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ISP-Ⅱ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分析抗冻蛋白基因ISP-Ⅱ在鱼类抗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探究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大口黑鲈ISP-Ⅱ cDNA序列,同时分别用冰鲜鱼和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大口黑鲈,利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的方法分析两组鱼ISP-ⅡmRNA在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 获得大口黑鲈ISP-Ⅱ cDNA序列838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522 bp,编码的蛋白共17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ISP蛋白具有保守的C型凝集素结构域,四对二硫键,推测为C型凝集素进化而来的Ca2+依赖亚型抗冻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ISP-Ⅱ序列同源性较低,其中与深裂眶锯雀鲷(Stegastes partitus)同源性最高,仅为65.50%.qRT-PCR结果表明,在对照组大口黑鲈(喂食冰鲜鱼组)组织中ISP-Ⅱ mRNA在脾中表达最高,并在肝、肠、幽门垂、胃、脑、性腺、心脏、肾脏、肌肉、眼和鳃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检测实验组大口黑鲈(喂人工配合饲料组)组织中检测到ISP-Ⅱ mRNA在肝、肠、胃和肌肉的表达量显著较冰鲜鱼组高.上述结果表明,人工配合饲料能让肉食性的大口黑鲈产生类似冰冻的条件下的应激反应,上调了ISP-Ⅱ的表达,以应对不利环境、保护生物体,使机体适应不利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大口黑鲈的食性驯化机制与ISP-Ⅱ在体内的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乳球菌K6产Nisin Z的条件优化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贻贝中筛选分离出来的乳酸乳球菌K6为研究对象,以细菌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半抑制浓度(MIC50)为考察指标,优化乳酸乳球菌K6产乳酸链球菌素Z(Nisin Z)的条件.首先研究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值、菌液添加量、培养时间和温度5个因素对Nisin Z抑菌效果的影响,确定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基初始pH值3个因素为显著因素,然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这3个因素.最终获得产Nisin Z的优化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7.5,培养温度29.8℃,培养时间9 h.经过条件优化后,该细菌产细菌素抑菌浓度为0.625 BU/mL,较优化前细菌素浓度提高了8倍.优化后的细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在最优条件下的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接近,说明所建模型切实可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el-EIIB蛋白调控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强毒、弱毒株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纤维二糖–磷酸转移酶系统(cel-PTS)的EIIB蛋白对强毒株毒力影响有限,但对弱毒株毒力似乎存在潜在的影响,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晰,有必要弄清该蛋白调控强、弱毒株的毒力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无乳链球菌强毒株cel-EIIB基因缺失株,本研究通过类似的方法,获得弱毒株该基因的缺失株.用无乳链球菌强毒、弱毒株及它们的cel-EIIB缺失株分别感染斑马鱼,结果显示,cel-EIIB缺失后,导致弱毒株毒力明显返强,而强毒株毒力则轻微减弱.qPCR检测发现,cel-EIIB缺失可致cel-PTS系统的cel-EIIA、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TCS)的DltR和CiaH以及毒力基因sodA、cpsD和cpsG在强、弱毒株中呈现相反的表达模式;此外, TCS系统的RgfC、DltS和CsrR以及毒力基因cspA和pavA在强毒突变株中表达未受影响,但在弱毒突变株中的表达却显著上调.研究揭示,EIIB蛋白可能通过调控上述毒力相关基因表达而负调控弱毒菌株的毒力.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纤维二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cel-EIIB 基因表达 罗非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花江下游鱼类早期分子鉴定
《湿地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2019年,采用CO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对松花江下游水域卵和仔鱼进行了物种发育早期的分子鉴定,旨在了解松花江下游鱼类物种组成现状,为松花江下游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调查和鱼类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在对2 486个样本的分析中,共获得有效序列2 304条,其中,2 227条序列与已知种的相似度≥98.4%,鉴定到种,占96.66%;61条序列的相似度≥95%而<98.4%,鉴定到属,占2.65%;16条序列的相似度<95%,为未知种,占0.69%.根据鉴定到种的2 227条序列,最终确定的鱼类物种为36种,隶属于3目6科29属,其中,有鲤科20属24种,共1 981个样本,占88.96%;有鳅科4属5种,共223个样本,占10.01%;检测到的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的序列数量最多,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突吻鮈(Rostrogobio amurensis)的序列数量也较多.
关键词: 鱼卵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分子鉴定 松花江下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兴凯湖大银鱼种群资源现状与合理利用
《湿地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小兴凯湖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资源现状,根据2018~2019年小兴凯湖大银鱼的生物学资料,利用VBGF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LBB(Length-based B ayesian Biomass)估算法等,研究小兴凯湖大银鱼种群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死亡率、开发率、存活率和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小兴凯湖大银鱼体长的生长方程为Lt=204.75*[1-e-2.4(t+0.063)](Lt为年龄为t的大银鱼的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t=42.51*[1-e-2.4(t+0.063)]3.1704(Wt为年龄为t的大银鱼的体质量);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为0.418a;种群临界年龄为0.547 a;种群总瞬时死亡率为6.72/a;种群开发率为67.86%;种群存活率为0.12%;种群资源生物量约为5710余吨,个体数量约为7 190万尾.小兴凯湖大银鱼资源处在过度利用状态,在控制捕捞强度的前提下,将开捕规格定为143 mm、开捕时间定为9月较为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热温度对海鲈鱼肌肉品质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加热温度对海鲈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以海鲈鱼背肉为原料,研究其经热处理后中心温度分别达到40℃、50℃、60℃、70℃、80℃、90℃和100℃时水分含量、总巯基含量、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浓度、色差、风味、加热失重率、质构、Ca2+-ATP酶活性和表面疏水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鱼肉色泽的L?值、a?值和b?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上升速度先快后慢;鱼肉的硬度、内聚性、咀嚼度和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等指标随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下降,而弹性、水分含量、肌原纤维蛋白浓度、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酶活性持续下降.SDS-PAGE电泳条带表明,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大部分肌原纤维蛋白发生变性,但有极少数的肌动蛋白未发生变性.研究表明:综合色差、质构和感官评分的变化规律,海鲈鱼的终点加热温度控制在70℃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对尖吻鲈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添加不同水平甘草粉的饲料对尖吻鲈幼鱼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为甘草在尖吻鲈饲料中的添加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甘草粉按不同比例添加至饲料中,然后对尖吻鲈幼鱼进行饲料投喂试验,添加量0%为对照组,1%、3%和5%为试验组,各组均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56 d,测定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胰蛋白酶(TRYP)、胃蛋白酶(PP)、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溶菌酶(LZM)等指标,并对尖吻鲈消化酶指标与生长特性指标间、免疫酶指标与存活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和5%试验组尖吻鲈的存活率(S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各试验组的体长增长率(BL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前肠AMS活力在3%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肝脏AMS、前肠LPS、肝脏LPS和胃LPS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前肠TRYP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PP活力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WGR、SGR与肝脏AMS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肝脏T-AOC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CAT活力、GSH-PX活力和POD活力在1%试验组显著升高,MDA含量在5%试验组显著下降;血清T-AOC活力和CAT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GSH-PX活力在3%试验组显著升高,LZM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下降.SR与肝脏T-AOC、肝脏T-SOD、血清T-AOC、血清CAT和血清GSH-PX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力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饲料中添加3%~5%甘草粉可更好地提高尖吻鲈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增长,协助杀菌,提高尖吻鲈的存活率;添加1%~3%甘草粉可增强尖吻鲈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过氧化物积累.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甘草对尖吻鲈幼鱼具有促进消化及提高免疫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对氮杂螺环酸毒素代谢解毒的生理应激响应
《海洋与湖沼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暴露于分离自我国近海的一株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poporum,AZDY06株,主产AZA2),研究了栉孔扇贝对AZAs的代谢解毒效应以及代谢过程中血细胞数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生理应急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对AZDY06所产的AZA2具有一定的代谢解毒能力,可将AZA2转化成AZA6、AZA12、AZA19和AZA23等4种极性较强且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代谢解毒过程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靶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应激效应,且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对AZAs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且随实验过程出现较大波动,最高可达对照组的2-3倍;抗氧化系统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GSH-Px与POD在整个蓄积代谢过程中均表现出持续激活状态,且血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最高,可达内脏和鳃中的20倍以上; SOD活性与扇贝中AZAs含量有一定关系, AZAs含量为74.2-168.2μg AZA1 eq/kg时为诱导状态,过高或过低剂量均表现为抑制效果;而ACP对AZAs的应激表现也十分敏感,但代谢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被持续抑制状态.此外, AZAs还导致栉孔扇贝内脏和鳃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核固缩等病理性变化;实验后期,低暴露组细胞结构出现一定的自我修复现象,而高暴露组则无此现象.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AZAs的解毒机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 代谢解毒 生理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