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灰色系统的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灾变预测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未来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灾变年份进行预测,采用灰色系统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方法,根据1990—2014年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建立了多种灰色年灾变预测GM(1,1)模型,并比较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建立的丰歉年灾变预测模型的精度,选择最优模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丰歉年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丰年将发生在2020、2034、2052年,歉年将发生在2067、2125、2272年.研究表明,日本海和东海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的灾变预测最优模型参数|a|<0.3,为一级精度模型,可用于该资源丰度的长期灾变预测.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资源丰度 灰色灾变预测 GM(1,1)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热方式对罗非鱼片质构特性和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汽蒸、 水煮、 空气炸3种不同加热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片质构特性和蛋白质理化特性的影响,对加热后罗非鱼片质构指标(硬度、 弹性、 咀嚼性、 内聚性、 胶着性)、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及二级结构、 羰基含量、 巯基含量、SDS-PAGE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热对罗非鱼肉质构特性和蛋白理化性质有显著性影响;汽蒸(100℃ 下蒸5 min)、 水煮(100℃ 沸水中煮5 min)、 空气炸(200℃ 下炸制10 min)处理后鱼片硬度、 咀嚼性、 胶着性显著降低(P<0.05),内聚性显著提高(P<0.05),空气炸处理后样品弹性显著增加(P<0.05),汽蒸和水煮处理后弹性显著降低(P<0.05);热加工引起蛋白质发生氧化与热变性,肌原纤维蛋白和巯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二级结构由有序转变为无序,α 螺旋结构含量显著降低(P<0.05),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显著升高(P<0.05),羰基含量显著升高(P<0.05);SDS-PAGE图谱显示,鱼肉肌肉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6000~220000,主要条带为肌球蛋白重链、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轻链,热加工处理后罗非鱼肉肌球蛋白重链条带变浅上移,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图谱出现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52000的小分子蛋白聚集.研究表明,不同加热方式对罗非鱼肉质构特性和蛋白理化性质影响程度不同,空气炸处理后鱼片弹性和咀嚼性相对较优,汽蒸处理对蛋白氧化变性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罗非鱼片热加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添加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生长、肠道组织学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浓度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 肌肉营养成分、 肠道组织学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45.56±4.12)g的虹鳟幼鱼为研究对象,试验设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虹鳟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2%、4%的杜仲皮水提物,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终末体质量、 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添加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4%添加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肠道皱襞、 固有膜及肌层结构完整,其中,0.5%、1%和2%添加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对照组、4% 组杯状细胞数量未见变化;2%、4% 添加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0.5%、1%添加组(P<0.05),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 添加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2%、4%添加组(P<0.05),但与对照组、0.5%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Tenericutes、 厚壁菌门Firmicutes、 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与对照组相比,有害菌群中2%添加组肠道物种丰度下降最为明显,4%组除布鲁氏菌科Brucel-laceae、 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 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物种丰度显著升高外,其余均显著降低(P<0.05),有益菌群中4%添加组肠道慢生根瘤菌科Bradyrhizobiaceae、 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物种丰度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在虹鳟饲料中添加4%杜仲皮水提物能较好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关键词: 虹鳟 杜仲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 16SrRN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下机器视觉的大西洋鲑摄食行为分类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鱼群摄食行为状态进行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控制,是有效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水体污染的关键技术.目前,大多数基于机器视觉的鱼类摄食行为研究都是在实验室对真实养殖环境进行模拟并采用水上摄像机获取数据,由于光照条件和养殖环境的影响,该数据无法反映大西洋鲑在实际生产状况下的摄食行为,因此应用范围有限.为解决此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真实工厂化养殖环境的鱼类摄食行为分类算法.该算法使用水下观测方式并采用视频序列作为样本,首先利用变分自动编码器对视频序列样本进行逐帧编码以产生所有帧对应的高斯均值和方差向量,分别联立所有均值和方差向量得到均值特征矩阵和方差特征矩阵.然后将特征矩阵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中,实现对鱼群的摄食行为分类.试验结果表明,在真实的工厂化养殖环境下,该研究所提出的方法综合准确率达到了89%,与已有的基于单张图像的鱼类摄食行为分类方法相比,综合准确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召回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可为基于鱼类摄食行为的鱼饵精准投喂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机器视觉 鱼群摄食行为 视频分类 变分自动编码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歇式双循环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及其养殖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净化效果,提高养殖密度和成活率,构建了间歇式双循环工厂化养殖系统.通过间歇运行生物膜反应器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充分降解含氮污染物;连续运行弧形筛及时去除固体颗粒物.考察了该系统的启动过程及石斑鱼高密度养殖效果.启动初期,将硝化型生物絮团与海绵填料混合培养,生物膜22 d即可挂膜成功.以30.03 kg/m~3为初始养殖密度开展石斑鱼养殖试验,经66 d养殖,石斑鱼平均质量从(273.00±12.22)增至(552.52±107.04) g,最终养殖密度达到60.78 kg/m~3,成活率为100%.养殖过程中,生物膜逐渐适应养殖环境,氨氮、亚硝酸盐氮去除率从13.33%、14.84%增至93.73%、93.50%.此外,在弧形筛进水槽增加曝气形成曝气式弧形筛,可进一步除去细小颗粒物,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浊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中摄食声学研究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很早就已利用主动声学的方法对鱼虾进行声诱捕捞.相对于主动声学检测,被动声学检测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光学技术和主动声探测的研究手段,其对于研究对象没有伤害性和破坏性.本研究通过被动声学检测鱼虾摄食声,对不同鱼虾的摄食声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种类鱼虾的摄食特点.根据不同鱼虾摄食特点开发声学投饲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投饲,在水产养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阐述了鱼虾发声的主要来源及摄食声发声机制,归纳了目前水下声信号的主要研究平台以及对声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方法,总结了摄食声学在水产养殖中的主要应用.目前检测到的摄食声信号通常是混合信号,难以将摄食声信号从混合信号中提取出来.后续研究中,可将摄食信号单独提取,从而对鱼的摄食声作定性、定量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获物冰浆保鲜流动传热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内渔船出海作业一般采用碎冰对渔获物进行保鲜,不但传热效果差,而且碎冰的尖角经常会刺破鱼体,保鲜效果较差.由于冰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较大的蓄冷密度,因此在渔获物保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动力学理论的欧拉双流体模型,利用粒子流与传热传质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冰浆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在采用文献数据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后,对水平方管内冰浆与渔获物的流动传热进行了计算研究,对比分析了水平方管内的冰浆在不同入口体积分数、不同流动速度下与方形渔获物的传热情况.结果显示,冰颗粒的分布情况是影响其与渔获物表面传热的主要因素,随着冰颗粒入口体积分数的提高,渔获物上表面与侧面的热通量整体有所增大;随着入口冰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其在渔获物表面的分布趋于均匀.同时发现,适当提高流动速度可以增大渔获物表面冰颗粒的体积分数,从而增加表面热量交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4个盐度梯度0、8‰、16‰和24‰(分别记为CK、S1、S2和S3)养殖马苏大麻哈鱼,试验周期为42d,取尾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并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测定消化酶活力,探究不同盐度对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渗透压、Na~+和Cl~–浓度均随盐度升高逐渐增加;总蛋白质量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各盐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和S2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CK和S3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最高的均为S1组;随盐度的升高,血清酶类中γ–谷氨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下降,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血清代谢产物中尿素氮浓度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盐度的升高,肌酐浓度呈下降的趋势,而尿酸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S2组幽门盲囊的胃蛋白酶活力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S3和CK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盐度组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整体变化不大.可见,不同盐度下,为调节自身机能,以便更好的适应盐度变化,马苏大麻哈鱼血液的生化指标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情况,则揭示其发挥功能时的复杂性和组织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抑菌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市售豆腐乳中筛选并获得4株具有抑制常见食品致病菌的乳酸菌.经分子、生理生化鉴定,这4株乳酸菌分别为乳酸乳球菌(DH2002和DH2004)、粪肠球菌(DH2001)和肠系膜明串珠菌(DH2003).4株乳酸菌抑菌产物具有细菌素的一般特征(即耐高温和蛋白酶处理后失活),同时4株产细菌素乳酸菌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抑菌能力,主要可以抑制厚壁菌门的相关种属和常见的食品致病菌,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制作用.分析乳酸菌细菌素初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DH2001和DH2002可完全抑制/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而DH2003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鲈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机理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pH值、水分含量、蛋白质间化学作用力、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 solution,TCA)-可溶性肽、蛋白质溶解度、蛋白质二级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等物理化学变化为指标,研究蛋白质在鱼糜加工及凝胶形成过程中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海鲈鱼糜加工过程中,漂洗可调节鱼糜pH值使其接近中性,斩拌和低温加热使pH值降低,40℃和90℃加热对鱼糜含水量无显著影响.漂洗可有效抑制蛋白质降解,使TCA-可溶性肽下降83%;斩拌对TCA-可溶性肽、溶解度和巯基无显著影响(P>0.05);40℃加热,由于组织蛋白酶的作用,TCA-可溶性肽增大68%.离子键和氢键在整个过程中呈持续下降趋势,加热后显著减少(P<0.05);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呈上升趋势,均在90℃加热后含量最大;非二硫共价键在40℃加热时最大.漂洗后β-折叠结构含量下降13%,β-转角结构含量上升39%,无规卷曲和α-螺旋变化不显著(P>0.05);斩拌对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和α-螺旋均影响显著;40℃加热,α-螺旋解旋,β-折叠含量上升8%;90℃加热,β-转角含量上升36%(P<0.05),无规卷曲含量变化不显著.经相关性分析,蛋白质间化学键与α-螺旋和β-转角显著相关,与β-折叠和无规卷曲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旨在为鱼糜凝胶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进一步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