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味觉分析系统对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滋味强度值的区分

食品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在滋味方面的差异,采用电子舌技术分析分别以湖泊围网养殖、野生自然水域或蟹稻共作为环境特征的5个产地蟹肉的滋味组成.结果发现,新鲜蒸制的中华绒螯蟹蟹肉样本都有非常突出的鲜味(15.78~17.78),其次是苦味(7.33~13.53)、咸味(3.83~12.39),差异明显的涩味(0.11~7.68),因所测值均在零附近而对滋味贡献小的丰富性(0~1.89)、苦味回味(0~1.03)和涩味回味(0~0.38),因所测值均在-30以下而没有酸味.线性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初始验证的判别准确率为100%,各产地样本没有重叠现象.结果表明电子舌系统可以较准确地描绘中华绒螯蟹的滋味轮廓,滋味强度值具有区分产地滋味特征差异性的潜力.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味觉分析系统 滋味强度值 线性判别分析 产地判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源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研究概况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中华鲎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生物多样性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鲎是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世界现存4种鲎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河口生态系统的标志物种,同时其血液被用于生产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中华鲎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围相当狭窄,仅局限于日本濑户内海向南延伸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的太平洋西岸海域,其中在中国东岸和日本南部海域的历史产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华鲎种群数量出现了显著减少, 2019年中华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等级正式更新为濒危(EN),明确了中华鲎资源呈现全球性衰退的状态,究其原因可归纳为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两个方面.在开展鲎资源保护的实践工作中,作者深刻反思当前鲎资源保护在海洋保护区划定、增殖放流及科普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包括加快完善种群基线数据,制定标准化种群和生境基线监测指南,构建科学放流体系等,以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中华鲎资源保护与科学管理.

关键词: 濒危物种 种群趋势 海洋保护地 增殖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养殖技术效率评估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技术效率是反映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估水产养殖技术效率对于促进不同省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借助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水产养殖综合技术效率进行评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结果对31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析,并测算技术效率有效时的投入要素冗余量.[结果]全国水产养殖综合技术效率总体偏低,均值为0.827,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93和0.89,均有提升空间;各省份水产养殖投入要素和技术应用的综合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有11个、占比35.48%,而48.39%的省份综合技术效率值低于均值;各省份水产养殖规模报酬变化特征相异,其中规模报酬递增的省份数量最多(18个)、占比58.06%,说明增加投入要素规模是提高效率的可行路径;聚类分析划分的3个梯队中,包括了水产养殖主产省和非主产省,可见综合技术效率与产出规模并无直接关系.[结论]建议通过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程度,加强水产养殖技术创新能力,合理安排水产养殖投入要素,预测预警养殖生产规模需求等措施,以促进水产养殖效率稳步提高.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技术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绿色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和水果中三氯生及甲基三氯生的含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应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西红柿、黄瓜等)和水果(橙子、苹果等)中潜在的污染物三氯生(TCS)和甲基三氯生(MTCS)的含量的方法,以期有助于对此污染物在蔬菜、水果等食品中的污染问题的研究,并应用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之中。将样品分别去皮后切块,匀浆后于-22℃保存。称取样品5.00g,先后2次用乙酸乙酯(每次10mL)超声提取10min后离心10min,合并2次的提取液。将提取液吹氮蒸发至近干。加入衍生试剂体积比为99∶1的N,O-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三甲基氯硅烷混合溶液100μL,在60℃下进行衍生化反应40min。反应结束后,将溶液吹氮至近干,用乙酸乙酯1.0mL溶解残渣。所得溶液供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用DB-17MS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0.25μm)在150~290℃区间按程序升温条件进行分离,在电子轰击离子源及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质谱测定。经试验确定,用两种扫描程序分别扫描,TCS衍生物的母离子和子离子依次为m/z 362,347和m/z 360,345,MTCS的母离子和子离子则均为m/z 304,254。测得TCS衍生物和MTCS的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均为0.4~20.0μg·L~(-1),其检出限(3S/N)为4~6ng·kg~(-1)。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TCS衍生物和MTCS在4种蔬菜、水果中的回收率为91.5%~107%和94.7%~111%。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三氯生 甲基三氯生 蔬菜 水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南极枝孢霉属真菌Cladosporium sp.NJF4和NJF6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极地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潜在、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库,是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和先导化合物菌株的潜在种源地,南极微生物正在成为创新药物研究新的重要资源。虽然近年来对南极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逐渐增加,但与温带和热带微生物研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从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物中获得的两株枝孢霉属真菌Cladosporium sp. NJF4和NJF6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及结构鉴定,获得20个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甾醇(1)、倍半萜类(7—8)、生物碱类(9—14)、二酮哌嗪(2—5、15—17)、芳香酸(6、18—19)等,其中倍半萜类(7—8)为首次从枝孢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以上研究将为丰富南极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库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 南极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渔业物流船队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船舶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展海洋渔业可以缓解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拓宽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专业化渔业物流船队是保障和支撑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不同的服务对象角度对渔业物流船队进行了划分,详细介绍了各类型渔业物流船队的发展历程、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指出了我国的渔业物流船船龄大、装备陈旧、自动化程度低和信息化水平弱等严重制约我国渔业物流船队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推进渔业物流船队的专业化建设、推动渔业物流船装备自动化革新、提升渔业物流船的信息化水平等实现渔业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 海洋渔业 物流船队 发展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巢材料选择及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材料制作人工鱼巢,分析了材料及环境因素对鱼巢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鲤(Cyprinus carpio)鱼卵对黏附介质具有较强的偏好性,芦竹制作的鱼巢有卵黏附的比例和单件鱼巢黏附鱼卵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制作的鱼巢(P<0.05),可知芦竹是制作鱼巢的最佳材料.有卵黏附的比例和鱼卵数量均随着入水天数的延长而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鱼巢入水天数是影响实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径流量和水位的上涨可促使鲤到鱼巢产卵,而天气状况对鱼巢效果影响不大.此外,还讨论了鱼巢投放时间、地点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人工鱼巢 生态修复 黏性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体、底泥、鱼及虾中氯硝柳胺残留量

分析测试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体、底泥、鱼体自然比例带皮肌肉和虾肌肉中氯硝柳胺(NIC)残留量测定的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水样经碱化后以乙酸乙酯提取,其他样品采用0.1%氨水乙腈提取,C18粉进行样品净化.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150 mm*2.1 mm,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氯硝柳胺稳定同位素标记物(氯硝柳胺-13C6)为内标,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扫描,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氯硝柳胺在0.2~2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不小于0.999 5.空白水样在2.5、25、250 ng/L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90.5%~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11%,检出限(LOD)为1.0 ng/L,定量下限(LOQ)为2.5 ng/L;空白底泥、黄颡鱼自然比例带皮肌肉和克氏原螯虾肌肉在0.5、5.0、5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4%~113%、92.8%~110%和94.1%~107%,RSD分别为4.6%~12%、2.8%~11%和3.2%~9.3%,LOD均为0.2μg/kg,LOQ均为0.5μg/kg.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选择性高,适用于实际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底泥、鱼和虾中氯硝柳胺的残留分析.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 氯硝柳胺 水体 底泥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豚卵处理物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及抗菌感染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添加水平的河豚(Takifugu rubripes)卵处理物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血液生化以及海豚链球菌感染后的存活率的影响,试验选取525尾平均体重为(0.66±0.01)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5尾鱼,依次饲喂河豚卵处理物添加水平为0、0.2%、0.4%、0.8%、1.6%、3.2%和6.4%的饲料,养殖8周.结果显示:随着河豚卵处理物添加水平的提高,试验鱼体增重、 特定生长率、 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各组肝体比无显著差异,0.8%河豚卵处理物添加组罗非鱼的脏体比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河豚卵处理物添加水平的提高,罗非鱼血液中红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比容含量显著下降,白细胞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罗非鱼血清中总胆固醇和血糖含量显著下降,血清中溶菌酶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罗非鱼腹腔注射5×107 CFU/mL海豚链球菌后,各组罗非鱼24 h内均未出现死亡;感染48~96 h,对照组罗非鱼累计存活率最低;感染192 h后,6.4%河豚卵处理物添加组罗非鱼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河豚卵处理物对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产生影响,增强了罗非鱼抗海豚链球菌病感染的能力.

关键词: 河豚卵处理物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生长 血液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