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中亚热带区紫花苜蓿的引种筛选研究
《草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引进2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福建中亚热带区进行适应性试验,对生态适应性、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可正常生长,越夏率57.9%~74.4%,活体越冬率95%以上;年干草总产量8.73~12.37 t/hm2,花期粗蛋白含量26.1%~33.4%,中性洗涤溶解物61.9%~73.4%,年粗蛋白产量1.958~3.256 t/hm2。参试品种可适应当地夏季高温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筛选结果表明,“苜蓿王”、“猎人河”、“得龙”、“CW787”、“丰叶721”、“阿瑞博”为高产、优质潜力品种,其中“苜蓿王”粗蛋白产量最高,达3.256 t/hm2。


原汁青梅果醋酿造技术研究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分析了不同成熟度青梅的品质,研究了果胶酶处理对出汁率的影响,进行了耐高酸醋酸菌的驯化和原果醋的澄清处理实验,结果认为原汁青梅果醋的适宜加工原料成熟度为8成熟;采用200mg/kg果胶酶处理可使其出汁率提高12.0%,且大大降低取汁难度;利用CaCO3对青梅原酒进行降酸处理,采取低酸醋酸发酵逐步接种到高酸的方法可驯化醋酸菌,使其最终可直接发酵高酸的青梅原酒;青梅原醋经过100mg/L的果胶酶处理3h后,再用1.4g/L的皂土下胶,可使其透光率达到92%以上。


太空搭载决明属牧草种子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激光生物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太空搭载决明属牧草6个品种种子,通过盆栽试验观测其SP1和SP2代搭载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航天搭载能提高部分决明品种种子出苗率、能改良部分决明品种的农艺性状,对决明品种的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大。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林产化学与工业 》 2007 CSCD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2,4-D丁酯水剂防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在水中的残留动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枯叶指数、枯柄指数、新根抑制、鲜重防效等指标,评价2,4-D丁酯对水葫芦的防除作用,并测定其在水中的残留动态。盆栽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4-D丁酯对水葫芦根、叶柄、叶片毒力较强,LC50分别为20.45、573.8、781.82mg·L-1;而对鲜重的毒力较弱,LC50为2880.29mg·L-1。水域测定结果表明,1.80g·L-1剂量药后40d,对叶片的防除效果及新根抑制率均达100%,2.40g·L-12,4-D丁酯对各防治指标的防除效果均达100%。2,4-D丁酯控制叶片及新根的速效性较好,2.40g·L-1处理10d后对叶片、新根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83.76%、82.61%。采用气谱法测定水中水葫芦不同覆盖度和不同施用量条件下2,4-D丁酯的残留量,0h残留量为0.1193~0.4320mg·L-1,均超过0.07mg·L-1残留标准;24h残留量为0.0017~0.1766mg·L-1,除无水葫芦覆盖的水体施用量为3.60和2.40g·L-1的72%2,4-D丁酯残留量超过或略超标准外,其他处理均未超标准。48h残留量为0.0014~0.052153mg·L-1,均未超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