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岛1959—201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海南岛7个气象站点观测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等8项气候要素作为分析指标,分析1959—2015年海南岛5个气候区的气候要素变化规律、突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海南岛各气候区的所有气温要素均呈现上升趋势,在5个气温指标中,极差在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的规律,其中西南区的气温要素波动较其他气候区更大。(2)海南岛各气候区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3)各气候区气温指标突变时间差异较大,只有东北区、西南区三亚的5个气温要素均发生突变。(4)海南岛各气候区的平均相对湿度在西南区发生突变较早,日照时数在西北区发生突变较早,降水量只有西南区发生突变。(5)海南岛各气候区8个气候要素总体上均呈现出反向持续性。(6)根据部分台站20年Hurst指数试验可以推测,未来10年,东北区、中部山区、西南区三亚日照时数分别减少97.99、61.84、79.5 h;年平均相对湿度东北区下降0.882%,中部山区下降0.547%,西南区三亚增加0.6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菌对杧果主要病害病原菌室内抑菌试验
《中国森林病虫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对杧果重要病害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选用前期得到的7种生防菌和市售11种生防菌剂对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链格孢属Alternaria、镰孢属Fusarium的27个病菌菌株进行室内抑菌研究,并引入热图对抑菌效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对刺盘孢属病菌,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S3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抑菌率达36. 77%,其次是生防菌剂巨大芽孢杆菌S6和枯草芽孢杆菌FCK;对链格孢属病菌,生防菌6a-3抑菌效果最好,平均抑菌率达28. 63%,其次是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S3和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FCK;对镰孢属病菌,生防菌剂枯草芽孢杆菌S3的抑制效果最好,平均抑菌率达50. 95%,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FCK.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椒瘟病生防菌Bacillus subtilis VD18R19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acillus subtilis VD18R19具有促进胡椒生长和防治胡椒瘟病的效果,全基因组测序是其分子机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采用第二代Illumina平台与第三代PacBio平台相结合的测序技术,对生防菌VD18R1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发现,VD18R19全基因组大小为4123380bp,GC含量为43.80%,编码基因4 245个;含有tRNA 85个、rRNA 30个、sRNA 33个;含有串联重复序列60个,其中小卫星DNA 43个、微卫星DNA 1个;共线性分析、core-pan基因分析及基因家族分析结果均显示VD18R19与模式菌株B. subtilis 168具有高度的同源性;antiSMASH软件预测及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VD18R19菌株中含有6个抑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编码surfactin、plipastatin、bacillibactin、bacilysin、bacillaene、subtilosinA等抑菌物质,其合成途径涵盖了核糖体途径、非核糖体途径和聚酮合酶途径。本研究为深入研究生防菌VD18R19的分子机理奠定生物信息学基础,有利于生防菌株及其抑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比较基因组学 抑菌物质 基因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磷细菌Burkholderia的分离鉴定及对香草兰生长和P吸收的影响(英文)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草兰为喜磷作物,从香草兰种植园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解磷微生物——伯克霍尔德氏菌V-29。在NBRIP液体培养基中摇床振荡培养5d后可溶性磷含量达475.3μg/mL,培养基pH下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接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的解磷菌株V-29及其与有机肥发酵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和磷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接种V-29或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香草兰植株干重、土壤有效磷含量;移栽4个月后,标记菌株V-29在香草兰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可达106 cfu/g土壤。由此可见,伯克霍尔德氏菌V-29可单独作为生物菌剂或与有机肥发酵制得微生物有机肥后用于农业生产中,以减少化肥施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仲叶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酶活性及肝胰腺组织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提取物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饵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研发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的对虾饵料配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凡纳滨对虾专用饵料为基础饵料,分别添加0.1、0.2、0.3、0.5和0.7 g/kg的杜仲叶提取物,进行为期6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饵料中梯度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相关酶活性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综合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肥满度3个指标可知,添加0.3 g/kg杜仲叶提取物可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个体存活率,同时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饵料系数;随杜仲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酚氧化酶(PO)活性整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恰好相反,综合各项指标也是以0.3 g/kg添加量的效果最佳;梯度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无明显影响,仍保持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其B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饵料中添加杜仲叶提取物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酶活性,并增加肝胰腺中具分泌功能的消化酶细胞,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能,实际生产中的最适添加量为0.3 g/kg。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杜仲叶提取物 生长性能 免疫相关酶活性 肝胰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能荷水平及能量相关基因表达与采后褐变关系的研究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荔枝果实采后能量调控规律及其与衰老的关系,以‘南岛无核’荔枝果实为材料,研究自然能荷水平(清水浸泡30 min,25℃贮藏,对照);低能荷水平(2,4–二硝基苯酚,即DNP浸泡30 min,25℃贮藏);较高能荷水平(5℃低温贮藏)等3种能荷水平状态下果皮衰老变化与能量、能量相关(生成、转运、耗散)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DNP处理(低能荷水平)明显促进了荔枝果实衰老,5℃低温贮藏(高能荷水平)果实衰老缓慢。DNP处理,LcAOX1在6 h表达量上调,果实在24 h开始大量褐变,LcUCP1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LcSnRK2的表达水平上调时间提前,表达水平提高。在荔枝果实贮藏后期,对照和DNP处理,果实能荷水平较低,果实衰老严重时,LcAAC1、LcAOX1、LcUCP1表达水平也出现下降。5℃低温贮藏,LcAAC1、LcAOX1、LcUCP1和LcSnRK2的表达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荔枝果实采后能荷水平下降是导致果实快速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LcSnRK2和LcAAC1是荔枝果皮能量变化的敏感基因,对能量匮乏反应快,能荷水平下降可诱导LcSnRK2和LcAAC1表达上调。LcAOX1和LcUCP1表达量上调与荔枝果实衰老同步,它们的表达水平提高可以作为荔枝果实采后开始走向衰老的参考标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椰子织蛾幼虫寄生蜂-麦蛾柔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椰子织蛾是新入侵我国的棕榈植物重要害虫,麦蛾柔茧蜂是寄生椰子织蛾的本土天敌。为了明确营养和温度对麦蛾柔茧蜂种群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不同营养和不同温度条件下麦蛾柔茧蜂的寄生率、羽化率及寿命等生物参数。蜂蜜、蔗糖、葡萄糖均能显著提高其寄生率、羽化率,延长其寿命,其中饲喂蜂蜜其寄生率、羽化率、雌雄蜂寿命最高,分别为82. 03%、92. 40%、25. 27 d、22. 40 d。寿命与温度负相关,28℃下其寄生率、羽化率最高,分别为82. 02%、92. 40%,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线性回归模型。该寄生蜂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3. 71℃,有效积温为143. 28日·度。本研究结果可为麦蛾柔茧蜂的繁殖及控害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橡胶树暹罗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植物保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引起海南橡胶树炭疽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为了明确海南橡胶树暹罗刺盘孢菌群体的遗传结构,本研究对海南5个市(县)的橡胶树暹罗刺盘孢菌的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8个病菌样品可推导出11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11包含样品数最多且在5个市(县)均有分布,其次为单倍型H4,在4个市(县)有分布。遗传分化指数(Fst)表明保亭种群与其他种群的遗传分化较大。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占总变异的93.9%。对所有地理种群病原菌ITS序列的核苷酸不配对进行分析,表明病菌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相同地区的病菌单倍型并没有聚在一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橡胶树暹罗刺盘孢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橡胶树炭疽病 暹罗刺盘孢菌 ITS序列 群体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椰蓉膳食纤维的酶法提取与理化性质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水解酶(α-淀粉酶、蛋白酶和糖化酶)的添加量和水解时间对椰蓉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作用大小的基础上优化酶法提取椰蓉膳食纤维的工艺参数,进一步分类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并研究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椰蓉膳食纤维的最佳酶法提取工艺为A_3B_2C_2D_2E_1F_2,即α-淀粉酶用量0.3%,酶解时间45 min,蛋白酶用量0.2%,酶解时间为45 min,糖化酶用量20μL/g,酶解时间为30 min,该条件下椰蓉膳食纤维的提取率高达为89.68%。制备所得的椰蓉IDF的溶胀性、持油力和持水力最高,分别达15.33 mL/g、6.51 g/g和12.71 g/g,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功能性膳食纤维添加组分应用到食品工业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