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林省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吉林省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村户用沼气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IGF-Ⅱ基因SNPs及其与部分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46头健康松辽黑猪为实验材料,对猪IGF-Ⅱ基因进行PCR扩增,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测序分析了猪IGF-Ⅱ基因在松辽黑猪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松辽黑猪第9外显子存在第29507位C→A、第29729位A→T、第29731位T→C突变。χ2检验表明,本实验中发现的多态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exon9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平均背膘厚、日增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测,IGF-Ⅱ基因可能对于猪生产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或与控制生产性能的主基因连锁,可以尝试将其作为重要的一个分子标记用于猪的育种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黑猪IGF-Ⅰ基因5′调控区序列特征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松辽黑猪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5′调控区进行了T-A克隆和序列测定,在分析序列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与GenBank中野猪、大白猪、牛、山羊、绵羊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松辽黑猪IGF-Ⅰ基因5′调控区存在C/EBPb、MATal、Oct-1、CF-1等多个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可能与IGF-Ⅰ的转录调控和起始以及特异表达有关。在该非编码序列中,重复序列所占比率为2.22%,不存在SINEs、LINEs、LTR类反转录元件和DNA转座子元件,而发现存在1个(CA)18微卫星位点。在松辽黑猪IGF-Ⅰ基因5′调控区,松辽黑猪与野猪、大白猪、牛、山羊、绵羊各物种间同源性大小分别为99.0%、98.8%、90.7%、91.6%、90.6%。MUPD法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野猪与大白猪先聚为一类,再与松辽黑猪聚类形成一个大分支,而山羊和绵羊先聚成一类,再与牛聚类形成一个大分支,然后再与猪的一支汇合在一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氧化应激对离体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的损伤及抗氧化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氧化应激对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细胞通透性和细胞增值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GSH对离体小肠上皮细胞诱导型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建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X/XO体外氧化损伤模型,培养细胞随机分为7组,18个重复:对照组A加入蒸馏水,氧化损伤B、C、D各组加入黄嘌呤X(10μmol/L),并分别加入黄嘌呤氧化酶XO,(10,40,70 U/L),抗氧化E、F、G各组加入X(10μmol/L)和谷胱甘肽GSH(1.5μmol/ml),并分别加入XO(10,40,70U/L),应激培养24 h。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X/XO均可导致离体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了IEC增殖和CAT的活性,明显提高细胞内Ca2+浓度(P<0.05)。低活性XO(10U/L)提高了SOD活性(P>0.05),然而高活性XO(40,70 U/L)显著降低了细胞内SOD的活性(P<0.05),添加谷胱甘肽提高了抗氧化酶的活性和细胞增殖,显著降低了细胞内的Ca2+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苜蓿悬浮胚性愈伤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植物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苜蓿基因型是限制遗传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实验通过对7种苜蓿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筛选出一份具有高频再生潜力的基因型公农-1号,并以该基因型为转化平台探索和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苜蓿遗传转化系统。分析了影响农杆菌共培养转化苜蓿悬浮胚性愈伤的因素,优化了悬浮培养条件,建立的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苜蓿胚性愈伤的遗传转化系统为:以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经悬浮培养得到的胚性愈伤为转化材料,乙酰丁香酮为100μmol·L-1、超声波处理时间8s、卡那霉素筛选浓度30mg·L-1、共培养4d,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和再生。最终,获得了大量的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证实目的基因-角碱蓬液泡膜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已经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f基因玉米的抗螟性及产量分析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成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苄嘧磺隆雨久花ALS基因突变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近年来,中国东北水稻田抗药性雨久花发生严重,部分地区用苄嘧磺隆已无法有效控制该杂草的危害。为明确该杂草抗药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稻田杂草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对苄嘧磺隆的抗药性机理,以确定导致抗药性产生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氨基酸突变位点。【方法】利用PCR技术,通过对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和敏感性雨久花生物型ALS片段进行扩增和基因克隆,最后对DNA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果】与敏感性的雨久花ALS相比,抗药性雨久花生物型的ALS共有3处发生突变,即第197位脯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200位蛋氨酸突变为缬氨酸,第388位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其中第197位突变与诸多文献报道相符。【结论】抗药性雨久花ALS第197位的突变可能是雨久花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其它2个氨基酸突变是否也导致杂草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未见相关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