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温度升高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未来温度升高对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影响,选取了华南地区常见且分布较广的11种木本植物、7种草本植物和3种藤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温度升高(20、25、30、35℃)的实验方法研究其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木本植物中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无患子(Sapindus muloross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和马樱丹(Lantana camara)的光合生理指标在不同温度下差异均不显著;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光补偿点(LCP)和气孔导度(Gs)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的胞间CO2浓度(C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海南石梓(Gmelina hainanensis)的Gs和Ci均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在不同温度下差异不显著;凤凰木(Delonix regia)的Pmax和Gs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在30℃达到最大。草本植物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的光饱和点(LSP)、LCP、Pmax、Ci在不同温度下均差异不显著,Gs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飞扬草(Euphorbia hirta)、升马唐(Digitaroa ciliaris)、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的Pmax和Gs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厚叶悬钩子(Rubus crassifolius)的Pmax、Gs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0℃时达到最大值;LC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LSP在不同的温度下无显著性差异。厚叶悬钩子的Ci在不同温度下无显著性差异;金钟藤的Ci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0℃达到最大值;薇甘菊的Ci和温度呈正相关。与木本和草本植物相比,温度升高对藤本植物的Pmax、Gs、LCP和Ci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温度升高 生活型 光合作用 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藤本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多酚工艺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粤椹大10’品种的桑叶粉为原料,选择乙醇浓度、料液质量浓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次数等5个因素做单因素实验,在这个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得到桑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最终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1次、超声功率400 W、乙醇浓度70%(V/V)、料液质量浓度0.030 g/m L、超声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桑叶多酚含量为8.33 mg/g。此结果的模型适合桑叶多酚超声波提取,可用于实际生产。

关键词: 桑叶多酚 超声波 提取 响应面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心村的形成及其改造——从宅基地制度及其实践说起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对空心村进行了"外扩内空"和"人去楼空"这两种类型的概括。研究发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与宅基地制度和实践特点有关。从宅基地制度层面看,我国宅基地制度呈现两权分离、无偿定量配给和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等特点;而从宅基地制度的实践过程看,宅基地呈现集体所有权虚化、使用权固化的基本特点。同时,农村宅基地在村内无明确的退出机制,这让村集体缺乏宅基地的调整权,而房屋的世代继承制和"祖业权"又进一步固化了农户对宅基地的使用权。研究指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和使用权的固化既是空心化形成的原因,也是空心村改造的症结所在。要提高空心村宅基地的使用效率,必须从实化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入手。

关键词: 空心村 宅基地制度 祖业权 宅基地的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水通道蛋白SIP2-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香蕉中克隆了一个水通道蛋白(AQP)基因MaSIP2-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存在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717 bp,编码239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MaSIP2-1所编码的蛋白与其他植物中AQP编码的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与马来西亚野生香蕉、油棕、麻风树、野茶树的AQP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8%、74%、65%和63%。器官特异性分析表明,Ma SIP2-1在香蕉的根、茎、叶片、花和果实中均有所表达,其中在茎中表达量较高。通过对其在干旱、高盐、低温、涝害胁迫下的表达结果分析显示,该基因响应干旱、高盐、涝害3种胁迫。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 SIP 香蕉 生物信息学 胁迫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钾素吸收、累积和分配的动态变化特征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内当前甘蔗主栽品种ROC22为材料,通过田间实验分析了甘蔗主要器官钾素含量、累积、分配和吸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生育期,上部茎和青叶鞘始终是钾素含量较高的器官,青叶和中、下部茎次之,根系、枯叶和枯叶鞘则始终相对较低。钾素主要累积于青叶(鞘)和蔗茎中。拔节前青叶(鞘)中的钾素占植株总累积量的95%以上,拔节后其钾素分配比例持续下降,而蔗茎中则持续上升,在工艺成熟期分配至蔗茎的钾素占整个植株的83.3%。甘蔗钾素阶段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则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蘖期至茎伸长4期为甘蔗主要钾素吸收积累阶段,占生育期总吸收的86.8%,其中分蘖期至拔节期的钾素阶段吸收量(4 791.3 mg/plant)和吸收速率(159.7 mg/plant·d)最高,为甘蔗钾素吸收的最大效率期。

关键词: 甘蔗 钾素 吸收 累积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波沙星在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小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研究马波沙星在肺部感染小鼠体内的血浆、肺组织、上皮细胞衬液的药动学。小鼠肺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单剂量皮下注射10 mg/kg的马波沙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药物浓度,用WinNonLin5.2.1软件提供的非房室模型处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结果显示,血浆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t_(max))为0.5 h,达峰浓度(C_(max))为3.58 g/m 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6.91 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2.87 h;肺组织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25 h,C_(max)为8.14 g/m L,AUC0-24 h为15.89 g/(m L·h),t1/2β为3.56 h;上皮细胞衬液(ELF)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5 h,Cmax为3.89 g/m L,AUC0-24h为9.58 g/(m L·h),t_(1/2β)为1.98 h,ELF中AUC与血浆游离药物AUC的比值为1.98。结果表明,马波沙星在肺部渗透能力较强,这为马波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马波沙星 药动学 上皮细胞衬液 多杀性巴氏杆菌 肺炎模型 小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及其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由多种真菌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广泛分布于谷物类食品中,对人和动物具有毒性效应。本文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理化性质、污染现状、危害程度、去除措施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预防控制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理化性质 污染 去除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条件下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2和2013年在中国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进行了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田间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建立了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及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丙酮提取,乙酸乙酯液-液分配萃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在芒果上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9.1和8.0~11.0 d;采用42.4%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酯胺悬浮剂(SC),分别按有效成分200和300 mg/L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期为10~15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7和14 d采样测定,芒果中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0.053和0.004~0.072 mg/kg。其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符合中国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0.05 mg/kg),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氟唑菌酰胺在芒果上的MRL值暂定为0.2 mg/kg。

关键词: 氟唑菌酰胺 吡唑醚菌酯 高效液相色谱 芒果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马齿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克隆、高效表达及酶学特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许多渗透调节剂中,甜菜碱是最理想的有机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甜菜碱在植物体内大量积累不会带来危害,同时能提高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将海马齿中克隆到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构建到表达载体p ET-28a(+)上,获得重组载体p ET-Sp BADH并将其成功地转化到BL21(DE3)中得到重组工程菌,经IPTG诱导能高效表达55 k D目的蛋白,表达量可以达到301μg m L–1。酶学特征分析表明,该蛋白最适p H值为7.2,在偏碱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催化活性;Sp BADH蛋白对高温敏感,且温度对催化活性影响较大,超过55℃时酶活性只有20%,最适酶催化活性温度为37℃;而有机小分子醇类对酶的催化活性有保护作用,可以通过自身特征维持酶催化活性的微环境。

关键词: 海马齿 甜菜碱醛脱氢酶 原核表达 酶活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mtDNA D-loop区单倍型簇频率与中国家鸡多母系起源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家鸡和原鸡D-loop区单倍型簇的区域性分布和频率揭示中国家鸡多母系起源的区域和传播途径。通过对1 347条鸡D-loop序列进行完全对比排序,共发现198种单倍型,聚成12个单倍型簇。分析结果显示,海岛型红色原鸡与家鸡和大陆型红色原鸡有明显差异;苏门答腊大陆型红色原鸡作为独立分支,也体现出与东南亚大陆型红色原鸡的区别。单倍型簇频率分析显示,Clade C代表的母系可能更早在东南亚及云南等地驯化并对我国南方家鸡形成产生影响,但并非直接由云南引入我国,应该另有途径;Clade D代表的母系可能更早在山东及河南一带驯化繁衍,后引入四川,并在四川开始大规模繁育饲养,此后向周边区域传播扩散,成为中国家鸡重要母系来源。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我国家鸡多母系起源的论断,并指出东南亚是我国南方家鸡重要的母系来源;同时,河南和山东一带也可能是我国家鸡起源的区域之一。

关键词: 家鸡 mtDNA D-loop区 单倍型 聚类分析 频率 起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