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碳酸盐土大豆抗线品种(系)主要性状的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在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的9个大豆抗线品种(系)主要性状关联度的计算及关联序的排列,研究了在此种土壤上影响大豆抗线品种(系)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在大豆抗线品种(系)中对产量的作用居所有性状之首,其次是株高>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株高>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生育日数>主茎节数>百粒重>脂肪含量>蛋白含量;因此在碳酸盐草甸土上进行大豆抗线品种种植时可以选用多荚型(或多粒型)品种,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关键词: 碳酸盐草甸土 大豆抗线品种(系) 灰色关联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TAT5b基因2个SNPs位点与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京海黄鸡、AA鸡、尤溪麻鸡、边鸡4个鸡品种STAT5b基因5′调控区部分序列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京海黄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利用PHASE软件对2个多态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在5′调控区检测到C-1591T、G-250A 2个SNPs;单倍型分析产生4种单倍型H1(CG)、H2(TG)、H3(CA)、H4(TA),单倍型组合H1H4对初生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单倍型组合H3H4与8、16周龄体重存在正相关(P<0.05),单倍型组合H1H2对开产蛋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单倍型组合H3H4的开产体重极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组合(P<0.01);在300日龄体重上,单倍型组合H1H1和H1H3显著高于H4H4(P<0.05)。京海黄鸡STAT5b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对其生长和繁殖性状有一定影响,但是否可以作为影响京海黄鸡生产性状的遗传标记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b基因 PCR-SSCP 多态性 单倍型 生长和繁殖性状 京海黄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通量测序是DNA测序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突破,它的出现为现代农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总结了以454、Solexa和SOLiD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以及HeliScope和Pacific Biosciences SMRT为代表的单分子测序技术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小分子RNA及数字化基因表达谱等研究领域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当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特点并对其在今后研究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技术 转录组 农业科学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S诱发大豆不同品种M_2代与M_3代农艺性状变异比较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EMS溶液处理4个大豆品种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小,而主茎节数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大,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然而这种趋势在各品种间却不尽相同;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各品种总熟期变异率由高到低M2代为‘黑河43’(0.71%)>‘北豆5’(0.63%)>‘合丰50’(0.57%)>‘合丰55’(0.53%),M3代为‘北豆5’(0.64%)>‘黑河43’(0.5%)>‘合丰55’(0.25%)>‘合丰50’(0.22%),说明熟期的变异至M3已下降。

关键词: EMS 不同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M2代与M3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棘硬枝的“饱水土培”扦插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创新的"三即时"、"饱水土培"技术措施,研究不同品种的沙棘硬枝插穗的生长调节剂应用、育苗基质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以及移栽时期与移栽成活率的关系,并且调查移栽后苗木的苗高和新梢长度,旨在为提高沙棘扦插成活率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00mg/LABT生根粉浸泡4h处理对硬枝插穗效果最好,可使‘首都’扦插成活率达到89.67%,使‘蒙俄杂14’达到93.67%;田土+有机肥(3:1)作为扦插基质可以显著地提高硬枝扦插成活率,提高幅度最高达到50%;生根后20天扦插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扦插苗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移栽后75天,‘首都’和‘蒙俄杂14’的苗高分别达到23cm和19.5cm;新梢长分别为21.2cm和18.1cm。

关键词: 沙棘 硬枝扦插 生长调节剂 育苗基质 扦插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资源筛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耐菌核病育种中亲本的耐病性,对黑龙江省346份种质资源进行大豆菌核病耐病性鉴定。研究采用茎干割裂法和离体叶菌丝接种法两种鉴定方法对大豆种质进行菌核病耐病性综合鉴定,茎干割裂法鉴定大豆种质感染大豆菌核菌后的死亡率,离体叶菌丝接种法鉴定大豆种质在感染大豆菌核菌后病害的扩展速度,综合2个鉴定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性。采用茎干割裂法共鉴定出31份耐病材料,然后采用离体叶菌丝接种法对茎干割裂法鉴定出的31份耐病材料进行发病级别鉴定,共鉴定出1级发病材料9份,2级发病材料13份和3级发病材料5份。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共鉴定出2级耐大豆菌核病的种质3份和1级耐大豆菌核病的种质3份。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 耐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应激对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HSP90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热休克蛋白9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在细胞冷应激反应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性。以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4、15、25和32℃不同强度冷应激条件下细胞内HSP90mRNA转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过程中,HSP90mRNA转录量在各温度均未见显著增加(P>0.05);在冷应激的复温培养过程中,HSP90mRNA转录量在4和15℃处理4h后复温培养8h内显著增加(P<0.05),峰值出现在6h,在25和32℃处理4h后复温培养8h内均未见显著增加;细胞在4和15℃处理2、4、6和8h后,复温培养4h,HSP90mRNA转录量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25和32℃处理2、4、6和8h后,复温培养未能显著诱导HSP90mRNA的转录。结果提示,冷应激诱导东北野猪成纤维细胞内HSP90mRNA转录量的增加,不是发生在低温处理的应激阶段,而是发生在复温后的细胞应激阶段,温和冷应激(25~32℃)未能诱导复温后HSP90mRNA转录量的显著增加,强度冷应激(4~15℃)诱导复温后HSP90mR-NA转录量的显著增加,且与冷应激的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冷应激 HSP90 荧光定量PCR 东北野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丰产水稻新品种龙粳28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新品种龙粳28(原代号为龙育04-1465)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常规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于早熟、优质、丰产、多抗、适应性强的大粒型水稻新品种。2009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090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牡单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单1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选育的早熟、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种植。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牡单13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侵染大豆品种叶片的超微结构观察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针刺法,对高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4号生理小种的大豆品种绥农8和高感品种合丰25分别接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4号生理小种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抗感大豆品种叶片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差异,接种120h后,抗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基本上比较完整,而感病品种叶片细胞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细胞质膜、核膜、核质及叶绿体均受到严重的破坏;叶绿体基粒片层消失,大部分叶绿体膜也逐渐解体,线粒体的空泡化严重,说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引起细胞结构病变在抗感品种间的表现不同。研究为揭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豆 细菌性斑点病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