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穿心莲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子生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分子生物学和中药学为基础,旨在研究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分子调控功能。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是一种传统大宗中药材,具有保肝利胆、清热解毒和抗菌消炎等重要功效。穿心莲生产过程中受品种、产地环境、种植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品质不稳定是穿心莲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基于分子生药学的研究手段,采用现代组学技术进行穿心莲次生代谢产物调控研究已成为解决其品质问题的关键方法。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穿心莲分子生药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资源的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多组学技术、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和种质创新等,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深入推动穿心莲分子生药学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支持,为穿心莲新品种培育提供新思路,有效推动穿心莲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测定肥料中8种重金属元素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 2024
摘要:为有效监管肥料中重金属元素,样品经硝酸(HNO3)+盐酸(HCl)+高氯酸(HClO4)微波消解体系消解后,于150℃赶酸2 h,加入适量金元素作为汞稳定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氦气碰撞模式(KED)技术,以锗(Ge)、铟(In)、铋(Bi)元素作为内标,同时对样品中铅、镉、铬、砷、汞、铜、锌、镍等8种元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肥料中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各元素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3,检出限0.001~0.058 mg/kg,加标回收率83.0%~114%,平行样品相对标准偏差(RSD)0.70%~5.2%。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合肥料中铅、镉、铬、砷、汞、铜、锌、镍等8种元素的同时测定。


戊型肝炎病毒跨物种传播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被认为是引起人类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HEV可被分为8种基因型,各基因型的分布与地域和工业化水平有关,其中HEV-3与HEV-4具有人兽共患的传播能力,能造成人类和各种动物宿主的感染.除人类外,猪是HEV最常见的宿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HEV的宿主呈现多样性,包括牛、羊、鹿、兔和骆驼等多种动物,且各动物宿主之间存在跨物种传播的可能.HEV的跨物种传播是在人类和动物宿主频繁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适应性进化而形成的,受到宿主细胞受体和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差异限制.HEV基因重组有利于适应宿主的新毒株出现,也可能促进新的传播途径,从而促进HEV跨物种传播.通过对HEV传播途径的研究发现,基因型不同,传播途径也有所差异,而食用携带HEV的动物产品,特别是未煮熟的动物产品是造成人类感染HEV-3和HEV-4的主要原因.此外,水源的污染、职业暴露、输血与器官移植同样是HEV的重要传播途径.针对各种潜在的传播途径,可采取相关的防控手段对HEV进行预防,包括对动物食品进行充分的加热以灭活HEV、对水源进行消毒和净化、做好职业防护和疫苗注射等.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HEV的流行规律,各地应加强对HEV的监测,并制定相关的防控策略.笔者从HEV病原学、跨物种感染和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人们对HEV跨物种传播的深入认识并为HEV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HEV) 人兽共患病 跨物种传播 防控技术


试验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为例
《中国稻米 》 2024
摘要:农业试验基地不仅是农业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为例,分析了基地建设管理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建设广东省农作物现代种业产业园为抓手,探索“核心技术+产业融合+场景实践+示范推广”的建设新模式,通过改善设施装备、延伸产业链、强化智能化建设、加强基地管理队伍建设等措施,提高试验基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广东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在PRRSV感染宿主细胞中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呼吸道疾病及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RRSV不能自主复制,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均依赖于宿主的代谢系统.宿主细胞也可调节其代谢过程,以防止PRRSV复制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在PRRSV感染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PRRSV作为一种囊膜病毒对脂质代谢系统的依赖性较其他代谢系统更强.脂质参与了PRRSV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吸附、进入、复制、组装和释放,此外还与细胞炎症、免疫和凋亡有关.糖代谢也可干扰PRRSV的生命活动,从而促进或抑制PRRSV复制.文章综述了脂质代谢中脂肪酸、胆固醇、磷脂、脂滴和脂筏以及糖代谢中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在PRRSV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以期为阐明PRRSV的致病机制以及疫苗和抗PRRSV药物的研发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宿主细胞 脂质代谢 糖代谢


大型海藻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海岸线长,大型海藻种类丰富,包含红藻、褐藻和绿藻.主要的栽培种类有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等.近年来,中国大型海藻年产量约在1 940万t.大型海藻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海洋资源,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和多糖、多酚、卤代化合物、萜类等功能性成分,这些功能性成分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机体健康皆有益处,且能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具有无残留、无耐药性的特点,在成为绿色、功能性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方面极具潜力.作者就大型海藻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生理功能,以及在反刍动物瘤胃内环境调控、改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性能、提升生产性能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大型海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荔枝果实中29种农药多残留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优化的QuEChERS方法,建立了荔枝全果中29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利用无水硫酸镁吸水和氯化钠盐析作用,进行离心分层后,取部分乙腈上清液进行净化,净化剂为无水MgSO4、N-丙基乙二胺吸附剂、石墨化碳黑吸附剂,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交换扫描方式对29种农药数据信息进行采集。29种农药在质量浓度0.001~0.2 mg/L内具有较好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在3个添加水平(0.01、0.1、0.5 mg/kg)下,29种农药的回收率均值为70.2%~102.4%,相对标准偏差为2.4%~6.2%。方法检出限为0.1~3μg/kg,定量限为0.3~10μg/kg。该方法具有操作便捷、回收率高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同时快速测定荔枝中29种农药的多残留。
关键词: 荔枝 29种农药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


茄子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191份茄子种质资源的18个表型性状,综合应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以期能筛选性状优异的茄子种质,确定综合评价指标,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91份茄子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0.506~2.045,均值为1.425,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较质量性状高;变异系数变幅为14.47%~55.94%,平均36.15%,性状变异均大于10.00%,说明供试茄子种质资源较丰富。相关分析表明,表观色泽性状间相关性极强,尤其是叶脉色和果萼色;产量性状单果重与叶纵横径、果纵横径等长度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5.10%。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表型综合值(F值),发现最高10%F值的材料在产量、果实外观品质相关性状上显著优于最低10%F值的材料,最终筛选出6份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材料(F>0.700),可作为优良种质材料在育种和生产中加以利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式距离为5处将191份茄子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划分为4个类群,综合各类群的F值均值和最值,表明第Ⅲ类材料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选育茄子产量和外观性状的优质亲本材料。供试茄子种质资源变异程度高且多样性丰富,通过综合评价筛选性状优异的茄子种质,为茄子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三种消毒剂对鹅星状病毒杀灭效果的评价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为了解不同成分的消毒剂对鹅星状病毒的杀灭效果,该试验选择复方戊二醛、二氯异氰脲酸钠粉、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杀灭效果评估,以指导临床实践中的消毒灭源工作.经对三种消毒剂在10℃、25℃、37℃下不同稀释比例、不同作用时间对鹅星状病毒的杀灭效果进行实验室评价,结果显示:在室温环境下(25℃),作用时间为1 min、5 min和10 min,复方戊二醛1∶80倍稀释可完全杀灭鹅星状病毒(104.0 EID50),而复方戊二醛1∶300倍稀释及其他两种消毒剂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均未能有效杀灭鹅星状病毒.对于尿囊液里高含量(104.0 EID50)的鹅星状病毒,1∶80倍稀释的复方戊二醛溶液在10℃时需要作用10 min才能有效杀灭星状病毒,但尿囊液里低含量(103.0 EID50)的鹅星状病毒在此浓度下作用1 min就能被完全杀灭.当温度达到25℃时,1∶80倍稀释的复方戊二醛溶液1 min即可杀灭鹅星状病毒;1:160倍稀释的复方戊二醛溶液则需要10 min才能完全杀灭鹅星状病毒.继续升高温度至37℃,1∶80和1∶160倍稀释的复方戊二醛溶液与鹅星状病毒作用1 min即可起到有效杀灭效果.综上所述,采用1∶80倍稀释的复方戊二醛杀灭鹅星状病毒(104.0 EID50),在10℃、25℃和37℃作用的最短时间分别是10 min、1 min和1 min.该研究明确了三种不同消毒剂首次用于消毒,在不同温度和作用时间下对鹅星状病毒的杀灭效果,为鹅星状病毒的生物安全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消毒 复方戊二醛 异氰脲酸钠 聚维酮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