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蒜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13~15℃、盐度30条件下,将体质量(8.12±0.03)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5.0 m×5.0 m×0.6 m的水泥池中,每池3600尾,投喂每千克饲料中分别拌入0(对照)、100、200、400、800 mg大蒜素的饲料,饲养6周.养殖试验结束时,腹腔注射鳗弧菌,连续14 d感染攻毒;饥饿24 h后,全池称量质量,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大蒜素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大蒜素添加量为200 mg/kg及以上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随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在100 mg/kg及以上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200 mg/kg及以上时保持稳定.血清补体C3含量随饲料中大蒜素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400 mg/kg组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溶菌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随大蒜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在大蒜素含量达400 mg/kg及以上时不再有显著变化.人工感染试验表明,400、800 mg/kg组的感染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大蒜素有利于大菱鲆幼鱼生长,而400 mg/kg的大蒜素能更有效地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

关键词: 大蒜素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抗病力 大菱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眼斑双锯鱼仔稚鱼发育异速生长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生态学和传统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孵化后眼斑双锯(Amphiprion ocellaris)仔、稚鱼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眼斑双锯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提供参考资料.以11日龄为眼斑双锯鱼仔、稚鱼的区分时期,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仔、稚鱼的感觉、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眼间距、口宽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吻至鳃裂前缘长和眼径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体高、躯干长、尾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厚均为正异速生长,仅头长为负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眼斑双锯鱼尾鳍、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眼斑双锯鱼头部、躯干及游泳等各器官均为负异速生长.眼斑双锯鱼这些关键器官的异速发育,对适应环境因子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异速生长 仔、稚鱼 早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末水坛紫菜蛋白源抗氧化肽的制备、分离纯化与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酸性蛋白酶水解末水坛紫菜蛋白工艺,并测定不同水解时间的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当水解时间4 h、底物质量浓度2 g/100 mL、加酶量4 240 U/g、pH 3.7、温度54℃的条件下,水解度可高达11.40%.此外,通过调节水解时间以控制水解度,探讨了水解度与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发现当水解时间为4 h、水解度为11.40%时,酶解产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率质量浓度为0.68 mg/m L,分子质量小于1 kDa的小分子肽占总量的73.46%.同时,采用凝胶色谱层析对末水坛紫菜酶解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末水坛紫菜抗氧化肽(Porphyra haitanensis antioxidant peptide,PHAP),其质量浓度为1 mg/m 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3.32%,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0.15%.最后通过建立H2O2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氧化应激模型,证实了PHAP对HepG2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肪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

关键词: 坛紫菜 酶解 制备 分离纯化 抗氧化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好氧反硝化细菌的鉴定及其脱氮特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3月,在广东省中山市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池塘水体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好氧反硝化细菌,结合菌株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Pseudomonas furu-kawaii,命名为ZS1.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的脱氮特性,同时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探究了不同碳源种类、温度、pH、C/N和摇床转速对菌株ZS1脱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S1菌株在好氧条件下具有高效的脱氮效率.经过48h的培养,硝酸盐氮(NO-3-N)的含量从48.93降低到1.27 mg/L,去除率为97.40%,去除速率达0.993 mg/(L·h);总氮(TN)的含量从52.04降低到8.40 mg/L,去除率为83.86%,去除速率达0.909 mg/(L·h),且无亚硝酸盐氮(NO-2-N)积累.以NO-3-N为唯一氮源,菌株ZS1发挥最佳好氧反硝化性能的碳源为乙酸钠、柠檬酸钠和葡萄糖、温度为25—35℃、pH为7.0—10.0、C/N为15—25、转速为100—200 r/min.上述结果显示,菌株P.furukawaii ZS1具有良好的好氧反硝化性能,将为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应用生物脱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及成为初步的候选菌株.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细菌 脱氮性能 环境因子 池塘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虎杖提取物对尼罗罗非鱼脂肪肝的干预作用

淡水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虎杖提取物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脂肪肝的干预作用,选取120尾健康尼罗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正常组,粗脂肪6%),高脂饲料(高脂组,粗脂肪21%),以及含2.5、5 g/kg虎杖提取物的高脂饲料.饲养60 d后,采集尼罗罗非鱼血液和肝组织,并测定血脂水平、 抗氧化状态和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高脂饲料投喂显著提高了尼罗罗非鱼血脂水平、 引起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了肝损伤发生.与高脂组相比,虎杖提取物组明显抑制了血清血脂水平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上升,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水平的下降;同时虎杖提取物显著降低了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肝脂肪含量;此外,基因表达数据显示,虎杖提取物显著阻碍了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上调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下调.结果表明虎杖提取物可明显缓解高脂饲料引起的尼罗罗非鱼脂肪性肝损伤.

关键词: 虎杖提取物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脂肪肝 干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NaHCO3碱度对瓦氏雅罗鱼鳃组织结构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了达里诺尔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碱水种)和松花江瓦氏雅罗鱼(淡水种)在相同碳酸盐碱度胁迫下(CA0、CA30和CA50)鳃组织结构的差异,探究瓦氏雅罗鱼碱水种耐高碱特性与鳃组织结构微观调整的适应性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碱度增加,碱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变长、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淡水种鳃丝变宽、鳃小片间距变大(P<0.05),鳃小片长度在CA30时显著变长(P<0.05),而在CA50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碱水种在CA30和CA50的氯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CA50的氯细胞排列更加紧密并且有叠加现象,扁平上皮细胞变大,细胞表面增厚;淡水种在CA30时的氯细胞数量明显多于CA50,但在碱度胁迫下,鳃小片出现破损,扁平上皮细胞、柱细胞和血细胞融合、脱落现象严重.另外,在碱水种和淡水种鳃耙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黏液细胞分泌,随着碱度增加,黏液细胞由大而稀疏变为小而密集,其中碱水种的黏液细胞数量较淡水种多,而且排列更为整齐、密集.鳃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雅罗鱼碱水种通过保持鳃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整性达到对高碱环境的长期适应,而淡水种则因鳃细胞融合、脱落造成生理功能丧失,不能长期适应高碱环境.研究结果可为淡水鱼类在盐碱水的移植驯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碳酸盐碱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3个基因的 变异分析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病毒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并且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为探明中国不同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变异情况,本研究选取2017年2—6月在河北、浙江、山东、上海、福建和广东共6个省市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害暴发区的44份患病样本,提取其DNA,进行wsv-pol、wsv313、wsv150的PCR扩增,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2017年wsv-pol的12个阳性样本中,均在第164位出现单个甘氨酸缺失,在个别样品中也存在氨基酸的替换现象;在wsv313的PCR扩增中有9个阳性样本在第280位插入1个脯氨酸,2个样本在第64位天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wsv150的阳性样本均在第587位插入碱基T.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8个样本在第200位之后出现106个大片段氨基酸的缺失,同时在第196、197、198、199位发生氨基酸的替换.氨基酸比对结果表明,wsv-pol、wsv313均未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异,而wsv150的氨基酸序列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异,但未表现出地区差异性.本研究将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原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wsv-pol wsv313 wsv150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有明海及周边水域刀鲚耳石微化学研究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在日本仅分布于有明海及与之相通的一些河流中,为重要的渔业资源,现已被列入了"危急种"名录.为探明相关水域该资源种的生活史履历及生境需求特征,本研究利用鱼类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对采自有明海海区及六角川、筑后川河口水域的刀鲚进行了耳石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研究.耳石由核心到边缘Sr、Ca定量线及Sr面分布分色图谱分析结果发现,3种水域刀鲚个体总体上可分为淡水产卵场起源(即溯河洄游)和非淡水产卵场起源(即海生刀鲚)2种生态类型,其中前者刀鲚中还进一步包含有3种不同淡水、海水间生境履历模式,反映出3种水域分布刀鲚生活史和生境需求的多样性及对不同盐度生境较好的适应性.此外,微化学结果还显示,研究涉及的17尾刀鲚中,有30%是在河口半咸水生境孵化起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相关水域除传统淡水起源的资源补充量外,河口域半咸水起源的补充量同样不能忽视.

关键词: 刀鲚 有明海 耳石微化学 生活史 生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研究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的食物种类组成

热带海洋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作为中国南海头足类的关键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与能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将对海洋食物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难以准确鉴定糜状饵料生物的组成,本研究利用DNA条码技术,针对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作为分子标记,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使用GMYC(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和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成功鉴定出中国枪乌贼饵料物种有13种,鸢乌贼饵料物种有8种,共20种(其中1种为共有饵料).比较发现,汕头-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而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则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两物种均存在同类相食现象,但鸢乌贼表现更明显.

关键词: 中国枪乌贼 鸢乌贼 摄食 COI基因 DNA条形码 南海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态性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是一种重要的底层经济鱼类,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区)序列分析了中国近海分布的花斑蛇鲻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一共测定了6个地理群体129尾样本的D-loop区全序列.结果显示,全长为921bp的序列包含71个多态性位点,共检测到101个单倍型.花斑蛇鲻总体呈现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873±0.004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132±0.0067)的特征.基于邻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很浅,没有形成分化明显的支系.单倍型在各个地理群体中的分布呈分散交叉状态,表明地理群体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分化.6个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花斑蛇鲻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99.87%)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间的变异仅占0.13%.大部分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很小,揭示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很频繁,存在高度的遗传同质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样性丰富,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是一个随机交配群,可以作为同一个渔业单元来管理.

关键词: 蛇鲻 底层鱼类 渔业管理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