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奶牛卵丘细胞和共培养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奶牛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研究了卵丘细胞和共培养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卵丘细胞有助于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能够显著提高体外受精的卵裂率(70.7%)和囊胚率(22.8%),而在B2胚胎培养液中添加Vero作为共培养细胞能显著提高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囊胚率(22.7%)。

关键词: 奶牛 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体外受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效基因型大豆在生长关键时期根系形态变化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不同磷效基因型大豆:磷高效品种(HP134、HP119)、磷低效品种(LP113、LP102),采用盆栽控制磷供应量(低磷和高磷),探讨其生长关键时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的根系形态变化,以期从根系形态学特点为筛选磷高效利用基因型大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低磷处理下,磷高效品种的根系适应性强,根系通过增加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总根毛数来增强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但HP119和HP134两者适应低磷的根部表现又有所不同;磷低效品种根系适应性较差,其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总根毛数在不同处理下相差很大,多数都呈显著甚至极显著差异,且各项数值在低磷处理下远低于高磷处理。由此可见,在大豆生长关键时期可以利用根系形态变化来较好的区分筛选不同磷效基因型。

关键词: 大豆 磷效应 根系 形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耐密品种黑农50为材料,在相同密度下,探讨5种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高经济产量,大豆结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45cm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叶面积峰值高,持续时间长,群体光合能力较强,"110cm垄上4行"栽培模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都为各处理中最高,蒸腾速率(Tr)也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且两者净同化率较高,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均显著高于"30cm垄上单行",因而二者产量都表现较好。研究还表明产量与地上部干重、气孔导度、叶面积指数、根干重、胞间CO2浓度相关性较大。综合比较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认为大豆的"45cm垄上双行"和"110cm垄上4行"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模式 同化物积累 光合生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型钴源装置安全管理及利用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小型钴源的安全管理,通过中心控制室实现运行管理,设计了控制管理,输入输出装置,安全管理过程控制硬件和软件保安措施,确保运行安全可靠。钴源活度为5×104Ci。利用钴源装置,"八五"到"十五"期间,开展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推广高产、抗病、早熟农作物品种13个,累计推广面积600万hm2,增收27亿多元;开展辐照加工工艺研究,推广农副产品辐照加工,辐照中成药杀虫灭菌,辐照医疗器械等技术,新增产值1.2亿元。

关键词: 小型钴源 安全管理 辐射诱变育种 辐照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水稻冷害风险经营对策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在黑龙江省虎林市,选择水稻生产历史不同的4个村,通过问卷方法,调查研究了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水稻低温冷害的认识和减轻水稻生产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信息传播、提高农民生产风险意识和深入研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水稻 低温冷害 信息传播 风险经营

复合肥综合评价指标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提出复合肥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及其流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便于复合肥的生产、推广,提高复合肥使用效果,为复合肥生产厂商综合评价复合肥提拱方法。并为化肥经营部门有目的正确经营复合肥料,为农户提供充足、优质的复合肥料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复合肥 物理特性测定 化学特性测定 流动性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品种龙育1号青贮饲料加工及喂养奶牛关键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衡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土壤-作物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理利用黑龙江省土壤养分资源,避免肥料浪费,达到大豆高产、优质和高效为目的,根据李比希最小养分率原理,设计了最佳处理,并在最佳处理的基础上做减素处理,以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平衡施肥条件下,大豆产量、各生育期养分吸收规律以及土壤-作物系统中氮磷钾三要素投入-产出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海伦、宝清、克山大豆产量有明显的正效应,且有利于大豆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开花期~结荚期以及鼓粒期~成熟期是大豆养分需求的关键时期。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施N52.5kg.hm-2不足;施P2O575kg.hm-2过高;施K2O60kg.hm-2中部和西部地区不足,东部地区基本能满足大豆高产对钾的需要。三地区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7.8%、39.8%和39.3%;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6.8%、19.7%和18.6%;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3.5%、40.5%和25.3%。可见,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大豆生产氮钾肥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磷肥用量过高。

关键词: 平衡施肥 养分平衡 大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栽培大豆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膜覆盖栽培是人为控制土壤温度、水分、养分、耕层结构、微生物等综合技术的一项农田生态系统工程学。作者综述了覆膜栽培大豆条件下由温度、水分、通透性、pH值、微生物、根系空间分布、土壤肥力诸因素构成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生态效应 覆膜栽培 大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供体蜂种的筛选

中国生物防治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室条件下以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引进种卷蛾赤眼蜂、食胚赤眼蜂、短管赤眼蜂为材料,比较分析3种赤眼蜂连续3代喂食抗生素后子代雄蜂率、寄生和羽化情况。除卷蛾赤眼蜂F_2代外,取食四环素后3种赤眼蜂各世代寄生率均降低,其中食胚赤眼蜂的寄生率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3种赤眼蜂间寄生率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取食抗生素世代的增加,3种赤眼蜂子代雄蜂率逐渐增大,短管赤眼蜂F_1代开始出现雄蜂,F_3代雄蜂率高达54.54%,明显高于卷蛾赤眼蜂(20.58%)和食胚赤眼蜂(13.94%);食胚赤眼蜂3个世代羽化雄蜂率均最低,说明其产雌孤雌生殖方式比较稳定,较适合作为赤眼蜂种间沃尔巴克氏体水平人工转染的供体。

关键词: 沃尔巴克氏体 赤眼蜂 产雌孤雌生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