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生长型观赏桃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型观赏桃在生长季内的叶绿素荧光日变化规律,为观赏桃的生理特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MS-2便携脉冲调制式荧光仪测定了2015年5月下旬、8月上旬、10月上旬3个时期4种生长型桃树(普通型、垂枝型、帚型、矮化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特征。[结果]5月下旬4种生长型桃树的各个荧光参数日变化均保持较平稳的状态;在8月上旬高温强光下,各生长型桃树的F_m日变化呈"V"型,F_v/F_m在中午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生长型之间,帚型桃的F_v/F_m和ETR值最高,普通型次之,矮化型最低;10月上旬的荧光参数如F_v/F_m、ETR和qP等均低于5月下旬和8月上旬。不同时期桃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均为8月上旬最高,10月上旬最低,综合来看,供试的4种生长型桃树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为普通型和矮化型较高,帚型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Ta和PAR与ΦPSⅡ、qP、ETR均呈极显著相关,荧光参数中F_m、F_v/F_m和ETR与光合色素相关系数较大。[结论]3个时期中,8月上旬观赏桃的PSⅡ光反应系统出现了可逆失活,5月下旬和10月上旬未出现光抑制。不同生长型之间的荧光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别,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全基因组Hsp70基因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隐马可链夫模型(HMM)对芝麻全基因组Hsp70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共鉴定出21个Hsp70基因,其中17个属于Dnak基因亚家族,4个属于Hsp110/SSE基因亚家族。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结果,将芝麻21个Hsp70基因分为6个亚组,其中I亚组3个,定位于叶绿体;II亚组2个,定位于线粒体;III亚组5个,定位于内质网;IV亚组6个,定位于细胞质基质;V亚组4个,属于Hsp110/SSE基因家族;VI亚组1个。芝麻Hsp70基因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sp70基因参与芝麻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等生理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温预处理装置及其促进鸡粪稻秸好氧堆肥腐熟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畜禽粪便堆肥效率和质量,设计了一种超高温预处理好氧堆肥工艺,并以鸡粪和稻秸为原料,进行了为期62 d的堆肥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即:高温好氧堆肥(CK);超高温(85℃)预处理4 h+高温好氧堆肥(HPC);超高温(85℃)预处理4 h+接种0.5%新鲜鸡粪+高温好氧堆肥(I-HPC)。监测了堆体的温度、含水率、pH值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以C/N、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铵态氮、硝态氮、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为指标评价了堆肥腐熟度和质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超高温预处理可以提高后续堆料升温速率和最高温度、延长高温期天数、缩短堆肥周期,I-HPC、HPC的最高温度比CK分别高出13.6、12.8℃,≥50℃的天数分别比CK多3、2 d。但与HPC相比,接种新鲜鸡粪并没有加快后续堆肥进程。超高温预处理后,物料容重由0.81 g/cm~3下降为0.72 g/cm~3、pH值下降了1~2;而DOC质量分数由106 g/kg上升到124 g/kg;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s)、NH_4~+-N质量分数分别为预处理前的3.2倍、2.45倍。HPC、I-HPC堆体有机质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501、0.0534 d-1,比CK(0.00143 d-1)大,因此,HPC、I-HPC堆肥产品的TOC质量分数(182.1、192.1 g/kg)分别比CK(205.3 g/kg)低;TN质量分数(19.70、21.28 g/kg)比CK(17.96 g/kg)高;腐殖化指数(0.77、0.71)比CK(0.64)高。但HPC、I-HPC堆肥产品之间TN质量分数、腐殖化指数无显著差异。因此,超高温预处理好氧堆肥法能明显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堆肥 粪 秸秆 超高温预处理 嗜热微生物 腐殖化指数 氮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热激蛋白70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差异表达特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褐飞虱是我国主要水稻害虫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越冬范围逐年扩大。为了明确褐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机制,研究了其热激蛋白70基因家族的组成及温度诱导表达特性。【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和Gen Bank数据库获取热激蛋白70基因序列,采用MEGA4.1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其温度诱导表达特性。【结果】筛选出与热激蛋白70基因同源性较高且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序列共15个,其中8个在正常或温度胁迫下表达,可能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器官,且本身表达丰度存在显著差异。30~44℃高温胁迫后KX976471、KX976473、KX976475、KX976476、KX976477和KX976478等6个基因的表达量不同程度上调,最大上调倍数为1.72~245.33;0~22℃低温胁迫后,除KX976475表达量上调2.38倍外,其余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著或下降。【结论】褐飞虱8个热激蛋白70基因在正常或温度胁迫下表达,可能分布于细胞质/核、线粒体、内质网;在其高温适应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在低温适应性中的作用有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PTS-394诱导番茄对灰霉病的系统抗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PTS-394对番茄的防御相关酶活性、抗病信号转导通路的标志基因表达的诱导情况和诱导抗病性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菌株PTS-394灌根番茄后,在24~72 h内番茄顶端叶片中PAL、PPO、POX、LOX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增加,且72 h时达到最高峰值,随后在96 h下降,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此外,番茄抗病信号通路节点基因NPR1和水杨酸(SA)信号通路激发的防卫基因PR-1a,在24~72 h得到了显著持续高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利用菌株PTS-394灌根番茄后,能够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菌株PTS-394灌根番茄后48 h,离体叶片挑战接种番茄灰霉菌,结果显示,菌株PTS-394处理的番茄叶片病斑面积仅为对照处理的50%,防控效果达47.1%;温室盆栽试验显示,菌株PTS-394处理后对番茄灰霉的防治效果为58.2%。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PTS-394灌根番茄后,可以触发番茄植株系统性的抗病性,增强植株免疫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MDBK细胞的miRNA表达谱变化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CPIV3)感染MDBK细胞和正常MDBK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以探索miRNA在CPIV3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将CPIV3感染MDBK细胞,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分析MDBK细胞中miRNA表达谱,并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对靶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有37个miRNA显著差异表达(P<0.001),其中18个miRNA在病毒感染中上调,19个miRNA在病毒感染中下调。经RT-qPCR方法验证5个差异表达的候选miRNA,结果与高通量测序分析有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GO功能注释表明: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生物学功能相对集中在免疫调节、细胞生物调控及细胞新陈代谢等生物过程。这些靶基因参与多种细胞的信号通路,包括细胞黏附分子、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代谢通路、黏合斑、钙离子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CPIV3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 miRNA MDBK细胞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耐盐种质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花生种质资源的耐盐性,挖掘耐盐种质资源,本试验对47份花生种质材料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以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发芽率、鲜重、相对含水量、干重的相对值为鉴定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耐盐种质筛选。结果表明,花生种质材料萌发期的耐盐性强弱判定结果受多个指标影响,相对含水量和鲜重可以作为花生种质萌发期耐盐性的最佳鉴定指标,5 g/L Na Cl溶液可以作为花生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合适浓度,47份花生材料划为5个耐盐级别,筛选出JP42、JP29、JP23、JP43、JP35、JP4等6份耐盐性强的种质,JP27和JP98为高度敏感材料,隶属函数法结合耐盐分级可以作为一种简便快速鉴定花生萌发期耐盐性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三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QTL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玉米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QTL,以121株intermated B73×Mo17(IBM)个体为基础群体,按照三重测交交配设计构建了三重测交群体,通过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的主效QTL及互作位点进行了分析。在第9染色体上的2个紧密连锁的区段分别定位到了一个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14.3%和18.6%。该QTL可能同时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起作用。在第1、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株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0%~11.4%;在第1、第6、第8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穗位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16.8%。进一步分析发现,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区段及2对显显上位性互作区段对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上位性贡献,加加互作效应及显显互作效应可共同解释表型变异的40.7%和26.8%。由此可知,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互作上位性共同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贡献。本研究检测到的主效QTL位点有助于株高、穗位高在杂种优势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的土壤总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差异均不显著(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RW与R处理的水稻产量均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与水稻产量均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小麦产量均值关系不密切(P>0.05);上述结果表明,与稻麦两季还田模式相比,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实施仅稻秆麦季还田模式,并不影响作物稳产性与土壤地力的提升。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模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稻麦两熟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发酵对糯性黑色元麦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乳酸菌发酵对糯性黑色元麦生化成分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平板计数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及ORAC法(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对乳酸菌生长情况、元麦蛋白质水解情况及体外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发酵36 h后,元麦pH值下降至3.84±0.04,乳酸菌活菌数显著增加,达到3.49×10~9CFU/g;元麦蛋白质明显水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大分子蛋白质降解率为9.56%~31.10%,小分子蛋白质的最大生成率达22.26%。总酚含量显著增加,由(4.87±0.10)mg/g增至(5.61±0.02)mg/g;植酸含量显著减少,由(3.16±0.03)mg/g降低至(2.17±0.11)mg/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显著提高,总抗氧化能力由(386.39±21.13)μmol/ml增加至(463.92±23.61)μmol/m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