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铅胁迫对节杆菌(Arthrobacter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铅溶液中,并进行不同暴露时间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500 mg/kg的Pb(II)处理会使节杆菌中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活性物质(TBARS)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Pb(II)质量比变化对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铅处理会使芽孢杆菌中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节杆菌的可溶性糖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SOD活性和TBARS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芽孢杆菌的可溶性糖质量浓度、GSH质量浓度和SOD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TBARS浓度随暴露时间延长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CAT活性也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铅处理对节杆菌和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两种菌通过启动不同的抗性系统来抵抗外界胁迫。

关键词: 环境学 抗氧化性 节杆菌 芽孢杆菌 铅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抗白叶枯强毒菌系V型菌水稻新品种白粳占的选育

中国稻米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白粳占是以五百粒与粳籼89杂交的中间材料为母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抗白粳籼占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产量与区试对照品种玉香油占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季、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季种植,特别适合广东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湛江及雷州半岛地区种植。

关键词: 水稻 白粳占 选育 白叶枯病V型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心Hau CMS雄性不育系的转育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au CMS为不育胞质供体,菜心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了一个新型菜心Hau CMS不育系,并对不同回交世代材料进行了植物学性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结果表明:F1和各回交世代未出现育性分离现象,不育率和不育度均为100%。F1代植株表型有分离,绝大部分特征偏向于母本,利用菜心连续回交,到BC3群体已基本趋向轮回亲本。用19对SRAP引物对F1和回交世代进行遗传变异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母本特异性条带逐渐消失,缺失条带比率从2.30%(F1)上升至50.42%(BC4),BC4群体母本特异性条带占总带型比例为4.16%。石蜡切片观察发现菜心Hau CMS不育系的花药败育发生于雄蕊原基分化时期,没有孢原细胞的分化,无花粉囊的形成。

关键词: 菜心 甘蓝型油菜Hau CMS 种间杂交 SRAP 花药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新技术研究进展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拓展蚕桑资源在食品、医药、饲料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已经成为现代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有赖于现代加工技术的支撑。国内研究者将低温加工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转化技术等应用于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中,例如蚕桑资源中的蛋白质、油脂等营养成分与花青素、多酚、生物碱、多糖等功能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桑椹、桑叶和蚕蛹食品的加工、保鲜等,并建立了部分蚕桑资源产品的加工技术体系。本文总结近10年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加工新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并探讨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亟待解决与突破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蚕桑资源 营养活性成分 功能食品 低温加工 微胶囊 生物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干扰抑制ST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2表达的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RNA干扰技术建立猪睾丸(ST)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2(IFNAR-2)基因knock down模型。采用FuGENE HD转染剂将pSiCMVE1、pSiCMVE2和pSiCMVE3干扰载体分别转染ST细胞,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FNAR2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转染干扰载体组均可明显降低IFNA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抑制IFNAR2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IFNAR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可靠的手段,为研究IFNAR2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RNA干扰 ST细胞 Ⅰ型干扰素受体-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源性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脂质代谢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已被研究证实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脂质代谢紊乱具有改善作用,对高脂血症及相关疾病亦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认为,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对肠道中脂质的吸收和肝脏内脂质代谢过程,其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SREBP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以及肝脏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这三类核转录因子在这一调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食源性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脂质代谢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降脂活性 作用机制 SREBPs PPARs LXR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广东肉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4年广东肉牛产量、区域分布、进出口、价格变化、科技发展等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当前肉牛产业存在良种普及率低、配套体系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提出广东肉牛产业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动物防控体系、加强市场培育和引导等对策建议,并对广东2016年肉牛价格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肉牛产业 广东 区域分布 价格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鲈鱼鱼糜冻藏过程中流变特性及凝胶结构的变化规律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冻藏温度和冻藏时间对海鲈鱼鱼糜的流变特性和凝胶结构的影响,实验采用流变仪和显微镜对冻藏过程中的鱼糜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显示,海鲈鱼鱼糜的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存在剪切变稀现象;鱼糜的弹性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频率的增加而升高;鱼糜凝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冻藏温度和冻藏时间的鱼糜有所偏差):第一阶段在40℃之前,第二阶段出现在40~50℃,第三阶段在50℃之后,蛋白开始形成最终的凝胶;鱼糜随冻藏温度的升高和冻藏时间的延长,鱼糜的G′和G″减小,黏弹性下降,损耗角正切(tanδ)增大,流动性增加。鱼糜凝胶的微观结构显示,随冻藏温度升高和冻藏时间延长,纤维基质的损伤越大,形成的凝胶性能越差。本研究对海鲈鱼鱼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海鲈鱼鱼糜 冻藏 流变特性 凝胶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茶氨酸的代谢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氨酸是茶树特征性生化物质,不仅能调节茶树氮代谢及转运,影响茶叶品质,同时对人体还具有镇静、安神等保健功能。茶氨酸含量是数量性状,在茶树体内合成不仅受基因调控且易受环境影响。对茶氨酸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外界影响因子及高茶氨酸品种选育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高茶氨酸茶树种质筛选及其高含量形成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 茶氨酸 育种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稻田土壤肥力及生物学活性的沼液适宜用量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沼液为养殖业废弃物,含有多种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和无机养分,其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施用沼液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提出稻田的适宜沼液用量。【方法】以"黄秀软占"为试验材料,2013年在广东省博罗县连续开展了2茬大田试验,以不施肥(CK)和施常规化学肥料(CF)为对照,设施用沼液200、400、600、800和1000 m3/hm25个水平,依次记为BS200、BS400、BS600、BS800和BS1000。分析了施用不同量沼液稻田土壤主要养分和酶活性,并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连续施用沼液存在累积叠加效应;第一茬试验土壤p H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下降,连续施用2茬土壤p H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施用沼液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相比,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早稻以800 m3/hm2处理、晚稻以600 m3/hm2处理最优,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系数随沼液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晚稻各处理间差异程度大于早稻。主成分分析表明,早稻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土壤理化指标和微生物丰度,晚稻第一主成分反映了除脲酶以外的所有理化因子、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指标信息,说明连续施用2茬沼液对土壤理化因子、尤其是对生物活性产生了重要影响。【结论】施用沼液能够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水稻生产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施用沼液为400 800 m3/hm2时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综合沼液对土壤肥力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且连续施用沼液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建议稻田生态系统沼液的适宜用量为600 800 m3/hm2。

关键词: 沼液 水稻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