计算机检测系统
《电子技术应用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面粉麸星的多少是评价面粉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传统的面粉麸星检测都是依靠人工感官方式,即操作人员利用放大镜(5倍或5倍以上)查找统计视野中能见的麸星。由于麸星的数量多且面积小,因此,靠人工感官检测方式得到的数据结果往往达不到精度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面粉麸星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面粉的麸星个数、麸星面积以及面积百分比等指标。


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重要限制因素,进行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培育抗旱高产大豆新品种是有效解决干旱胁迫的最有效途径。在调动C3作物大豆内在C4途径来提高光合效率的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基础上,提出了大豆抗旱性遗传改良的两条技术路线,即转抗旱内源或外源基因的转基因育种技术路线和高光效育种及回交转育的技术路线,并指出二者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着重论述了大豆品种抗旱性与丰产性关系,耐光氧化特性与抗旱性关系,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概况及QTL标记辅助选择抗旱育种的方法。旨在为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第三四积温区玉米偏垄通透栽培品种对比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针对拜泉县第三、四积温区玉米生产的特点,实现玉米增产的要求,应用偏垄通透栽培技术方法,对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该区偏垄通透栽培的品种鑫鑫1号,其生育期适合,倒伏率低,产量达到9331.5 kg.hm-2。


深松少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少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利用率、土壤蓄水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少耕后,土壤容重在土壤耕层10~40 cm的范围内比对照降低22.1个百分点;土壤含水量在土壤耕层10~30 cm范围内高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并在15~25 cm达极显著水平;土壤耕层0~50 cm范围内田间持水量均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深松少耕后玉米田增产1 602 kg.hm-2,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不同生物菌剂对大豆根系抗性物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开展了4种生物菌剂拌种对大豆根系抗性物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4种生物菌剂提高了根系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子叶期~一出复叶期,Y2(芽孢杆菌与木霉为主)处理对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作用最强;在三节期~盛荚期,Y1(丛枝菌根真菌为主)处理对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作用最强,Y2处理次之。另一方面,4种生物菌剂不同程度地减缓了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升高。在子叶期~三节期,Y1和Y2处理明显减缓了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升高,Y3(芽孢杆菌为主)和Y4(木霉为主)处理次之。此外,4种生物菌剂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根系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但差异不大。综合分析表明,Y1和Y2拌种,可调节根系内抗性相关物质的生理功能,提高籽粒产量。


马铃薯类病毒cDNA双体探针的研制及其在检测上的应用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基因组中BamHⅠ位点处(87~92nt),设计两对含有BamHⅠ重叠区(overlop)的引物。将PCR扩增获得的全长PSTVd分别插入到pGM-T载体中。通过BamHⅠ位点,将两个PSTVd单体连接,构建了PSTVd双体载体。以此载体为模板,通过PCR标记技术,制备了高灵敏高专化的PSTVd双体cDNA地高辛标记探针。以CDP-Star为反应底物进行化学发光反应结果判读,建立了PSTVd的高效杂交检测体系。该体系可以对马铃薯薯块、叶片、芽等不同组织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达到0.05pg。通过对67份田间采集的样品和实验室保存的资源材料进行检测,比较了cDNA双体探针核酸斑点杂交技术(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NASH)、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往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eturn-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R-PAGE)检测技术的阳性样品检出率,结果显示,NASH技术阳性样品检出率为67.7%,与RT-PCR相一致,高于R-PAGE技术的阳性检测率(53.7%)。
关键词: 马铃薯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探针 双体 核酸斑点杂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