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龙眼品种果实成熟时糖含量及其特征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37个龙眼品种果实成熟时假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龙眼品种的糖组分特点与差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糖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37个龙眼品种进行分类。结果显示,37个龙眼品种果实假种皮在成熟时期TSS含量在16.84%~27.34%之间,假种皮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含量明显高于含量相当的葡萄糖和果糖。相关性分析表明,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甜度和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甜度和总糖含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不同品种龙眼果实假种皮中蔗糖/己糖的比例可将37个龙眼品种分为蔗糖积累型、中间类型和己糖积累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烟粉虱隐种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地区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采用分子鉴定、烟粉虱传毒试验与分子检测的方法,对传播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广东棉花、红麻和黄秋葵曲叶病发生的田间,2014年采集的30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8.3%~99.6%,2015年采集的10头烟粉虱中,8头烟粉虱mt COI与MEAM1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2%~99.5%,2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8%~99.9%,说明烟粉虱种群包括入侵隐种MEAM1和土著隐种Asia II 7。在利用烟粉虱人工传毒试验中,MEAM1、Asia II 7和Asia II 1这3个隐种均可在棉花曲叶病株上饲毒获得CLCu Mu V及β卫星分子;除MEAM1隐种外,Asia II 7、Asia II 1隐种可传播CLCu Mu V,侵染红麻及黄秋葵植株引起曲叶病,前者传毒效率分别为50%和100%;而后者为33%和100%。以上3个烟粉虱隐种传毒接种棉花未见成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国产人工打洞方法所结沉香的化学成分,从国产人工打洞沉香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3-羟基-4-甲氧基-苯丙酸甲基酯(2)、姜油酮(3)、对甲氧基苯丙酸(4)、正三十二烷醇(5)、(20R)-24-ethylcholest-4-en-3-one(6)、麦角-4,6,8(14),22-四烯-3-酮(7)、豆甾醇(8)。化合物1,2,4~8均为首次从沉香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表明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 aureus)和烟草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7仅对烟草青枯菌具有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室内外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可行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关键词: 玉米螟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黄淮海夏玉米区 生命表 虫口减退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E2作为捕获抗体,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通过方阵滴定优化夹心ELISA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验证以及临床样品的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中单克隆抗体1E2最佳包被浓度为3.434μg/m L,兔抗副猪嗜血杆菌多抗的最佳稀释浓度为3.350μg/m L,用10 mg/m L明胶37℃封闭1 h优于其他封闭液,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兔多体最佳使用浓度为1∶4 000。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可检测出15个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而与其他病原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测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低菌落浓度为1×106cfu/m L。利用该检测方法对临床115份副猪嗜血杆菌可疑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可检出83份阳性样品,检出的阳性样品数高于细菌分离及PCR鉴定方法。上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好并可应用到临床样品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蛋白水平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摄食、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色氨酸在2种饲料蛋白水平下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摄食、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豆粕和花生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粗蛋白为43.6%和40.8%的2种基础饲料,分别添加2 500和1万mg/kg色氨酸制作4种添加饲料。选取960尾初始体质量为(1.95±0.01)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40尾虾,分别投喂6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43.6%蛋白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40.8%蛋白水平组(P<0.05),而43.6%蛋白水平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却显著高于40.8%蛋白水平组(P<0.05)。同一蛋白水平下添加色氨酸对成活率、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43.6%蛋白水平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40.8%蛋白水平组(P<0.05)。40.8%蛋白水平组的摄食量和日摄食率显著高于43.6%蛋白水平组(P<0.05),添加2 500和1万mg/kg色氨酸的摄食量显著高于不添加色氨酸的组(P<0.05)。蛋白水平和色氨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水平和色氨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43.6%蛋白水平组血清中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40.8%蛋白水平组(P<0.05),但不同色氨酸水平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葡萄糖、尿酸、球蛋白和胆固醇含量在不同蛋白水平和色氨酸水平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2种蛋白水平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摄食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萍休眠体形成条件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采自海南的紫萍DW2501-4和湖北的紫萍HB0301作为材料,研究缺素、脱落酸(ABA)、温度和光照时间对紫萍休眠体形成的影响,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紫萍休眠体形成的最佳诱导条件。单因子诱导实验结果表明:缺氮能快速有效的诱导休眠体的产生;ABA浓度超过0.05 mg/L对叶状体生长起抑制作用,0.005 mg/L对DW2501-4休眠体形成诱导效果最佳,0.01 mg/L ABA对HB0301休眠体形成诱导效果最佳;在20℃~32℃范围,较低的温度利于休眠体的形成,较高的温度利于叶状体的生长;DW2501-4和HB0301在16 h、24 h光照下比8 h光照下产生的休眠体和叶状体更多,长日照更有利于叶状体的生长和休眠体形成。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休眠体形成的最佳诱导条件为缺氮的0.5倍Hoagland's液体培养基,添加ABA浓度0.005 mg/L,培养温度24℃,光暗比16 h:8 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花茶花粉离体萌发及低温处理探究
《西部林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硼酸及蔗糖浓度、培养时间、含水率、低温对金花茶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酸及蔗糖浓度对花粉萌发均有显著影响,当硼酸浓度0.1g/L和蔗糖浓度100g/L时,花粉萌发率最高;25℃培养24h后花粉充分萌发;花粉含水率为70.39%和52.67%时,低温处理导致花粉活力降低,甚至丧失,不利于花粉低温保存。含水率为39.89%和30.90%时,花粉低温处理后的萌发相对保持率均维持在86%以上;含水率39.89%的花粉出现"冷刺激"现象,低温处理后萌发率回升,新鲜花粉低温保存前进行适当干燥处理有利于萌发。研究结果将为金花茶种苗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花茶 花粉 离体萌发 硼酸 蔗糖 含水率 低温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区芸薹类叶菜-土壤镉污染相关性分析及土壤镉限量值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以及不同蔬菜种类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利用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时发现,土壤与蔬菜重金属超标情况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使得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并未能切实保证蔬菜安全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特定区域的特定种类的农作物进行蔬菜-土壤重金属累积相关性研究,并据此建立更符合实际且科学合理的产地环境土壤重金属限量值。本研究以芸薹类叶菜中在广东地区种植较为普遍的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和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为代表,大量采集广东地区镉污染呈不同程度的蔬菜产地原状土壤开展盆栽实验,分别建立了芸薹类叶菜类蔬菜可食用部分镉含量与土壤镉全量及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相关关系,并建立蔬菜镉含量与土壤镉全量及有效态镉的最优回归方程。然后,依据《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叶菜的镉限量值推算出广东地区芸薹类叶菜安全种植的产地土壤镉全量和有效态镉含量限量值分别为1.22和0.43 mg·kg-1。最后,结合大田采样中大量的土壤-蔬菜对应数据对该限量值进行了验证,证明盆栽试验所得结果与大田采样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指导当地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农田土壤有效利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有效态镉 安全阈值 相关性分析 芸薹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