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粪堆肥的腐熟度指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猪粪和米糠为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测定堆肥几项腐熟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堆肥后与堆肥前有机物料的碳氮比(T值)、NH4+-N/NO3--N均随堆肥化的进行而下降,种子发芽指数(GI)则上升,T值、NH4+-N/NO3--N与GI呈显著负相关.不同腐熟度堆肥的甜椒盆栽试验表明,施用堆制0、7和14 d堆肥的甜椒,其生物量较施用堆制30和55 d堆肥的处理极显著降低,而施用堆制30和55 d堆肥的甜椒生物量没有明显差异.以35 d堆肥的GI、T值、NH4+-N/NO3--N作为堆肥腐熟度的指标,腐熟指标是GI≥45%、T≤0.65、NH4+-N/NO3--N≤0.60.


施肥模式对蔬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模拟土柱氮磷淋失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模拟土柱试验方法,通过连续种植2茬蔬菜,研究7种不同施肥模式[即:不施肥,化肥(基施),化肥(基、追肥各半),化肥+双氰胺(基施),化肥+双氰胺(基、追肥各半),化肥+有机肥(N各半),有机肥(基施)]对蔬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模拟土柱氮、磷随渗漏水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双氰胺(基施)"和"有机肥(基施)"2种施肥模式,不仅能使蔬菜获得较高的产量、硝酸盐含量较低,还能明显减少蔬菜种植期间模拟土柱硝态氮、铵态氮和水溶性总磷随渗漏水淋溶的损失量,从而有效减少菜地土壤的氮、磷对地下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一个水稻开颖不育突变体ohs1(t)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09 CSCD
摘要:我们在明恢86的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水稻花器官发育突变体,暂命名为开颖不育(open hull sterile1,ohs1(t))突变体。ohs1(t)突变体表现颖花开裂,内外稃片变细,内稃微弯向外稃,有雌雄蕊分化,但雌雄蕊较野生型株的小,大多数花药没有花粉,少数花药中含有不育花粉,雌雄配子均不育。突变体ohs1(t)分别与明恢86、R527、93-11和中花16号杂交后代遗传分析表明,ohs1(t)是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突变体。以ohs1(t)和93-11杂交F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初步定位群体,采用已报道的SSR标记将OHS1(t)初步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长臂端RM493和RM5638两个标记间。随后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http://rgp.dna.affrc.go.jp/E/index.html)及93-11和日本晴间SSR标记数据库(http://www.gramene.org/),新开发和筛选了SSR和In-Del标记,并以ohs1(t)和中花16号杂交F2群体中突变个体作为新定位群体,将OHS1(t)基因进一步定位在NSSR0115和InDel010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3cM,物理距离约66kb。


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选择行为和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培养皿内自由扩散观察和生物学观察,对黄瓜、茄子、辣椒、棉花和甘薯上B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和生物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成虫向寄主植物叶片自由扩散的初始阶段(2h),各寄主植物叶片上虫量的差异不大,在随后的4~48h内黄瓜叶片上的虫量不断增加,茄子、棉花和甘薯叶片上的虫量相对稳定,而辣椒叶片上的虫量却不断下降,说明B型烟粉虱对黄瓜的选择性最强、对辣椒的选择性最弱,且饥饿和吡虫啉预处理均不影响B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烟粉虱成虫的蜜露分泌量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黄瓜、甘薯、棉花、茄子、辣椒;黄瓜、茄子、甘薯、棉花上烟粉虱成虫的寿命显著长于辣椒,其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24.33粒、182.33粒、191.73粒和172.60粒)也均显著高于辣椒(47.83粒);各寄主植物上烟粉虱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差异均不显著;烟粉虱若虫在黄瓜、茄子、甘薯和棉花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0.60d、11.96d、11.11d和13.20d,死亡率分别为5.21%、27.78%、17.24%和37.11%,在辣椒上不能完成正常发育.


新型专用肥对菜豆生理活性、生物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分别添加了木质素+风化煤+硼砂、木质素+硼砂、风化煤+硼砂、硼砂等不同添加剂的4种新型专用复混肥,在盆栽条件下研究这4种新型专用复混肥对菜豆生长、生理活性、养分积累量以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种或3种添加剂的专用肥能显著增加菜豆生物量,与没有添加添加剂的普通专用肥相比,菜豆总生物量干重分别增加13.02%,10.25%,13.26%;可明显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植株养分积累量;显著提高养分利用率,其中,氮利用率比普通肥提高5.5%~7.0%、磷提高0.6%~1.5%、钾提高4.8%~6.1%。可见,新型专用肥具有较好的效应,具有生产与推广应用前景。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杂交稻恢复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09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来自C750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感病杂交稻恢复系闽恢3139中。最后在回交后代中获得了4个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改良系ZR21-sk1、ZR21-sk2、ZR21-sk3和ZR21-sk4,且其遗传背景恢复率达96%以上。用来自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24个稻瘟病菌株和白叶枯病广致病型菌系P6对改良株系进行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了Xa23和pi9基因的改良系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抗性与抗谱与供体亲本C750相似。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改良株系所配组合基本保持闽恢3139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抗性育种亲本。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杂交稻恢复系 pi9/Xa23基因


中华鳖虹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纯化的中华鳖虹彩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经杂交融合获得了8个能稳定分泌抗中华鳖虹彩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亚级份分析结果表明,M ab2A4属IgA,M ab8E1是IgG2a,其他的6株单抗M ab1D3、M ab2H1、M ab3A1、M ab4B5、M ab5E1和M ab6F2均为IgG1。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分析表明,8株单抗均能特异性地识别中华鳖虹彩病毒,与EPC、CO、FHM等宿主细胞不产生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ELISA效价在105~106。IFA分析表明,8株单抗中仅M ab5E1没有免疫荧光反应特性,其余7株单抗均能对染毒病灶产生特异性的荧光染色。中和试验结果证实8株单抗均没有中和病毒的特性。应用W estern-blotting进行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抗原表位初步分析,结果显示:M ab1D3和M ab2A4分别识别分子量为84 ku和35 ku中华鳖虹彩病毒结构蛋白,M ab3A1能够同时识别分子量分别为14 ku和16 ku的两条多肽,说明这3株单抗结合位点是非构象依赖性抗原决定簇,其余单抗不具备W estern-blotting反应特性。这些结果提示上述单抗对中华鳖虹彩病毒抗原特异、灵敏,可用于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检测和结构蛋白分析。


5个热带豆科牧草洗涤纤维的生育期动态及其施肥响应
《草地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牧草品种在不同肥力条件下洗涤性纤维的生育期动态变化,采用多因素完全随机区组盆栽试验,测定了热研2号柱花草(S1)(Stylosanthes guianensis(Aubl.)Sw.cv.CIAT184)、圆叶决明CPI34721(S2)(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Pers.)Greene cv.CPI34721)、圆叶决明CPI86134(S3)(C.rotundifoliacv.CPI86134)、圆叶决明ATF3248(S5)(C.rotundifoliacv.ATF3248)、羽叶决明ATF2217(S5)(C.nictitans(L.)Moench cv.ATF2217)在不施肥(F0)、常量施肥(F1)、加倍施肥(F2)情况下,以及生长期内7月25日(C1)、8月29日(C2)、10月8日(C3)、11月14日(C4)分四次进行刈割的牧草洗涤性纤维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品种的洗涤性纤维含量具有较大差异,中性洗涤纤维(NDF)以S4、S1最高(53.4%、52.7%),S5、S3最低(47.9%、46.9%);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均为S5(23.0%、9.1%)极显著地低于其他4个品种(28.0%~29.0%、11.1%~12.3%)(P<0.01)。施肥试验表明,F2极显著地降低了牧草的ADF含量(P<0.01),对NDF、ADL影响不显著。施肥极显著地降低了牧草在C3刈割期的洗涤纤维含量(P<0.01),F1和F2的NDF、ADF、ADL分别比F0下降6.6、5.4,9.7、6.9,2.6、1.6个百分点,且F2的ADF、ADL含量显著低于F1(P<0.05)。刈割试验表明,5个品种的洗涤纤维均随生长时间持续上升,尤其是ADF平均值从C3期的7.9%急剧上升到C4期的24.6%。采用粗饲料相对值(RFV)评价方法表明,S5的平均RFV值最高(143.7),S4、S1最低(118.2、120.9);S5在C3期的RFV值为116,比S4、S1提高16个分值;施肥可以提高RFV值,且与施肥量成正比。该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地区牧草品种选择、最适刈割期和适宜施肥量的确定提供技术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