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鉴定及伪狂犬病的防控
《中国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2011年以来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在中国大范围流行致伪狂犬病(PR)再次暴发。广东某猪场发生疑似PR引起母猪较大范围的流产,为此本试验展开对该病诊断和防控方法的研究。随机抽取流产和未流产母猪血清,应用ELISA检测PRV gE和gB抗体;同时采集发病仔猪脑组织PCR检测PRV gH片段。对全场母猪紧急接种PRV变异株灭活苗,分别应用ELISA和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前后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已发生流产母猪血清PR gE抗体均为阳性,而未流产母猪血清抗体见弱阳性;流产母猪PRV gB抗体的S/P值高达4.0,未流产母猪也达3.3。PCR检测3头病仔的脑组织均为阳性,测序表明其gB基因与2012年流行毒株BJ-YT-2012序列相似性为100%。ELISA检测免疫灭活疫苗前母猪血清PRV gB抗体S/P值为1.603,免疫4周后升高到2.88;特别是中和抗体从1∶24升高到1∶213。这与免疫疫苗1周后母猪流产开始减少,2周后母猪少见流产的结果吻合。研究结果提示,PRV经典株疫苗产生的PRV gB抗体对变异株的保护作用不佳,而变异株疫苗的保护效果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份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表现及聚类分析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8份外引及自育单倍体诱导系为父本、粤甜28为母本,经诱导率测定及聚类分析,对诱导系改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外引及自育诱导系诱导率均高于原始诱导系Stock6,变幅在0.43%~3.57%,(高诱1号×EDI)×EDI?-2、(高诱1号×Zy-1)×高诱1号BC_3-5、Y04-3912、(高诱1号×Zy-1)×高诱1号BC_2F_2-19及高诱1号等5份诱导系诱导率低于1%,其余22份诱导系诱导率均高于1%,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原始诱导系Stock6。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0.58处可将28份诱导系划分为3大类,第Ⅰ大类包含25份诱导系,包含2个亚群,其中,第一亚群含20份诱导系,第二亚群含5份诱导系;第Ⅱ类包含Stock6、新选系S1-4等2份诱导系;第Ⅲ类中仅含诱导系Y04-3912。综合来看,对原始诱导系Stock6的诱导率改良较为成功,改良系与原始诱导系Stock6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改良系遗传基础仍较狭窄,需进一步拓宽诱导系种质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生态位角度的农作物间套作增产机制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集约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产量与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以高投入、单品种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使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能利用的生态位幅度缩小,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显著下降。相对单作,间套作模式在实现高产的同时,还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时间、空间和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系统的物资投入,减少环境的污染。间套作体系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空间分布和养分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降低生态位的重叠度并减少竞争,系统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光、水、养分等环境因子来获得产量优势。作物间生态位的互补性是间作套种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在农业间套作研究中,有关生态位对农作物间套作的增产机制方面的探讨仍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国内外间作套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作物间套作中作物生态位研究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基于生态位角度从营养、空间、时间3个方面,分析间套作增产机制。最后提出未来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在生态位、种间关系以及资源利用率方面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以期为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柑橘木虱在广东果园的发生调查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木虱是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因此调查木虱发生动态及其携带黄龙病菌的情况对指导黄龙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广东多个果园的黄龙病发病情况,观察了柑橘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统计了柑橘木虱在不同月份的发生数量,检测了木虱携带黄龙病菌情况。结果发现:失管果园中,黄龙病发病严重且木虱数量大,已成为散播病害的重要源头,而与失管果园保持一定距离且加强木虱防控可减轻黄龙病危害;还发现:广东地区6月份柑橘木虱种群已有一定数量,7、8月,其种群数量再次攀升,到了9、10月份,种群数量保持在高位。11、12月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最后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加强黄龙病防控的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粉虱体内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LAMP快速检测技术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棉花曲叶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区。该病害由烟粉虱传播,随着烟粉虱扩散范围增加、危害不断加重,棉花曲叶病对我国棉花生产的潜在危害也日益增加。加强该病毒传播介体携带病毒的快速、特异性检测技术研发,对该病害的有效检疫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 Mu V)的基因序列设计出LAMP检测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扩增体系并优化扩增条件,扩增试验证明引物组合的特异性高,LAMP检测所需时间短,仅29 min即可定性检测CLCu Mu V扩增产物;该方法较普通PCR的扩增灵敏度高,可用于检测1头烟粉虱体内是否携带CLCu Mu V,简便易行,只通过颜色变绿或浊度变浑浊即可定性判断。建立的LAMP检测技术可被用于苗木上烟粉虱携带CLCu Mu V的早期检测,为介体昆虫带毒的检疫监测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和易操作的新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广东省1995-2013年的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利用时间序列验证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EKC"倒U型"曲线,并运用VAR模型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并进入转折期;而VAR实证结果则验证了EKC结果,并发现面源污染对经济发展具正向影响,而负向效应较滞后。因此,要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治理力度,提高农户生态环保意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质量和健康的敏感性指标。研究认为,根际微生物区系失调是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香蕉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和数量的研究,对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机理及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Real-time PCR和T-RFLP技术,对巴西蕉不同生长期根际细菌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香蕉生长期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从3月的1.1×1010copies/g土壤逐渐增加到7月的2.7×1010copies/g土壤,随后逐渐减少。然而,根际细菌多样性从3月到7月呈逐渐减少趋势,到7月达到最低,为1.99。另外,不同月份中优势菌的种类和在总细菌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在实验期内,随着香蕉生育期的延长,某些细菌种类大量繁殖,土壤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失衡,土壤微生物环境有恶化趋势。
关键词: 香蕉 根际 土壤细菌群落 末端限制性酶切长度片段多态性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MeCWINV4启动子的克隆及其活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木薯细胞壁转化酶基因MeCWINV4已知编码区序列与木薯基因组数据库中预测的MeCWINV4基因序列信息设计引物,从木薯基因组DNA中对该基因的潜在启动子区进行PCR扩增,经测序比对成功获得1 639 bp序列,其中包含74 bp编码区序列和1 565 bp潜在启动子区序列。用Plant CARE和PLACE软件分析该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该启动子包含CAAT box和TATA box保守元件、大量光反应相关元件与应对高低温胁迫和激素响应相关元件。将MeCWINV4启动子片段取代pVKH表达载体中的CaMV 35S启动子与GUS连接,构建成融合表达载体pVKH-CW4-GUS,通过农杆菌真空渗透法在烟草叶片中进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该启动子驱动了GUS基因在烟草叶片中的表达。说明MeCWINV4启动子具有启动子活性,可以启动目的基因的转录,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木薯 MeCWINV4 启动子 序列分析 瞬时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