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性能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大田条件分别于7叶全展期(T1)、13叶全展期(T2)、吐丝期(T3)、吐丝后15 d(T4)进行50%遮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光均导致玉米终极生长量(a)、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Gmax)、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和收获指数(HI)降低,致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不同程度降低,吐丝后15 d遮光对干物质与产量影响最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遮光处理对穗粒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穗粒数减少占主导,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水分和氮添加对华北平原高产农田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105 d的恒温(25℃)控湿室内培养方法,探讨了华北平原高产粮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水分和有机、无机氮输入对其影响。试验设4个肥料添加水平和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对照(S0)、仅添加无机氮(尿素)(S1)、无机氮和有机氮(鸡粪)配施(S2)以及仅添加有机氮(S3)和25%(田间持水量;M0)、50%(M1)、75%(M2)和100%(M3)共16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1 d达第1高峰,之后直线下降,培养7 d时下降幅度达57.2%—75.0%,培养20—30 d时出现第2高峰。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有208.8—1161 mg/kg,主要集中在前30 d,可占整个培养期的59.1%—69.9%,105 d的净矿化率为0.07%—2.01%。根据双指数方程模拟结果,研究了土壤潜在矿化碳库(C1+C2),其中活性碳库(C1)和惰性碳库(C2)分别为53.0—135.1 mg/kg和156.9—1069 mg/kg,潜在矿化率为1.75%—9.66%。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有机碳矿化,且与潜在矿化碳库呈二次函数关系(P<0.05)。田间持水量25%—100%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有机碳矿化速率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降低,其中M2(田间持水量75%)的有机碳净矿化率最高。有机碳矿化量与土壤微生物碳和矿质氮含量呈线性正相关(P<0.05),保持氮水平(200 kg N/hm2)相同,有机氮(鸡粪)和无机氮(尿素)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有机氮和无机氮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均与土壤含水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
代森联和乙撑硫脲在西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及安全性评价
《农药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代森联和乙撑硫脲在西瓜和土壤中的消解与残留变化趋势,评价代森联和乙撑硫脲在西瓜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样品经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西瓜中代森联的原始沉积量为1.19~2.01 mg/kg,半衰期(t1/2)为4.2~9.0 d;土壤中代森联的原始沉积量为1.02~2.83 mg/kg,t1/2为4.6~5.4 d。用药0.042 d后,乙撑硫脲在西瓜中的残留量为0.07~0.13 mg/kg,t1/2为2.2~2.9 d;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7~0.19 mg/kg,t1/2为2.6~2.8 d。施药间隔7、14、21 d,代森联在西瓜、瓜瓤和土壤中的残留量<1.0 mg/kg,乙撑硫脲在西瓜、瓜瓤和土壤中的残留量<0.02 mg/kg。[结论]参照我国规定代森联在西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1 mg/kg,以及欧盟规定乙撑硫脲在植物性食品上的MRL为0.05 mg/kg的标准,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可分散粒剂按推荐剂量和方法使用,间隔7 d后的西瓜是安全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玉米自交系京24两种抗病主效基因的聚合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手段和回交转育方法相结合培育出的单抗丝黑穗病和单抗茎腐病京24抗病改良系为基础材料,经杂交、自交一代,结合MAS和抗性接种鉴定方法,以实现抗丝黑穗病和抗茎腐病主效QTL在京24基因组上的聚合。利用毛细管荧光电泳检测手段,在供受体间筛选到2对丝黑穗病前景选择引物(STS148,MZAI)和2对茎腐病前景选择引物(449B,483),可用于抗病基因聚合中主效抗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单抗丝黑穗病改良材料和单抗茎腐病改良材料杂交得到的F1代群体各单株进行田间抗性接种鉴定,F1代群体丝黑穗病和茎腐病发病株率分别比受体京24降低44.8%和37.2%。利用MAS,从205个F2代分离植株中检测到9个纯合双抗株。结果验证了利用MAS辅助选择抗病主效基因聚合的可行性,获得的双抗改良系作为抗病育种的新材料为抗病品种选育和抗病基因进一步聚合提供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玉米 抗病主效基因 丝黑穗病 茎腐病 聚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树RAPD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主要对杨树RAPD体系进行优化,以银白杨为试材,利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和2个单因素试验,研究各主要参数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杨树RAPD优化后的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含Mg2+1.5 mmol/L、Taq酶2.0 U、引物0.2μmol/L、dNTPs 0.2 mmol/L、模板DNA 50 ng。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40 s、38℃退火60 s、72℃延伸90 s,共38个循环;最后在72℃延伸7 min后4℃保温。通过1.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扩增产物,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以用于杨树的遗传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地区柳枝稷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不同生长期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产量和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柳枝稷品种Alamo地上部生物量在8月末达到最高值,此后开始下降,到10月末约降低23%,到11月末约降低30%。不同生长时期,柳枝稷品质变化明显,其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逐渐升高,半纤维素含量逐渐降低;热值、挥发分逐渐升高;水分、灰分和固定碳含量逐渐降低;氮、氯元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值,磷、钾、硫元素含量均逐步降低。北京地区,一般10月底,霜期到来,柳枝稷地上部已衰老枯萎,养分回流过程完成,生物质品质达较高水平,此时开始收获,比较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黄恩蚜小蜂生殖方式和行为学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浅黄恩蚜小蜂的生殖方式,观察了该寄生蜂的羽化节律、羽化行为、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等。结果表明,雌雄蜂正常交配后在烟粉虱若虫体内产下受精卵,初寄生卵发育为雌蜂;而未经交配的雌蜂将未受精卵产于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体内,重寄生卵发育为雄蜂。浅黄恩蚜小蜂在08:00—12:00时间段羽化数最多,占全天羽化数的58.1%;其次是12:00—16:00时间段,占全天羽化数的21.5%。黑蛹羽化前有一个明显的"蛹动"过程,羽化后的雌蜂均可立即进行交配。在试验期内,1头雄蜂可以与3头以上雌蜂交配,而雌蜂只交配1次。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浅黄恩蚜小蜂产卵前后寄主定位、寄主检查和清扫梳理等行为。本试验结果将为浅黄恩蚜小蜂的大量繁殖和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MDI的粮食生产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河南省省级、地级市和县域尺度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贡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开展1980—2010年间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在省域尺度上,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5437.1万t,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分别为?175.4万、1165.7万、?573.4万和2871.6万t;2)从地级市看,粮食单产效应和复种指数效应全部为正值,耕地面积效应和粮作比例效应基本为负值,地级市间各分解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3)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4个因素贡献的县域差异显著,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促使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防止耕地快速"非农化"与非粮化以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同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策略,是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粮食产量 耕地面积 粮食单产 LMDI模型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TGEV-S基因玉米中目的基因的PCR检测及条件优化PCRdetectionofthetargetgeneintransgenicmaizederivedspikeglycoproteingeneofporcine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virus
《北京农学院学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提高转基因玉米中目的基因的检出效率,本试验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糖蛋白(TGEV-S)转基因玉米为材料,利用PCR方法检测样品中的目的基因。通过对PCR反应体系中4种不同DNA聚合酶和8种退火温度进行比较,建立和优化转基因玉米中TGEV-S基因的PCR检测方法。进而对450株转基因玉米叶片DNA和种子DNA中的TGEV-S基因片段进行检测,并设计33对引物检测插入转基因玉米基因组DNA中的质粒pBAC9020的DNA片段。结果显示,LATaq?酶对叶片DNA和种子DNA中TGEV-S的PCR扩增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其他Taq聚合酶,且退火温度为53~55℃时扩增效果较好。分别对450份...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转基因玉米 目的基因 DNA聚合酶 优化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virus transgenicmaize targetgene DNApolymerase optimizatio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历山大'葡萄果实单萜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转录及萜类物质积累规律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亚历山大'葡萄果实中萜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单萜类物质的积累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为揭示玫瑰香型葡萄香气物质的积累规律和香味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从果实转色后至成熟期,每周取样一次,每次随机取样80—100粒,去籽去梗后榨汁,离心取上清液用于香气物质测定,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对采集到的质谱图用NIST 05谱库检索,并根据已有标样的色谱保留时间和保留指数,确定香气成分的化学组成,利用已有的化合物制备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根据DXS的ORF序列设计引物,以充分成熟的样品RNA反转录获得的cDNA为模板,通过多次独立PCR扩增获得‘亚历山大'DXS的ORF片段,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根据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8个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使用Ubiquitin,EF1-α和GAPDH3个看家基因做为内参,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这些基因的转录丰度。【结果】从转色后至成熟期,在检测到的所有单萜中里那醇和香叶醇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单萜,多种萜类浓度逐渐上升,其中里那醇、月桂烯、柠檬烯上升6—8倍,香叶醇、萜品醇、香叶醛和萜品油烯上升2—3倍,玫瑰醚和橙花醛含量变化较小,果实中里那醇、香叶醇、氧化玫瑰和月桂烯的含量高于嗅闻阈值。在单萜生物合成早期途径中,DXS1的表达从转色开始缓慢上升,在花后15周迅速上调,上升约5倍。DXS3则从12周开始迅速上升。DXR表现出波动变化规律。HDR的表达量在前期合成酶基因中是最高的,能达到DXS1、DXS3、DXR的1 0—20倍;在合成途径中期的2个基因FPPS和GPPS,从转色后至成熟期表达量持续上调,FPPS的表达量上升了4倍,GPPS的表达量上升了2倍;在合成途径的后期,Liner-syn和Terp—syn在花后的11—1 5周都出现表达量升高,所有基因在花后17周出现明显的表达下降。单萜总量从花后12-16周迅速积累,这与同期DXS3、DXR,HDR,GPPS、FPPS的表达上调的趋势相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萜类总量与DXS3的相关系数为0.831。‘亚历山大'DXS1的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2 151 bp,编码716个氨基酸,通过多次独立克隆后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在该序列中发现了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导致4个位置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结论】单萜合成途径中多个关键酶基因后期表达上调,导致成熟过程中单萜化合物含量上升2—8倍,DXS3与单萜总量的积累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亚历山大葡萄 萜类 生物合成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