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葫芦规模化脱水作业前粉碎预处理方案中试比选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建成的水葫芦中试示范工程为试验平台,通过对脱水前不同的工程预处理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各处理环节的成本构成,以期为水葫芦规模化处理处置工程获得低本高效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不同粉碎处理方式的能耗角度考虑,采用打捞船粗粉后二次粉碎的预处理方式有利于降低水葫芦脱水环节的能耗,粉碎和脱水处理1 t水葫芦需2.5 kW·h;通过对不同的打捞处置方案分析发现,采用打捞船粗粉处理上岸方式,可大大降低其转驳成本,减少岸上粉碎环节,从而提高粉碎和脱水处理能力,降低作业环节成本,并且打捞船粗粉方式的减容率达70.61%,使转驳运输能力提高3.4倍;水葫芦经厌氧发酵后的固液分离效果明显优于水葫芦直接固液分离,其脱水残渣含水率为62.89%,脱水1 t经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水葫芦仅需0.06 h和0.7 kW·h。该研究结果为最终形成"打捞船粗粉碎-转驳-二次粉碎-脱水"的水葫芦处理处置工程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igh Five昆虫细胞系的致瘤性研究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High Five昆虫细胞系对BALB/c裸鼠致瘤性情况,以确保其作为疫苗生产细胞株的安全性。方法将裸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High Five基础细胞库细胞试验组、High Five最高限制代次细胞试验组、HEp-2细胞阳性对照组、CEF细胞阴性对照组和不作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用细胞悬液背部皮下接种裸鼠。3周和12周后对裸鼠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是否有肿瘤形成。结果阳性对照HEp-2细胞组裸鼠接种后3周注射部位形成结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鳞状细胞癌;阴性对照CEF细胞组和High Five细胞组均无结节形成,接种后12周经解剖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无肿瘤形成。结论基础代次和最高限制代次High Five细胞均不具有致瘤性,可安全地应用于疫苗生产。
关键词: 致瘤性 裸鼠 High Five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剂对饲料型四倍体刺槐青贮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糖蜜和乳酸菌对饲料型四倍体刺槐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消化率的改善效果。[方法]试验设对照组(C)、葡萄糖组(G)、糖蜜组(M)、乳酸菌组(L)、乳酸菌+葡萄糖组(L+G)、乳酸菌+糖蜜组(L+M),分别在青贮后7、14、30、60 d开窖取样,分析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结果]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在整个青贮过程中乳酸产生和p H下降缓慢,致使青贮结束时,各组具有较低的乳酸(3.32~18.39 g·kg-1)与较高的pH值(4.88~5.66),但各组仅检测到极微量的丁酸(小于2 g·kg-1)及较低的氨态氮/总氮值(54.52~60.54 g·kg-1)。与对照组相比,G、M和L组未明显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而L+G和L+M组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其中L+M组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保持最高的乳酸含量和体外消化率。各处理组氨态氮/总氮值、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处理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L+M组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0.05)。[结论]添加葡萄糖、糖蜜和乳酸菌对青贮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组合添加优于单独添加,其中L+M组改善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连作年限草莓根际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变化
《微生物学通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不同连作年限草莓根际土壤为材料,探讨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的变化,以期为草莓连作障碍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没有连作(CK)、连作1年(1Y)、连作8年(8Y)的土壤分别与珍珠岩以3:1的体积充分混匀装盆,"宁玉"草莓苗于2016年9月10日定植于盆栽土壤中,定植后50 d时(开花前)进行土壤取样,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建立文库,利用Mi Seq平台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V4+V5区域和真菌ITS1+ITS2区域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结构。【结果】从9个草莓根际土壤样本中获得3 192个细菌分类操作单元OTU和762个真菌OTU,其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蓝藻门为草莓根际土壤的优势菌种,在CK、1Y、8Y草莓根际土壤中分别占细菌总数的87.86%、64.83%和61.79%;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在CK、1Y、8Y草莓根际土壤中分别占真菌群落的69.17%、69.06%和76.18%。从门的分类水平看,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蓝菌门、浮霉菌门、芽单胞菌门、变形菌门以及真菌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的比例在不同连作年限的草莓根际土壤中显著改变(P<0.05)。属水平的分析也表明,共有29个细菌属和19个真菌属的比例发生改变(P<0.05)。【结论】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草莓根际土壤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各门类组成的比例会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 草莓 根际土壤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猪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及体外抗PRRSV活性初步鉴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重组猪肺表面活性蛋白A(RpSP-A)的抗病毒活性,采用Bac-to-Bac系统对RpSP-A蛋白进行表达。首先PCR扩增目的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FastBac1转移载体获得pFast-SP-A,通过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然后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V-SP-A,在sf9细胞上进行目的蛋白的表达,经镍柱纯化、脱盐柱处理后,采用蚀斑减少方法评价RpSP-A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RpSP-A在sf9细胞中得到正确表达,并且能够降低PRRSV在Marc-145细胞上的感染,补加Ca~(2+)时30μg/mL RpSP-A抑制率高达77%,15μg/mL RpSP-A抑制率为43%,未补加Ca~(2+)时RpSP-A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利用Bac-to-Bac系统可以稳定获得大量具有抗PRRSV作用的可溶性RpSP-A。
关键词: 猪 表面活性蛋白A 杆状病毒表达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抗病毒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赤霉病原菌拮抗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7M1产抗菌素的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分离鉴定一株赤霉病拮抗菌,对该菌产的抗菌素进行生物学性质研究、种类鉴定和抑菌实验。【方法】利用牛津杯法和光照培养箱实验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测定,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的种属进行初步鉴定,根据抗菌素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在线软件Pro Param tool和TMHMM对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7M1菌体和抗菌素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33±0.13 mm和15.43±0.21 mm,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为芽孢杆菌,并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菌株7M1抗菌素对小麦赤霉病的温室防治效果为76.41%,而且热稳定性好,可被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降解,在p H 5.0-10.0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但是紫外线辐射会降低其抑菌活性。菌株7M1含有bac AB、itu C、bam D 3种基因,通过与Gen Bank中相关的抗菌素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 Bank库中的芽孢杆菌溶素、伊枯草菌素和杆菌抗霉素D等抗菌素的相似性达到99%。bac AB编码蛋白和itu C编码蛋白是稳定蛋白,bam D编码蛋白是不稳定蛋白,此外,3种基因的编码产物不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结论】从该菌发酵液提取的抗菌素有很好的抗禾谷镰刀菌活性而且性质稳定,因而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大豆内生拮抗细菌XZ-2的分离和分子鉴定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大豆植株中分离到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命名为XZ-2。抑菌活性测定显示XZ-2对甘薯黑斑病菌、大蒜叶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直径均在20 mm以上。采用分光光度法绘制了XZ-2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液体摇培12 h时基本达到对数生长期,该生长曲线的绘制为后期XZ-2的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PCR扩增16Sr DNA片段并采用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EST-SSR的开发及通用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藜麦因营养均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尚未深入开展其基础研究。开发微卫星序列重复SSR分子标记将为藜麦的遗传分析提供重要资源。本研究利用NCBI数据库中藜麦RNA测序RNA-Seq及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挖掘、验证及评价藜麦EST-SSR,共发现1862个藜麦非单核苷酸EST-SSR。其中,二核苷酸重复最多(38.3%),六核苷酸重复最少(11.7%)。不同重复类型SSR的数量随着核苷酸数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随机选取验证的119个EST-SSR标记中,66(55.9%)个能够扩增出清晰条带,39个在4份藜麦资源中具有多态性,且其多态性与重复序列长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t测验显示,多态性EST-SSR在藜麦与其他藜科种质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用于藜科物种的遗传关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果实中BG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能促进草莓(Fragaria×ananassa)果实的发育成熟,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能通过水解ABA葡萄糖酯(ABA glucose ester,ABA-GE),把非活性的ABA转换成有活性的ABA,因此,BG参与果实发育进程。但是目前还没有遗传学证据来揭示BG对果实发育的作用机理。为了研究BG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本实验以草莓品种甜查理为试材,通过PCR分子克隆的方法分离到3个编码BG的基因Fa BG1、Fa BG2和Fa BG3;首先对3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时空表达分析,以及测定果实内源ABA含量的变化;其次通过分子调控Fa BG3基因的表达量影响果实内源BG的活性,分析草莓果实的生理指标以及与ABA信号路径、色素代谢和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BG蛋白含有一个Bgl B区域,是能水解其他的复合物的特异区域。随着草莓果实的发育成熟,ABA的含量逐渐升高,Fa BG1基因的表达量一直很低,Fa BG2的表达量呈总体的下降趋势,只有Fa BG3的表达量与ABA含量变化相一致。利用RNA干扰技术调低草莓果实中Fa BG3基因的表达量也下调了Fa BG1和Fa BG2的表达量,同时降低了果实中BG的活性,导致果实中ABA含量、果实色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提高了果实的硬度等生理指标,与生理指标相关的如色素代谢基因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3-hydroxy-lase,F3H)、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UDP Glc-flavonoid 3-O-glucosyl transferase,UFGT)和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4-reductase,DFR),果实软化基因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E)、伸展蛋白(expansin,EXP)、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和果胶酸裂解酶(pectate lyases,PL),果实香味代谢基因醌氧化还原酶(quinone oxidoreductase,QR)、酰基转移酶(alcohol acyltransferase,AT)和ABA信号路径中的基因抗副球菌素蛋白(pyrabatin resistance,PYR)、ABA不敏感体1(ABA insensitive 1,ABI1)、ABI3、ABI4和ABI5的表达量等分子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最后导致了果实延迟成熟。与此相反,Fa BG3基因超表达的草莓果实出现了提前着色成熟的现象。果实生理及分子指标的变化可揭示BG调控草莓果实发育进程的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