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拟穴青蟹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引起拟穴青蟹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并了解其致病性及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保障拟穴青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拟穴青蟹的病料组织中分离优势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药敏特性分析.[结果]从患病拟穴青蟹肝胰腺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编号NS1SP18),菌株NS1SP18感染拟穴青蟹48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 CFU/g,感染发病拟穴青蟹呈现出多体液、偶有黑鳃及肝胰腺暗黄等症状,与自然发病拟穴青蟹的症状相似.综合菌株NS1SP18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有血淋巴浸润;网状鳃腔结构消失,脱落细胞阻塞鳃腔;肌纤维形变、断裂,局部坏死.菌株NS1SP18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四环素、多四环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已产生耐药性;对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4味中药极敏,对地榆、女贞子、山楂、五倍子、黄连、半枝莲、赤芍和救必应等8味中药高敏,对应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1~3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5.62~125.00 mg/mL.[结论]从患病拟穴青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而导致拟穴青蟹发病死亡.在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可适度选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抑制副溶血弧菌病暴发流行,或以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中药进行副溶血弧菌病防治.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副溶血弧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组织病理变化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近海海洋捕捞渔船异地停靠信息提取与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船籍港管理制度要求,所有渔船必须在休渔期返回船籍港停靠休渔,渔船不能到非船籍港停靠。为调查渔船异地休渔情况,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船位数据提取渔船异地停靠信息的方法。首先查找出渔船停船时段,选择停船时间较长的时间段,获得该停船时段内渔船停靠地的经度和纬度,利用高德地图提供的逆地址查询Web服务,获取停船地点所属的省、市、区县,然后将停船地址与船籍港对比,判断渔船是否属于异地停靠。以浙江省为例,选用2018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船位数据,提取浙江省渔船异地停靠的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跨省停靠休渔的渔船占比为2.60%,省内跨市停靠的占比为5.53%,市内夸区县停靠的占比为14.74%,该方法能够快速提取和统计渔船的异地停靠信息,为休渔期渔船管理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沙群岛七连屿礁栖鱼类物种和分类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以西沙群岛七连屿(16°55′N~17°00′N,112°12′E~112°21′E)为代表的典型小尺度范围内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及分类多样性,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2018—2019年南海七连屿鱼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总结七连屿礁栖鱼类物种组成,并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G(属级)-F(科级)多样性测度指数对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分类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七连屿海域礁栖鱼类隶属于8目33科70属175种,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占绝对优势,占比81%;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约为54.19,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约为112.35。与国内外不同区域的鱼类群落组成对比发现,七连屿鱼类的Δ~+低于东海陆架、大亚湾和渚碧礁;其Λ+则均低于东海陆架和大亚湾,高于渚碧礁;科级多样性指数(F-指数)平均值为6.23,属级多样性指数(G-指数)平均值为3.09,标准化的G-F指数平均值为0.40。结果表明,七连屿鱼类群落物种间的分类多样性较高,亲缘关系比东海陆架、大亚湾和渚碧礁更为接近。从G-指数、F-指数、G-F指数综合来看,七连屿礁栖性鱼类物种多样性较高,且其科、属的分布在历史上较为合理,但2018—2019年科属多样性显著降低,建议对其及时予以保护。
关键词: 七连屿 珊瑚礁鱼类 物种组成 分类多样性 西沙群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鲈源杀鱼爱德华菌耐药谱及毒力相关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广东省珠海市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体内分离得到96株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a spp.),经gyr B基因鉴定出87株杀鱼爱德华菌(E.piscicida)。耐药谱分析显示,杀鱼爱德华菌对利福平(98.85%)、麦迪霉素(96.55%)、红霉素(95.40%)、青霉素(68.96%)、磺胺异恶唑(58.62%)、复方新诺明(28.73%)、阿莫西林(21.83%)、庆大霉素(13.79%)、新霉素(10.34%)、呋喃唑酮(3.45%)、诺氟沙星(2.29%)、氯霉素(2.29%)、多西环素(2.29%)、土霉素(1.15%)、氟苯尼考(1.14%)、恩诺沙星(0%)耐药。杀鱼爱德华菌共有32种耐药谱型且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指数为0.423。斑马鱼致死率结果发现,杀鱼爱德华菌是一株中高毒力菌株;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揭示,杀鱼爱德华菌毒力与庆大霉素抗性呈正相关(P<0.05),与恩诺沙星、氟苯尼考(P<0.05)和土霉素抗性(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花鲈源杀鱼爱德华菌为高毒、多重耐药的菌种,其毒力与耐药性多呈现负相关,推测是由于细菌因获得外源DNA而产生额外的生物成本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MKK7基因的克隆及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 (MKK7)是JNK (c-Jun N-terminal kinase)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对各种胞外刺激的反应。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MKK7基因(PmMKK7),其全长为2710 bp,包括14 bp的5' 非编码区(UTR)、1295 bp的3' UTR和1401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466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mMKK7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 MKK7基因聚为一支并且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14%)。定量表达结果表明, PmMKK7基因在斑节对虾的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肌肉中表达最高,在胃中表达最低。菌注射实验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组和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组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组,这两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低盐(17、3)胁迫后,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PmMKK7表达量均出现显著上调情况。PmMKK7基因敲降后,低盐胁迫下斑节对虾的死亡率明显增加,同时其MAPK信号通路的下游基因PmJNK在各组的表达均受到抑制,表明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斑节对虾免疫防御和盐度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斑节对虾 MKK7基因 基因克隆 低盐胁迫 RNA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κ-卡拉胶/K+凝胶体系对鱼糜凝胶特性和流变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鱼糜为对象,对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持水性、微观结构、流变等进行测定,探究了κ-卡拉胶/K+凝胶体系对鱼糜凝胶特性和流变的影响.结果表明,κ-卡拉胶/K+凝胶体系可以显著提高鱼糜凝胶的持水性、凝胶强度和G′,并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结果可知,κ-卡拉胶/K+凝胶体系可以影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使得鱼糜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均匀致密,但是对鱼肉蛋白的聚合和降解没有显著影响.κ-卡拉胶/K+凝胶体系对鱼糜凝胶的持水性、凝胶强度、流变和微观结构影响显著,且添加K+效果更显著,但是不能抑制蛋白质的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酸四环素浸泡与投喂标记鲢的效果比较及其浸泡标记对肝脏生理指标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淡水天然水体主要放流鱼类鲢鱼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盐酸四环素(TCH)浸泡和药饵投喂两种方式对鲢进行荧光标记,比较这两种TCH处理方法对鲢微耳石的标记效果;测定150、250和350mg/L的浓度条件下浸泡24h鲢血液转氨酶以及肝脏氧化损伤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 TCH浸泡处理比投喂处理对耳石的标记效果更好,在150-350mg/L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标记效果越好;TCH浸泡处理24h会引起鲢血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处理后1d显著升高,2d后降低到对照水平.肝脏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水平,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快速极显著升高,然后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表明TCH浸泡对鲢肝脏造成了短暂的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胁迫,但在2-5d后即可恢复正常,TCH浸泡方法是鲢标记放流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鲢的增殖放流、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其他鱼类的标记放流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翻背症"对方斑东风螺主要消化酶及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方斑东风螺消化及免疫系统对"翻背症"的应答机制,采集了健康(对照组)和"翻背症"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方斑东风螺,采用TCBS平板计数法检测螺体内弧菌含量,试剂盒法检测螺体内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等免疫相关酶和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体内弧菌含量随病情的发展而显著增加,晚期达到最大值.发病早期,CAT、SOD、POD、ACP和胃蛋白酶等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发病中期,POD、AKP、LZM活性均上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发病早期;与发病早期相比,CAT、SOD、ACP、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CAT、ACP活性仍显著升高,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而SOD、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发病晚期,各消化酶与免疫相关酶活性均较发病中期有所下降,但POD、ACP活性仍显著高于对照组,CAT、SOD、AKP、LZM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翻背症"方斑东风螺体内弧菌的暴发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与消化系统均参与了机体病害免疫应答反应,且可以采用CAT、POD和ACP活性作为方斑东风螺"翻背症"的检测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肝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食品与机械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黄鱼肝脏为原料,选用最佳的蛋白酶水解提取大黄鱼肝油,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分析其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 表明,大黄鱼肝油的最佳酶解工艺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2.5%、料液比1∶2 (g/mL)、pH 7.3、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50.3℃.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78.39%,其品质较淡碱法好,油脂澄清,酸价为(5.83±0.15) mg/g,碘价为(142.65±0.22) mg/100 g,含有13种脂肪酸(较淡碱法多5种),且不饱和脂肪酸为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71 g/100 g,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63 g/100 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2 g/100 g.酶法提取大黄鱼肝油的提取率、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均优于淡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