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杂交节水抗旱稻新组合沪优2号的选育

分子植物育种 2010 CSCD

摘要:沪优2号是旱稻不育系沪旱1A与恢复系旱恢2号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节水抗旱稻新组合,具有株叶型好、抗倒性强、米质优、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06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新品种审定,2008-2009年参加国家华南水稻晚籼中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61×103/hm2,比对照汕优46平均增产5.08%,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稻 节水抗旱稻 沪优2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头鬼伞子实体中甾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菌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毛头鬼伞子实体中分离得到4个甾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啤酒甾醇(2)、麦角甾醇葡萄糖甙(3)和tuberoside(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头鬼伞中得到。通过体外细胞毒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4有较强的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狗肾细胞MDCK增殖的活性,其抑制增殖的IC50值分别为10.9μg/mL(18.4μmol/L)和5.8μg/mL(9.8μmol/L)。化合物3对MCF-7和MDCK的抑制作用则较弱,当其浓度为10.0μg/mL(17.9μmol/L)时,对MCF-7和MDCK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5%和7.5%。

关键词: 食药用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核磁共振 细胞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稻品种IRAT109辐照诱变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γ射线辐照处理旱稻品种IRAT109的干种子样品,加代至M2后混收种子,分批在水田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种植M3群体,通过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观察获得突变单株,加代繁育至M5后考查可稳定遗传的突变性状,共获得260份不同性状的突变体。介绍了其中部分突变体在叶片、茎秆、穗部、籽粒形态和抗旱性等方面表现,配制个别突变体与野生型的F2群体并初步观察分离比例。讨论了筛选抗旱性相关突变体的技术困难和该套突变体群体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旱稻 辐照诱变 突变体 形态性状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地区部分优质粳稻品种与越光稻米支链淀粉结构特征及品质性状比较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具有优异食味品质的日本粳稻品种越光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水稻品种稻米的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主要品质特征差异,以期为中国优质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下游地区公认的食味品质好的5个粳型水稻品种稻米和日本新泻地区生产的越光稻米为材料,分析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稻米RVA谱、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TOYO味度值等主要品质特性的差异及其相关性。越光的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和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没有明显差异,支链淀粉长链部分(Fb3)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支链淀粉短/长链比(Fa/Fb3)显著高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越光稻米中Mg、K含量以及淀粉谱特性中最高黏度、崩解值均显著高于长江下游地区食味品质好的品种。支链淀粉的短链部分(5≤DP≤12)所占比率与最高黏度值和崩解值呈显著正相关,Fa/Fb3与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由此认为,通过育种手段改善稻米的支链淀粉理化特性,并在栽培措施上通过降低氮肥施用量来降低稻米中蛋白质含量,是提高长江下游地区水稻品种食味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稻米品质 食味 支链淀粉 链长分布 淀粉黏滞性 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鳞香菇信息素受体编码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

工业微生物 2010 CSCD

摘要:翘鳞香菇是一种新近开发的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食用茵新品种,但是对翘鳞香菇的分类地位还存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结合简并PCR和染色体步行技术克隆获得了翘鳞香菇B交配型位点中的信息素受体编码基因,然后对翘鳞香菇以及其它15种担子菌的信息素受体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显示,翘鳞香菇与香菇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这个结果与运用ITS序列对包括翘鳞香菇在内的16种担子菌进行的系统分类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从系统分类学角度为判断翘鳞香菇的分类地位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 翘鳞香菇 内转录间隔区(ITS) 基因组步行 信息素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资料的分析,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式主要有: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秸秆燃烧污染、养殖业污染及水土流失等。农业面源污染导致了土地退化,在全世界不同程度退化的12亿hm2耕地中,约12%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是河流和湖泊的重要污染源,导致美国40%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不合格;是引起地表水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欧洲国家由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磷为地表水污染总负荷的24%-71%;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氮、磷富营养化也显著超过来自城市的生活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提出目前比较好的防治措施有:最佳农田管理措施、植被过滤带和人工湿地。建议我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从政策和法律上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规范,采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实行源头控制,并辅助以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现状 最佳管理措施 污染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液浓度对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瓜品种"春秋王"为材料,研究了在高垄覆膜滴灌条件下3个浓度水平的营养液对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A的黄瓜在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及产量上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除了滴头间0~10 cm土壤深度的土壤EC值和滴头处0~10 cm土壤深度的土壤pH显著高于滴灌前外,其他区域的土壤EC值和pH与处理前相比均无显著增加。综合以上因素,处理A为黄瓜栽培的最适浓度。

关键词: 黄瓜 营养液 浓度 产量 品质 土壤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处理对鲜切生菜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5,45,55℃的热水分别处理鲜切生菜1,2,3 min,研究4℃、湿度85%~95%贮藏条件下11 d内,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处理对鲜切生菜呼吸速率、含水量、VC、叶绿素含量、褐变潜力、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热处理(除55℃2 min、3 min外)均能不同程度地延缓水分、VC、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抑制呼吸速率及PPO活性,维持较低的褐变潜力,保持较好的感官品质。至贮藏期第11 d,55℃1 min热处理的鲜切生菜的呼吸速率仅为(CO2)270.43 mg/(kg.h),含水量仍高达96.77%;以鲜重计VC含量为5.81 mg/g,叶绿素含量为1.34 mg/g,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褐变潜力和PPO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分别为0.098 UA/g和16.19 U/kg;感官品质仍有7.67分,具有良好的商品价值。45℃3 min和35℃3 min热处理对保持鲜切生菜的品质也具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效果次于55℃1 min;而55℃2 min、3 min热处理会对鲜切生菜造成伤害,加速腐败进程,不适于鲜切生菜保鲜,即以55℃1 min热处理鲜切生菜的生理品质及保鲜效果较好。

关键词: 鲜切生菜 热处理 生理生化 褐变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花菜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花球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青花菜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花球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的影响,分析了生长在2006—2008年3个不同栽培年度和2008年内3个不同栽培地点共5种不同栽培环境条件下,11个基因型青花菜花球的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基因型、栽培年份、栽培地点等环境因素对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的影响及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中,各参试材料间的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均存在差异。同年份不同地点硫苷含量的稳定性普遍较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稳定性高。在3年内5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地点、年份、基因型与地点互作、基因型与年份互作效应的变异来源分别占总变异的67.3%、0.8%、0.2%、3.8%和1.4%。基因型对青花菜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栽培地点的影响及与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均显著(P<0.05),而栽培年份的影响及其相关互作效应均不显著。研究结果为筛选稳定性好的高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含量材料来培育具保健功能的优质青花菜新品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青花菜 4–甲基亚磺酰丁基硫苷 基因型 环境 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农作物品种资源综述

种子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对上海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第四次普查,发现并收集了上海市目前保存的大量优异地方农作物品种,概述了上海市大田作物类和蔬菜类的品种资源。

关键词: 上海 农作物 品种资源 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