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的个体繁殖力研究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3月和7月,在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N 29°18',E 95°16',海拔680 m)沿岸石堆后的回水区或岩石之间的静水区,用定置刺网(网目大小1~3 cm)采捕黄斑褶78尾,采用个体生物学测定方法,研究产卵前成熟雌鱼的个体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斑褶繁殖群体由4~9龄共6个年龄组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346.00~799.00粒,平均为(498.18±115.88)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36~5.53粒/mm,平均为(4.45±0.47)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0.69~92.80粒/g,平均为(41.33±16.18)粒/g.体长(L)与体质量(m)的关系式为:m=0.6632L-54.924(r2=0.9215).个体绝对繁殖力(F)与体长的相关方程式为:F=7.229lnL-302.01(r2=0.913),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质量的相关方程式为:F=10.343m+307.16(r2=0.889).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性腺成熟系数(GSI)、肥满度(K)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446.369+6.567L+480.757GSI+10815864.49K(r2=0.930),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m)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mn)、卵巢质量(mo)、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m=133.990-0.899L+2.819m-15.044mo+231.368GSI-3962785.189K(r2=0.938).根据性腺发育及卵径组成等分析,判断黄斑褶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关键词: 黄斑褶 个体繁殖力 雅鲁藏布江 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IGF2BP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信使核糖核酸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 binding protein,IGF2BP)在脊椎动物体内功能很多,但在贝类中研究很少.为研究IGF2BP1是否参与了贝类的生物矿化过程,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IGF2BP1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PfIGF2BP1.该基因全长2 98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737 bp,预测编码579个氨基酸,有4个KH结构域和2个RRM结构域.多重序列分析发现各物种的IGF2BP1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fIGF2BP1在肠等8个组织和壳顶期等5个胚胎发育时期中均有表达,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为珍珠囊(p<0.05),说明Pf IGF2BP1可能参与了珍珠形成过程.Pf IGF2BP1在眼点期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壳顶期,说明PfIGF2BP1可能参与次生壳的形成过程.原位杂交表明PfIGF2BP1在外套膜边缘的外褶中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棱柱层的形成.本研究为以后探讨IGF2BP1在贝类生物矿化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IGF2BP1 克隆 表达 合浦珠母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6.0±1.0)℃下,将体质量(0.386±0.080) g的方斑东风螺幼螺置于盐度18、23、28、33(对照组)、38的海水中,6、12、24、36、48、72、96 h后观察幼螺行为,测定其体内6种免疫酶的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保持良好状态的盐度为20~35,盐度和处理时间显著影响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P<0.05).与对照组相比,盐度18和23处理组幼螺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抑制-诱导"的趋势,而盐度28和38处理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诱导-抑制-诱导"的变化;各盐度处理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相一致的变化规律,均为"诱导-抑制";盐度38处理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同盐度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一致,而盐度18、23、28处理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各盐度处理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盐度18、38处理组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趋势,盐度23和28处理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同盐度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盐度胁迫 免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叶多酚对鱿鱼上清液中氧化三甲胺高温热分解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鱿鱼上清液为对象,研究蓝莓叶多酚对鱿鱼上清液氧化三甲胺热分解的影响以及氧化三甲胺热分解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蓝莓叶多酚抑制鱿鱼上清液中氧化三甲胺热分解,显著降低鱿鱼上清液中甲醛、二甲胺和三甲胺含量.蓝莓叶多酚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显著.在一定温度范围,蓝莓叶多酚对氧化三甲胺热分解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加热时间低于60 min时,蓝莓叶多酚对氧化三胺热分解抑制效果显著.在鱿鱼上清液中氧化三甲胺热分解过程中产生了自由基,而蓝莓叶多酚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并且蓝莓叶多酚浓度越高,产生的自由基信号强度越弱,表明蓝莓叶多酚通过抑制自由基来抑制甲醛的形成.

关键词: 蓝莓叶多酚 鱿鱼上清液 氧化三甲胺 热分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亲权鉴定对钱塘江中下游三角鲂增殖放流效果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经济价值高,是我国重点提倡大水面增养殖的优良品种,也是钱塘江流域重要的渔获种类.近年由于过度捕捞、环境破坏、水域污染、水工建设和运输等原因,其天然资源衰退严重.本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亲权鉴定技术,选用12对扩增效果好的微卫星荧光标记引物,对来自4个良种场的301尾亲本和371尾回捕三角鲂个体进行了基因分型和多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15~68,观测杂合度为0.244~1.00(平均值为0.757),期望杂合度为0.726~0.969(平均值为0.863),12个位点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多态信息含量为0.693~0.967(平均值为0.849).其中有4个微卫星位点的无效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2,为避免影响模拟亲子鉴定分析,其数据不参加后续软件分析.统计得出8个微卫星座位累计亲权排除率为99.9975%.亲子鉴定结果表明,在371尾回捕三角鲂中有4尾与亲本之间存在亲子关系,被确认来源于三角鲂增殖放流群体,由此推算出放流群体对自然资源的贡献率为1.08%.本研究结果对钱塘江三角鲂资源保护和指导其科学增殖放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三角鲂 微卫星 亲权鉴定 增殖放流效果 钱塘江中下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表达鲤长链脂肪酸延长酶5基因(Elovl5)的转基因斑马鱼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9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敲除,利用敲入包含荧光蛋白和目标基因的片段,有助于早期筛选实验动物.长链脂肪酸延长酶5(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5,Elovl5)是鱼类调控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为在斑马鱼(Danio rerio)研究鲤(Cyprinus carpio)Elovl5活性,本研究构建包含Tol2序列、斑马鱼短链肌球蛋白2基因(myosin light chain 2,Mylz2)启动子、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ed fluorescence gene,DsRed2)、斑马鱼Elovl5启动子、鲤Elovl5基因、2A剪切肽和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载体,扩增获得一段长7.5 kb的片段.利用CRISPR/Cas9方法,将此片段敲入斑马鱼基因组.敲入成功的斑马鱼在受精72 h后开始于肌肉显红色荧光.对利用红色荧光筛选敲入成功的斑马鱼,进一步用PCR扩增DsRed2予以确证.在存活斑马鱼中,基因敲入阳性率为28.7%.相比对照组,仅在实验组观察到鲤Elovl5表达.实验组的18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18.6%,20碳和22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31.8%,其中20:4n-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对照组的2.4倍(P<0.05).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转鲤Elovl5斑马鱼,提高了斑马鱼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进一步研究鲤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遗传机制提供基础.

关键词: 长链脂肪酸延长酶5(Elovl5) CRISPR/Cas9 基因敲入 高不饱和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流速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生态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态下平均体重分别为(2.54±1.09)g、(24.35±7.19)g、(233.79±26.00)g、(508.98±126.61)g的卵形鲳鲹幼鱼(Trachinotus ovatus)在静水、0.1 m·s-1、0.2 m·s-1三种流速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卵形鲳鲹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在同一流速下,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体重与两者间的回归关系符合异速方程Y=aWb.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流速的升高均出现升高的趋势,流速对均重为24.35 g和233.79 g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0.05).在静水条件下,卵形鲳鲹代谢氧氮比的范围为31.36—46.32,表明卵形鲳鲹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蛋白质其次.在试验流速范围内,均重为24.35 g卵形鲳鲹幼鱼的氧氮比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升高,其他两组的氧氮比则随着流速的升高而降低.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耗氧率 排氨率 流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CFSH基因的克隆及其多功能性探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法克隆并获得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rustacean female sex hormone,CFSH)基因PmCFSH的开放阅读框(ORF)及3'非编码区(UTR),预测编码214氨基酸(aa)的蛋白,其含有信号肽和1个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白介素17E(IL-17E)结构域.qRT-PCR结果显示,PmCFSH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腹神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从受精卵时期到仔虾期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在仔虾期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Ⅱ—Ⅳ期,随卵巢发育成熟表达量逐渐升高;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均能上调PmCFSH基因的表达量,其中鳃组织PmCFSH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第3小时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刺激后第12小时达到表达高峰;而肝胰腺PmCFSH在哈维氏弧菌感染后第3小时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后第48小时达到表达高峰.研究表明,PmCFSH基因不仅参与幼体发育以及性腺成熟的调控,对细菌的应激也具有免疫应答响应,体现了激素的"多功能性"现象.

关键词: 斑节对虾 CFSH 基因表达 多功能性 发育 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年际变化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根据2015、2017和2018年3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并比较分析了这3个时期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存在明显的年际和空间变化,3个时期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呈"单峰"型,粒径范围以2015和2018年最大(?1~9),2017年次之(?1~8);优势种组成由2015年以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为主演变为2017、2018年以短吻鲾、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等粒径级小的鱼类为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年际变化上以2015年最大,2018年次之,2017年最小;空间分布上,沿岸海域以2015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中部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湾口海域以2018年最大,2017年最小.数量-生物量比较(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ABC)曲线表明,大亚湾夏季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大亚湾夏季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与鱼类自身生活习性、补充比率、栖息环境及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尤其是捕捞因素.

关键词: 鱼类 生物量粒径谱 粒径结构 ABC曲线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江门近岸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8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3种,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星虫动物、脊索动物和螠虫各1种.江门近岸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920个·m?2和0.2~267.7 g·m?2,栖息密度总体呈现湾外大于湾内的趋势;群落中以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kempi)和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rsis)分布最广泛,其中中华内卷齿蚕为四季共同优势种.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群落整体的稳定性一般,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稳定性较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盐度、温度、磷酸盐、沉积物类型、捕食压力是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江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