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轮耕对豫南雨养区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求豫南雨养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秸秆处理方式设连续4年秸秆覆盖还田与秸秆清除2个处理,土壤耕作方式设4年间隔深松、4年免耕、3年深松+1年免耕和3年免耕+1年深松4个处理,共8个处理组合,研究秸秆处理和基本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和连续3年深松基础上免耕、连续3年免耕基础上深松处理,可以提高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SOD、P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衰老进程,提高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经济系数和籽粒产量。秸秆覆盖还田比不盖还田产量平均提高10.68%;3年深松后1年免耕比4年深松平均增产2.60%;3年免耕后1年深松比4年免耕增产4.21%;秸秆覆盖还田结合3年深松后1年免耕比4年免耕秸秆不还田增产23.32%。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秸秆处理方式和耕作方式及其两者的互作对产量都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轮耕 豫南雨养区 夏玉米 衰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充氮对双孢菇细胞膜及烫漂后颜色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防止双孢菇褐变,从菇体细胞膜和色泽两方面考虑,在不同真空度下对双孢菇进行充氮处理,检测其烫漂前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烫漂后的颜色变化,从而找出真空充氮烫漂有效防止双孢菇褐变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的提高,双孢菇的细胞膜透性增大,丙二醛含量增加,两者均在真空度0.100 MPa时达到最大;真空充氮处理能显著影响双孢菇烫漂后的颜色变化,最佳处理是真空度0.090 MPa下充氮,此时双孢菇的氧气含量为3.8%,褐变指数最小(28.74),褐变抑制率达17.52%.综合分析,真空充氮处理虽然不利于双孢菇细胞膜完整性的保持,但与沸水烫漂结合,能有效地抑制双孢菇的褐变,是一种有效的物理调控防褐变技术.

关键词: 双孢菇 真空充氮 烫漂 褐变 膜透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压处理对香椿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减压处理对香椿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红油香椿芽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减压处理(A:20 kPa;B:20kPa→常压→60 kPa)进行贮藏,探讨其对香椿芽呼吸强度、外观及内在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压处理)相比,减压处理A、B均能有效抑制香椿呼吸强度,延迟香椿芽呼吸高峰的出现,且峰值分别比对照降低16.80%和51.85%;12 d的贮藏期内,减压处理A、B极显著降低了香椿的脱叶率、腐烂率及失重率,其中脱叶率分别降低8.01,11.22个百分点,腐烂率分别降低4.58,5.64个百分点,失重率分别降低4.39,4.87个百分点;12 d的贮藏期内,减压处理A、B显著降低了香椿维生素C和叶绿素的损失率,其中维生素C损失率分别降低15.63,31.25个百分点,叶绿素损失率分别降低8.42,17.72个百分点;12 d的贮藏期内,减压处理A、B平均PPO酶活分别显著降低9.43%,17.87%。总之,减压处理可有效保持香椿采后贮藏品质,减压处理B保鲜效果最好。

关键词: 减压 香椿 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相互嫁接和定量PCR分析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

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机制,本文选用对棉花黄萎病表现抗病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材料海7124和Pima90及感病的陆地棉(G.hirsutum)材料冀棉11,通过相互嫁接的方法构建试验系统,用棉花黄萎菌对其人工接种,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析其在感病和抗病棉花中侵染的差别。相互嫁接试验中感/抗和抗/感组合的病情指数介于感/感和抗/抗对照之间,且相互嫁接棉株各个部位的IC值(侵染系数)也多介于其对照相应部位之间;并且病情指数与不同部位IC值显著相关,说明棉花黄萎菌可以通过接口在抗、感部位之间扩展。感/抗嫁接组合试验说明抗病材料的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而抗/感类型试验说明抗病材料接口以上部分也具有抑制病原菌增殖的作用。总之,抗病海岛棉无论作为砧木还是接穗,都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扩展,说明抗病海岛棉对棉花黄萎菌具全株抗性,但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样,感/抗和抗/感组合试验也说明感病材料的各个部位均不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和扩展。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相互嫁接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降雨量时空变异规律

水电能源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广西不同地区降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7个气象站点1957~2001年的降雨资料,通过年际极值比、变差系数、累积滤波器、Kendall秩次相关法、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法,分析了广西单个站点和区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点.结果表明,桂南降雨量年际变化最剧烈,桂北年际变化最小;非岩溶发育地区降雨量的年际变化比岩溶发育地区剧烈;17个单站点中,64.7%的降雨量呈上升趋势,35.3%呈下降趋势;桂北、桂南和桂西的降雨量主要呈增加趋势,桂中和桂东的降雨量主要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降雨量 年际变化 变化趋势 突变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小麦间作对果园土壤水肥状况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推广葡萄(Vit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间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年美人指葡萄、郑麦366为试材,比较葡萄小麦间作与葡萄单作不同种植方式对果园土壤水肥状况及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与葡萄单作比较,葡萄小麦间作0~20、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月份与8月份比较,葡萄小麦间作的速效氮、速效钾比葡萄单作降低的幅度大,葡萄单作的速效氮含量基本没有变化,速效钾含量降低了20.8 mg/kg。与葡萄单作相比,4月上旬葡萄小麦间作土壤含水量平均降低3.53个百分点,0~20、20~4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了1.32~3.61、1.20~1.57个百分点。[结论]该研究可为制定葡萄优质丰产技术措施、培育优质果园土壤和科学合理集约化利用耕地提供依据。

关键词: 葡萄小麦间作 土壤 水肥状况 物理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种子老化处理生理特性变化及种子活力适宜检测方法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种经过人工老化处理不同类型(单秆型白芝麻、分枝型白芝麻、单秆型黑麻和分枝型黑芝麻)芝麻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标准发芽试验、电导率测定、MDA含量测定、POD活性测定和TTC还原量等方法进行种子活力测定,研究老化处理对芝麻种子生理生化的影响,并与模拟田间出苗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不同类型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芝麻种子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TTC还原量和POD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电导率变化趋势材料间不一致;不同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存在差异。单秆型白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为发芽率和电导率测定;分枝型白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是发芽率、电导率测定、MDA含量测定、POD活性测定和TTC还原量测定;单秆型黑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是发芽率和POD活性测定;分枝型黑芝麻种子活力检测的适宜方法是发芽率和TTC还原量测定。芝麻在42~43℃、100%RH条件下,人工老化处理的最佳时间为72 h。

关键词: 芝麻 人工老化 种子活力 生理特性 活力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燥条件对芝麻外观形态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干燥条件对芝麻外观形态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以豫芝11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干燥时间下芝麻外观形态以及木脂素、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干燥时间、干燥温度的增加,芝麻蒴果皮、芝麻粒的颜色加深,硬度和开裂程度增加。干燥温度为60℃时,芝麻中营养成分损失较小,木脂素、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达0.354 1%、76.6mg/g、22.96mg/g、593.78mg/g,且以上几种指标在同一干燥温度、不同干燥时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干燥时间为8h各营养成分损失较少,内在品质较好。综合分析,芝麻的适宜干燥条件应为60℃干燥8h。

关键词: 芝麻 干燥条件 外观形态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粒形性状主效QTL、环境互作和上位性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位大豆粒形性状的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所衍生的447个RIL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3年大豆粒形性状进行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检测。【结果】共检测到7个与粒长、粒宽、粒厚以及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相关的QTL,分别位于D2、C2、J_2和O连锁群上,其中粒长、长厚比和宽厚比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说明增加其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3对影响粒宽和宽厚比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QTL。【结论】主效QTL对粒形性状遗传产生的影响最大,上位性次之,环境互作最小,说明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是大豆粒形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

关键词: 大豆 粒形 QTL与环境互作 上位性 混合线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土壤添加法测定了在不同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浓度(0~1.2mg·kg-1)下麦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叶片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残留浓度的增加,麦苗的株高、单株鲜重和干重呈现降低的趋势,添加甲咪唑烟酸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地上部,导致麦苗根冠比下降和生长不均衡。甲咪唑烟酸处理均引起麦苗叶片叶绿素减少,暗呼吸速率上升。土壤中甲咪唑烟酸浓度较高时小麦光合速率显著受到抑制,1.2mg·kg-1处理的抑制率最大,达38.39%,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限制导致的。以上结果说明,甲咪唑烟酸土壤残留会对后茬小麦产生严重的影响,生产中应注意控制甲咪唑烟酸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关键词: 甲咪唑烟酸 土壤残留 小麦 生物量 气体交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