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光谱特征分异的玉米种植面积提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种植面积的准确获取是进行玉米长势监测和产量估测的前提与基础。在对Landsat-8/OLI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精校正和裁剪等预处理的基础上,基于典型地物光谱空间差异与物候特征的异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种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比值植被指数(RVI)、绿度植被指数(GVI)]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通过构建植被光谱特征指标阈值对不同地物进行识别和分类,最后获取玉米种植面积。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可以将农作物与其他地物区分开来,即当其反射率值大于0.37时,地物为农作物。对不同种类农作物识别时,选择NDVI>0.86、DVI>0.53、RVI>13.00、GVI>3 713.60作为分类阈值,可以将玉米与水稻和大豆区分,准确提取到玉米的种植面积。利用样本数据和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面积提取精度验证,总体精度为92.75%,说明基于多光谱特征指标建立分类阈值的方法可以准确提取玉米种植面积,该方法可以为江淮玉米种植区县域玉米种植面积的提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甘薯双生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分子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双生病毒是中国甘薯上一类重要病毒,其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具有介体传毒、基因包被等多功能。揭示其分子变异,可以为病毒防治及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了24个甘薯双生病毒分离物的cp基因,采用SDT、Dna SP、RDP3、MEGA等软件对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4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均为765个碱基,一致率为88.3%~100%,编码254个氨基酸,一致率为94.5%~100%。中国甘薯双生病毒分离物系统进化树分为2个组,组I包括大部分分离物及本研究获得的22个分离物,又分为了2个亚组;组Ⅱ含有29个分离物,包括本研究中的XU8_2和XU8_3,这2个分离物与其他分离物可能为不同的种。非同义突变与同义突变比值大于1,说明cp基因处于正向选择即多样化选择。错配分布图除亚组1相对比较平滑外,其余组或亚组分离物均为多峰锯齿状,表明除亚组1种群呈突然暴发的状态外,其他组或亚种群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稻麦轮作田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江苏地区一年两熟耕作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可以促使小麦纹枯病在早春提早发生,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则会抑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并且不同还田方式间抑制效果也会产生差异;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显著促进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另外,水稻秸秆长期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抑制效果低于小麦秸秆的促进效果,稻麦秸秆均长期全量还田情况下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结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要加强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鮰鱼、底泥、水体中18种多氯联苯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鮰鱼、底泥、水体中7种环境指示类、12种二噁英类多氯联苯(PCB)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鮰鱼组织样品经液氮冷冻后粉碎处理,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体积比1∶1)提取,浓硫酸消解净化;底泥样品风干研磨过筛,水样品过滤,二氯甲烷提取,浓硫酸和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浓缩后正己烷定容。采用HP-5(30 m×0.32 mm×0.32μm)毛细管柱分离,程序升温,质谱采用电子轰击电离源(EI),能量70e V,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7种环境指示类和12种二噁英类多氯联苯的平均回收率为73.16%~115.06%,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6%~9.3%,检出限为0.40~0.60μg/kg,测定限为1.00μg/kg。该法简单,净化效果好,精密度高,可以准确检测水体、底泥、鱼体中18种PCB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个水稻引进资源的花药开裂及苗期耐热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个从USDA引进的水稻资源进行了苗期耐热性鉴定和与开花期耐热性紧密相关的花药开裂性状测定。鉴定结果表明,20个资源苗期高温处理后恢复7 d的相对幼苗成活率为83.23%~100%,恢复10 d的相对幼苗成活率为68.18%~100%。其中N22、AD-1140、IR 9403-3-1-1和IR 4427-51-6-3具有较强的苗期耐热性。引进资源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为234.9~559.0μm,花药总长度为1570.0~2351.7μm,其中IR 2006-p-P12-12-3-2和N22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分别最短和最长。20个资源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和高温胁迫后恢复7 d及10 d的相对幼苗成活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花药长度和高温胁迫后恢复7 d及10 d的相对幼苗成活率没有相关性。系谱分析表明,部分引进资源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花药基部开裂长度作为水稻耐热性的评价指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虫嗪对水稻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噻虫嗪胁迫对水稻内生真菌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土壤处理的方法,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水稻根、茎和叶的内生真菌群落变化。噻虫嗪土壤处理浓度为0 mg/kg、1 mg/kg、10 mg/kg,分别标记为CK、FR、10×FR。本研究获得用于分析的优质序列和操作分类单元(OTU)数分别为757 058和456。α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根部真菌多样性随噻虫嗪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茎、叶的真菌多样性只在高浓度噻虫嗪处理下增加,低浓度处理下则无明显变化。在属的水平上对代表性OTU进行注释,发现水稻根、茎、叶中内生真菌组成受噻虫嗪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噻虫嗪对水稻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活污水灌溉对稻田还田麦秸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常规灌溉和污水灌溉下稻田还田麦秸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结果显示:两种灌溉方式下,小麦秸秆还田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随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且前期快后期慢;水稻收获时麦秸腐解率达74.1%-80.7%,秸秆中氮、磷和钾释放率分别可达78.7%-84.3%、29.5%-44.8%和95.5%-97.5%;小麦秸秆腐解速度和秸秆中氮、磷、钾释放速率均表现为污水灌溉大于清水灌溉,腐解速度差异不显著,但全氮释放率仅在初始期差异显著,磷的释放率在分蘖至抽穗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全钾仅在抽穗和成熟期差异显著;两种不同灌溉方式下残留秸秆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谱型类似,残留秸秆的官能团组成无显著差异,但在1 030、1 630、2 920、3 33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不同.本研究表明生活污水灌溉能明显促进秸秆腐熟及养分释放,值得推广实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免疫保护效果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原核表达的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对于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利用IPTG诱导重组大肠杆菌表达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Anti-FLAG M2 Affinity Gel纯化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后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仅有单一目的条带。免疫组小鼠血清ELISA效价均达4.67±0.11(lg10)。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小鼠体质量在攻毒9 d后高于对照组,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后免疫组小鼠脑、肝脏、脾脏组织中坦布苏病毒核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使用原核表达的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Ⅰ/Ⅱ蛋白免疫可诱导产生高水平抗体,并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力,为开发有效的坦布苏病毒亚单位疫苗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修复污染水体的功能及其在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生态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葫芦(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具有繁殖速度快、生物产量大、吸收氮磷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地用于净化污染水体,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水体修复的优势物种。然而,目前水葫芦修复污染水体多停留在研究试验阶段,并未在水体污染治理生态工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水葫芦修复污染水体的功能,并分析了水葫芦规模化应用于污染水体治理工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关研究表明,水葫芦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地表径流水与富营养化河流、湖泊、水库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均有较强的去除效果;规模化种养水葫芦修复污染水体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潜在的生态风险高,收获难度大、成本高,处置利用困难,商业化生产可行性低等。针对这些瓶颈问题,文章提出了破解的思路和今后的研究重点:(1)研究规模化安全种养的可靠技术,如种养围栏设施的研发、水葫芦适宜种养水域的选择和适宜的水面覆盖度等,以防范规模化种养的潜在生态风险;(2)加强研发快速高效、规模匹配的打捞-运输联动专用装备,优化打捞、运输技术方案,以期提高打捞效率,降低打捞成本;(3)深入研究水葫芦固、液分离技术,研发高效机械脱水装备,解决水葫芦含水量高、挤压脱水难题;(4)创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工艺,充分开发水葫芦经济价值,并探索政府生态补偿政策和办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推动规模化种养水葫芦治污的产业化生产、企业化运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麝香草酚调控水稻幼苗根的耐盐作用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源调控作物耐盐是保证盐渍化土壤中农作物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新型植物源天然化合物麝香草酚作为一种医药活性物质已有大量报道,但其对植物的生理调控活性却鲜有报道.本文以水稻幼苗为研究材料,通过植物生理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手段,探讨了麝香草酚调控水稻抗盐胁迫的作用方式.结果显示:(1)外源麝香草酚处理能够显著缓解盐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的抑制,并呈现出一定的浓度效应;(2)外源麝香草酚处理显著缓解了盐胁迫诱导的根尖细胞死亡效应;(3)外源麝香草酚处理有效清除了盐胁迫诱导根尖过量累积的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4)盐胁迫显著抑制根尖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添加麝香草酚则显著提升了盐胁迫下这两种抗氧化酶的活力;(5)外源麝香草酚处理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根尖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这些结果表明,麝香草酚能够通过提升水稻幼苗根尖的抗氧化能力,抵御盐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效应.本研究对盐渍化土壤中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