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电动机驱动玉米气吸排种器总线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车速对电动机驱动玉米气吸式排种器排种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此设计了一种电动机驱动排种器CAN总线控制系统,采用CAN总线通讯的方法探究系统驱动排种器随车速的变化特性。该系统主要由人机交互设备、排种监测ECU、排种驱动ECU组成,参照ISO 11783协议,对播种机具总线系统进行了设计。以4行气吸式玉米排种器为对象,搭建试验台,对总线控制排种盘转速精度进行了试验。通过总线提取的排种盘转速闭环调控结果得出,排种盘转速位置PID控制调整过程中存在低速调节时间长、超调量大的问题。采用分段PID参数控制的方法,由试验结果将排种盘转速设定值分为低速(15~20 r/min)、中速(20~40 r/min)、高速(40~55 r/min) 3个阶段,分阶段赋予对应闭环调节参数,得出排种盘目标转速在低速阶段时平均响应时间、平均超调量分别为1. 84 s、38. 51%,与位置PID控制相比较,分别降低1. 63 s、34. 41%; 15~55 r/min时平均稳态误差绝对值为0. 97 r/min,标准差为0. 76 r/min,平均稳态误差绝对值减小0. 13 r/min。进行了总线系统落种监测精度试验,设定粒距20 cm,排种盘孔数为26个,车速4~12 km/h时,系统排种监测平均准确率为97. 53%,标准差为0. 48%。采用排种总线系统对车速影响排种器性能进行了试验,风机驱动轴转速为540 r/min,车速范围为4~8 km/h,测得风压范围为-6. 0~-5. 9 k Pa,播种合格指数平均为95. 68%,标准差为2. 29%;车速达到9 km/h时,合格指数降到90%以下,排种器漏播较严重。通过对播种总线系统车速和4行排种驱动电动机实时转速的监测,进行了车速阶跃变化播种系统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车速4~12 km/h、2 km/h间隔递增过程中,系统对排种盘目标转速平均响应时间为2. 00 s,标准差为0. 34 s; 2 km/h间隔递减过程中,系统对排种盘目标转速平均响应时间为1. 83 s,标准差为1. 07 s,表明按照车速阶跃变化,该总线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响应性能。

关键词: 玉米气吸排种器 电动机驱动 总线控制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油松毛虫灾害发生危险性评价

林业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充分考虑影响灾害发生及灾害等级的气象、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实现多因子灾害发生危险性评价和制图,以期为灾前的防控和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以辽宁省西部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油松分布范围,以高程、坡向、坡度、降雨量、活动积温、日照时数、上一年灾害程度和距离上一年重灾区远近8个危险性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建立加权信息量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将油松的受灾危险性划分为5个等级:极低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实现危险区划制图,并与实际灾害程度监测结果对比进行精度验证。【结果】1)根据信息量法原理,信息量值越大代表发生灾害的危险性越大。本文计算得到的各因子类别信息量值均与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2)研究区2017年虫灾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建平县北部,中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部部分地区和建平县与凌源市交汇处,其他地区发生虫灾危险性较低,与实际调查结果相吻合。3)最终划分等级中的中低危险区和实际受灾油松失叶率大小对应关系明显,实际成灾油松林地中有90.32%被划分至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结论】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油松毛虫灾害发生危险性评价充分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对灾害发生影响程度的差异,得到的风险区划结果较为准确,具有应用价值,可为大区域的森林病虫害危险性评价及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 信息量法 层次分析法 油松毛虫 风险评估 遥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铝酸钴/蜂窝陶瓷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纺织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污水深度处理的臭氧催化氧化效率,采用涂覆法制备铝酸钴(CoAl_2O_4)/蜂窝陶瓷(CH)催化剂,考察涂覆次数、催化剂投加量、焙烧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催化效率的影响,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借助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分析催化剂的结构,通过对苯二酚的降解效果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催化机制。结果表明:在涂覆6次、700℃焙烧6 h、Co与Al的量比为0.4∶5的条件下,铝酸钴/蜂窝陶瓷(CoAl_2O_4/CH)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分别达到45.47 m~2/g、0.05 cm~2/g),对苯二酚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4.51%和50.60%;制备的CoAl_2O_4/CH催化剂晶相属于尖晶石结构,蜂窝陶瓷涂层为海绵状结构;CoAl_2O_4/CH催化剂使用5次以上,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应用前景好。

关键词: 铝酸钴/蜂窝陶瓷 催化剂 印染废水 催化氧化 污水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

摘要: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quadruple/linear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 Q-Trap MS)不仅具有一般三重四极杆质谱的特征离子提取功能,而且具有线性离子阱的离子捕获、富集等功能,可以大大提高复杂基质中的检测选择性和灵敏度; Q-Trap MS技术独特的多反应监测-信息依赖性采集-增强子离子扫描模式可以同时获得多反应监测数据以及感兴趣的二级全扫描质谱图,通过自建谱库比对可进行未知物的筛查确证及化合物结构分析。因此Q-Trap MS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法在食品痕量分析、高通量快速筛查、化合物确证、降低基质效应及化合物结构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Q-Trap MS技术在食品中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法 食品 痕量分析 筛查 确证 基质效应 结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诊断急性期布鲁菌病的灵敏度比较初步研究

传染病信息 2019

摘要:目的建立用于布鲁菌检测的数字PCR技术,初步用小样本开展研究,比较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差异,验证数字PCR作为急性期布鲁菌病诊断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我国急性期布鲁菌病诊断标准的20例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数字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初步比较2者在急性期布鲁菌病诊断中的灵敏度差异,并分析差异原因。结果 20例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清样本中,数字PCR检测阳性20例,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0例。结论初步证实在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中,数字PCR检测灵敏度高于荧光定量PCR,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尚须进一步扩大样本完成实验诊断技术临床研究,并进行多实验室验证。

关键词: 布鲁菌 数字PCR 荧光定量PCR 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肺炎链球菌荚膜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摘要:目的探索并优化肺炎链球菌荚膜教学标本片的制作条件和染色过程,以期找到适合我校荚膜教学标本片需求的制作和保存方法,提升微生物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方法将肺炎链球菌传代活化后制成悬液,以腹腔注射法(0.2 ml悬液)感染10只昆明小鼠并传代培养,提取发病待濒死小鼠的腹腔液涂片,分别使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法和改良Hiss荚膜染色法对其进行染色,从菌体形态、数量、荚膜大小、染色效果等方面综合比较两种染色方法的差异。最后将镜检合格的标本用中性树胶封固,贴上标签后保存备用。于2018年12月,抽查我校2017年12月使用改良Hiss荚膜染色法所染制的35片标本片,评估标本片的质量。结果随着传代的进行,受染小鼠体内的肺炎链球菌增多,荚膜增大。传代两次即可见宽大的荚膜,且第二次传代感染实验小鼠的发病时间明显缩短,两次感染发病时间分别为10~12 h和8~10 h。同传统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法比较,改良Hiss荚膜染色法所染制的标本,背景均匀,染料颗粒少,菌体呈现深紫色,同淡紫色背景对比明显。同时,抽查已保存1年的改良Hiss荚膜染色法所染制的标本共35片,抽查结果表明,改良Hiss荚膜染色法制作、保存的标本荚膜仍清晰可见,无褪色和霉变现象,标本片完好率达到100%。结论在实际教学中,小鼠体内传代两次即可观察到明显的荚膜,改良Hiss荚膜染色法的染色效果优于传统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法,且封片保存的标本可反复多次使用,能满足我校教学需要。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荚膜 石炭酸复红染色 改良Hiss荚膜染色法 实验教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长势监测仪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设计及应用

智慧农业 2019

摘要:针对中小农场对作物长势快速监测与精确诊断的需求,本研究设计了作物长势监测仪(CropSense)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系统通过蓝牙技术连接智能手机和作物长势监测仪获取作物采样数据,经服务器中内置光谱模型计算得到地块的作物生长参数分布专题图。依据地块预期产量指标,可提供可视化的专家决策处方。用户只需点击一次按钮,即可实时获取田间作物的监测诊断信息和专业的田间管理指导方案。目前系统已在多个研究机构实验农场试用,其中在小汤山基地的应用示例结果显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使用该系统进行作物诊断和指导施肥,比传统的施肥方案减少约16.67%施肥量。该系统具有采集分析数据高效便利、推荐施肥方案优化合理等特点,在中国家庭农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数据采集 长势分析 实时诊断 专家决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分析——以景兴纸业为例

中国农业会计 2019

摘要:科技促进发展,上市公司正在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以生产,教育,科研相结合的市场化,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浙江景兴纸业有限公司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中心,靠近上海,靠近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公司成立于1984年,经过不断的创新,努力,它已经从一家小型造纸厂发展成为一些子公司,是一家在纸张和包装行业享有一定声誉的大型企业。2006年9月15日,景兴纸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人机数码影像的冬小麦株高和生物量估算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效、快速地获取作物的株高和生物量信息,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2015年4月-6月获得了冬小麦拔节期、挑旗期和开花期的高清数码影像。首先基于无人机高清数码影像生成冬小麦的作物表面模型(crop surface model,CSM),利用CSM提取出冬小麦的株高(Hcsm),然后利用提取的21种数码影像图像指数,构建了拔节期、挑旗期和开花期混合的多生育期生物量估算模型,并进行单生育期和多生育期模型对比分析;最后选择逐步回归(stepwise regression,SWR)、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种建模方法对多生育期估算模型进行对比,挑选出冬小麦生物量估算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提取的Hcsm和实测株高(H)具有高度拟合性(R2=0.87,RMSE=6.45 cm,NRMSE=11.48%);与仅用数码影像图像指数构建的生物量估算模型相比(R2=0.721 2,RMSE=0.137 2 kg/m2,NRMSE=26.25%),数码影像图像指数融入H和Hcsm所得模型效果更佳,其中融入Hcsm的模型精度和稳定性(R2=0.819 1,RMSE=0.110 6 kg/m2,NRMSE=21.15%)要优于加入株高H所构建的估算模型(R2=0.794 1,RMSE=0.117 9 kg/m2,NRMSE=22.56%);SWR生物量估算模型(R2=0.7212)效果优于PLSR(R2=0.677 4)和RF(R2=0.657 1)生物量估算模型。该研究为冬小麦生长状况高效、快速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无人机 数码影像 作物表面模型 冬小麦 株高 生物量 逐步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背包LiDAR的苹果树叶面积密度反演研究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9

摘要:分析苹果树冠层叶面积密度(Leaf Area Density, LAD)垂直分布对果树生长状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背包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数据分别获取现代矮化和乔化、传统矮化和乔化共四棵不同类型苹果树的高精度点云数据,采用体素法反演LAD,基于分层实测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分别验证四棵苹果树LAD反演精度,得出各层反演LAI与实测LAI分布整体一致。其中,第一、二、三层由于枝条和果实的影响存在LAI高估现象,第四、五层由于遮挡效应存在LAI低估现象。通过分析四棵苹果树LAD垂直分布,对比传统矮化和乔化,现代矮化和乔化苹果树垂直分布LAD值较高,且矮化与乔化苹果树相比,LAD分布相似,但矮化苹果树更易于管理。LAD垂直分布分析可为苹果树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苹果树 LAD 背包LiDAR 体素法 分层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