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呼吸代谢变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水槽模拟幼虾力竭运动情况,探究幼虾力竭运动后的呼吸代谢恢复规律,以期为斑节对虾养殖生产和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力竭后的各恢复时间点,斑节对虾幼虾肝胰腺总蛋白质(TP)、乳酸(LA),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腹部肌肉中LA、LDH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肝胰腺TP在恢复后第4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第48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A在恢复后第12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AST和ALT活性在运动后第8至第12小时内显著上升,第2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DH和SDH活性持续上升,恢复后第12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第48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肌肉糖原(GLY)在运动后显著下降,恢复后第12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A在运动后显著升高,第8小时下降至对照组水平;LDH活性运动后显著升高,第1至第12小时内持续升高,第72小时仍处于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幼虾在力竭运动后无氧代谢显著增强,第8小时可再次进行力竭运动;肝胰腺为幼虾清除代谢物的器官,对运动后呼吸代谢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呼吸代谢 力竭运动 恢复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阿拉伯海鲐鱼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阿拉伯海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采用2016—2017年1、2、11和12月主渔汛期间我国公海围网渔船在阿拉伯海的鲐鱼生产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混合层厚度(Mixed-layer thickness,MLT)、海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环境数据,分别构建了以渔获量(Fish catch,FC)和作业次数(Fishing times,FT)为基础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FC-HSI和FT-HSI模型.在HIS>0.6的海域,2016和2017年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76.25%和80.03%.利用2018年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预报准确度验证,得出在HIS>0.6的海域,实际渔获量占比分别为45.68%和50.15%,FT-HSI模型的预报结果优于FC-HSI模型.结果表明,基于SST、MLT、SLA、CHL的FT-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阿拉伯海鲐鱼的中心渔场.

关键词: 澳洲鲐 栖息地指数模型 渔情预报 阿拉伯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类剥壳加工现状及预处理便捷剥壳技术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快速剥壳是虾深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制约虾类加工产业工业化发展的技术难题.文章探讨了虾体壳肉结合特点及虾类剥壳加工现状,并就传统预处理手段及高压处理、酶辅助、超声、微波高新前沿技术在虾壳快速剥离中的研究应用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述,展望未来虾类剥壳产业的发展趋势,为解决虾剥壳的瓶颈问题、提升虾机械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虾类 剥壳 预处理 壳肉结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菖蒲挥发油和水溶性氮酮对鱼用麻醉剂的促皮渗透效果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研究了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挥发油和水溶性氮酮2种常见透皮促进剂(PE)的4种不同质量分数(1%、4%、7%、10%和1%、3%、5%、10%)对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药浴吸收MS-222和丁香酚的促透效果.结果显示:1)2种PE可显著减少入麻和复苏时间,并降低丁香酚或MS-222的使用剂量以达到相似的麻醉效果;2)2种PE的促透效果随质量分数增加先增强后减弱;3)石菖蒲挥发油与水溶性氮酮对丁香酚或MS-222的最佳促透质量分数分别为7%和3%.分析鳃组织抗氧化指标发现:1)丁香酚和MS-222浸泡对中国花鲈鳃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氧化应激,表现为鳃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浓度显著(P<0.05)升高;2)协同使用PE,可减少麻醉剂用量,进而降低鳃组织氧化应激,表现为麻醉协同组鳃中SOD、CAT活性和MDA、GSH浓度显著(P<0.05)低于麻醉对照组.

关键词: 中国花鲈 麻醉剂 透皮促进剂 石菖蒲挥发油 水溶性氮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琼枝麒麟菜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琼枝麒麟菜(Eucheuma gelatinae)的营养价值,提高其综合应用价值,测定了琼枝麒麟菜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物元素,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琼枝麒麟菜的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以及总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03%、10.63%、5.03%、0.25%、3.73%和73.36%;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含有10种脂肪酸,包括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富含Na、Mg、Ca、Fe、Zn、Cu.研究表明琼枝麒麟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和应用开发前景.

关键词: 琼枝麒麟菜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氨基酸 矿物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副产物抗菌肽的制备及其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活性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非鱼副产物为原料,采用酸性蛋白酶进行酶解制备抗菌肽,以期提高罗非鱼副产物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效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获得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测定酶解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以评价其抑菌效果,并采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igh-performanc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HPSEC)法分离酶解产物,获得肽段分子质量分布图.通过对冻干粉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探索氨基酸组成与抑菌活性的关系及其作为水产动物饲料添加成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5 h,酶解温度40℃,pH 2.0,料液比1∶5 (g∶mL),酶添加量为0.7%,对无乳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3.38 mm,MIC达到12.5μg/μL,说明可以通过酶解方法得到对无乳链球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抗菌肽产品.经最优条件酶解后的罗非鱼副产物粗肽分子质量有68.08%分布在3 000 Da以下.氨基酸分析表明,酶解物中与抑菌活性相关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并具有均衡的氨基酸组成,初步表明罗非鱼副产物酶解肽具有较强的营养和功能潜力,为罗非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 罗非鱼副产物 抗菌肽 无乳链球菌 氨基酸组成 分子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食大眼金枪鱼中生物胺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生鱼片中生物胺产生菌的产胺特性,从市售大眼金枪鱼生鱼片中分离出9株生物胺产生菌的单菌落并确定其生长曲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菌株发酵液中生物胺的浓度.结果表明,9株菌株为嗜温菌,适宜环境下均可产生色胺、腐胺和尸胺.筛选出3株生物胺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单菌落接种于TSB培养基培养,3 d累积产生生物胺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4、41.3和50.3 mg/L.将产胺量较高的菌株进行VITEK 2和16S rDNA鉴定,3株菌株分别为溶酪巨型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产碱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抑制大眼金枪鱼中生物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大眼金枪鱼的保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生鱼片 产胺菌 分离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片食用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汽蒸、水煮、空气炸3种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片食用品质的影响,对热加工后罗非鱼片色差、加工损失率、pH值、基本营养成分、脂肪氧化、脂肪酸组成含量、挥发性物质组成含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热加工对罗非鱼肉食用品质影响较大,不同热加工方式对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经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后,加工损失率分别为11.51% 、9.14% 、26.73%;相较于对照组汽蒸、水煮处理pH值分别增加了0.22、0.44,空气炸处理降低了0.51;营养成分含量发生改变,由于经热处理后水分损失含量降低,导致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相对含量增加.热加工处理后鱼肉表面颜色发生变化,L? 值、b? 值都升高,a?值则是汽蒸、空气炸处理升高,水煮降低.热加工过程脂肪发生氧化,以硫代巴比妥酸值判断其氧化程度大小为:水煮(0.68 mgMDA/kg)>汽蒸(0.58 mgMDA/kg)>空气炸(0.20 mgMDA/kg)(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热加工处理后鱼肉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水煮含量最高为38.13%;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汽蒸含量最低为29.2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汽蒸含量高为32.53%.经GC-MS分析,在对照、汽蒸、水煮、空气炸处理的鱼肉中分别检测出38、44、44、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由醛类、醇类和烷烃类物质组成.不同热加工方式对罗非鱼肉颜色、风味、营养成分等食用品质具有一定影响,该研究为罗非鱼的热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罗非鱼 热加工 色差 营养成分 脂肪酸 风味 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比较及其相关和通径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及确定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真实影响效应,为合浦珠母贝的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三亚(SY)和广西北海(BH)2个地理野生合浦珠母贝群体为亲本,经双列杂交获得4个F1代群体(SY♂×SY♀、SY♂×BH♀、BH♂×SY♀和BH♂×BH♀),各随机挑选100只养殖至14月龄的个体进行数量性状(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体质量和软体质量)测量,并采用SPSS 18.0进行K-S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型性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计算.[结果]4个F1代群体的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其中又以软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SY♂×SY♀群体壳长与体质量和软体质量间的相关性最大,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5和0.529;而其他3个F1代群体的壳宽与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剔除对体质量和软体质量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分别建立针对各F1代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回归方程,总决定系数(R2)均小于0.85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SY♂×SY♀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是壳高和壳长,对其他3个F1代群体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均是壳宽;SY♂×SY♀群体壳高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壳长对软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其他3个F1代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决定系数最大的也均是壳宽.[结论]不同地理群体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子代数量性状中软体质量最具选择潜力.在只考虑形态性状选育时,SY♂×SY♀群体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应选择壳高,以软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则应选择壳长,同时加强对壳高的选择;其他3个F1代群体在以体质量或软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均应选择壳宽.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双列杂交 表型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带小鲃胚胎发育及系统进化分析

水产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带小鲃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小型热带观赏鲤科鱼类.本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其胚胎发育全过程,采用小鱼游泳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其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最后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其在鲃亚科中的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温28℃ 条件下,四带小鲃的胚胎发育经历了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时期,24 h孵化出膜.与斑马鱼出膜时开始形成色素不同,四带小鲃出膜时色素未形成,这有利于早期器官形成和发育的观察.以公鸡血细胞DNA含量2.30 pg/2c为标准,四带小鲃DNA含量为1.50 pg/2c.四带小鲃染色体为2n=50,系统进化树显示,四带小鲃在鲃亚科鱼类进化史上属于较早出现的鱼类,染色体数为原始的数目类型,鲃亚科其他属的鱼类独立发生多倍化.上述结果为四带小鲃的繁殖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四带小鲃 DNA含量 染色体 胚胎发育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