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5年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糖生产原料,而食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全球贸易的主要农产品。位于中国南方的广东,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甘蔗种植,种植面积居全国前3位。深入分析广东甘蔗发展概况的同时,并简单地进行了甘蔗价格变化与成本分析,在总结广东甘蔗产业亟需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广东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eCWINV6酵母单杂交文库构建及其调控基因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eCWINV6是木薯6个细胞壁转化酶基因之一。本研究中应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MeCWINV6启动子的上游转录调节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提供基础。由MeCWINV6的启动子构建诱饵融合载体,转化酵母细胞构建诱饵菌株。运用SMART技术构建木薯酵母单杂交c DNA文库,再共转化诱饵菌株,经同源重组筛选MeCWINV6启动子的上游转录调节因子。构建的c DNA文库库容为7.08×106,插入片段大小在250~2 000 bp间。筛选大于1 000 bp的35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和Blast同源性分析筛选出锌指蛋白、组氨酸蛋白H1.2和AT-hook核定位蛋白三个转录因子以及一个线粒体受体TOM5。为进一步研究MeCWINV6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候选转录因子。
关键词: MeCWINV6 SMART技术 c DNA文库 酵母单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肠黏膜炎大鼠营养状况的影响
《肠外与肠内营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PBEN)对肠黏膜炎大鼠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利用甲氨喋呤(MTX)建立大鼠肠黏膜炎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基础饲料(BF)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PBEN)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IPEN)组,MTX+BF组,MTX+PBEN组和MTX+IPEN组。于第0天和第6天,给予MTX+BF组、MTX+PBEN组和MTX+IPEN组腹腔注射10 mg/kg MTX造成大鼠肠道持续损伤。从第1天开始,BF组和MTX+BF组饲喂BF;PBEN组和MTX+PBEN组饲喂PBEN;IPEN组和MTX+IPEN组饲喂IPEN。每组大鼠每天按159.0 k J(38 kcal)/100 g给予膳食。每天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和进食量。于第11天处死大鼠,检测血浆中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结果:大鼠进食BF或PBEN、IPEN后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TX造模导致大鼠肠黏膜严重损伤,MTX+BF组各项指标与BF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MTX+PBEN组大鼠体重下降程度低于MTX+BF组和MTX+IPEN组(P<0.05)。第11天时,MTX+PBEN组大鼠血浆D-乳酸和DAO水平均低于MTX+BF组和MTX+IPEN组,且血清TP、ALB、PA、TF和RBP水平均高于MTX+BF组和MTX+IPEN组(P<0.05)。结论:PBEN可有效地改善肠黏膜炎大鼠的营养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广东甘薯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产业是广东省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于粤西、粤东地区。2015年广东省甘薯种植面积30.44万hm~2,产量142.26万t,均居全省主要农作物第3位,甘薯单产较往年稍有回落,但总体稳定。2014年广东甘薯产业成本收益与2013年基本持平,预计2015年广东甘薯总体价格将呈稳中有升趋势。为促进广东甘薯产业健康发展,详细分析了广东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关于提升广东省甘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方稻种暹罗占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来源于华南的地方稻种暹罗占对稻瘟病菌表现出广谱抗性,以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选育的暹罗占近等基因系NIL-XLZ对测试的44个不同来源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为84.4%,其抗谱优于广谱抗瘟基因Pi2、Piz,与抗瘟基因Pi9和Pi50相近。为进一步了解暹罗占抗稻瘟病的遗传基础,以感病品种广恢290为母本、暹罗占为父本,构建了广恢290/暹罗占的F2遗传分离群体。选取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GD08-T19对来源于广恢290/暹罗占的F1与F2个体进行了抗病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1个体全表现抗病,1760个F2个体的抗感分离比率为4.06∶1,表明暹罗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的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分布于Pi2、Pi1、Pita座位附近的44对SSR引物,对构建的抗/感基因池及遗传分离个体进行了分析,将暹罗占含有的一个抗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Pi2/Pi9/Pi50基因家族区域247 kb的范围内。抗菌谱分析、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暹罗占含有广谱抗瘟基因Pi50。本研究结果为暹罗占在水稻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发酵对脱脂米糠中糖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脱脂米糠中糖和酚类物质的影响。采用半干法酶解工艺提高脱脂米糠中可发酵糖的含量,向灭菌的半干法酶解后的脱脂米糠中分别接入5种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比较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总糖、还原糖、可溶和不溶性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半干法酶解工艺,脱脂米糠中还原糖提高到155.08 mg/g,相比于原料中提高了6倍左右。5种乳酸菌均能在脱脂米糠中生长,但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5种乳酸菌中嗜酸乳杆菌降糖能力最强,其发酵72 h后脱脂米糠中总糖和还原糖分别下降了31.33%和60.76%。嗜酸乳杆菌发酵脱脂米糠24h时可溶性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提高了33.00%,发酵72 h后不溶性酚类物质下降了20.32%,均显著优于其它四种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提取八角渣总黄酮工艺研究
《中国调味品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八角莽草酸提取残渣中总黄酮超声辅助甲醇水二元体系最优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甲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温度等因素对八角渣黄酮得率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分析各变量交互作用及其对黄酮得率的影响,拟合得到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甲醇浓度、超声时间、料液比和超声功率等显著影响总黄酮得率。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提高八角渣黄酮得率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甲醇浓度80%,超声时间22min,料液比1∶33,在此条件下黄酮得率为(10.02±0.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活性短肽的理化与功能特性比较
《中国粮油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大米肽、大豆肽、小麦肽、白蛋白肽、花生肽、山药肽、玉米肽、海洋胶原蛋白肽和乳清肽在不同p H值和钠离子强度条件下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溶解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各活性短肽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溶解性、起泡性均优于酸性条件下的,但其泡沫稳定性差异不明显;随着钠离子强度的增强,各活性短肽的起泡性增强,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溶解性降低,但其泡沫稳定性变化不明显;在相同p H值条件下,乳清肽、玉米肽、大豆肽和花生肽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优于大米肽、小麦肽、白蛋白肽、山药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在相同的钠离子强度条件下,乳清肽、玉米肽、大豆肽、海洋胶原蛋白肽和花生肽的乳化稳定性优于大米肽、小麦肽、白蛋白肽和山药肽,乳清肽和大豆肽的乳化活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优于其他7种短肽。不同种类活性短肽上述理化特性差异与其氨基酸组成和分子质量大小密切相关,应根据其特性差异进行选择性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和水稻秸秆还田效应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网袋法模拟秸秆还田(设置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单独还田,玉米秸秆、水稻秸秆+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4个试验处理)研究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还田后秸秆腐解率和腐解残余物有机碳及腐殖质组分的影响;通过秸秆还田盆栽试验(设置无秸秆还田,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单独还田,玉米秸秆、水稻秸秆+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5个试验处理)研究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还田后土壤基本性质以及生菜生物量和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腐熟剂促进秸秆腐解效果明显,与秸秆单独还田相比,玉米秸和水稻秸+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的秸秆腐解率分别提高32.36%和29.76%,有机物料腐熟剂有促进腐解残余物有机碳质量分数下降的趋势,腐殖酸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9.17%和20.71%,胡敏酸质量分数分别提高55.60%和48.84%,胡敏酸/富里酸比值分别提高54.17%和29.73%;且以玉米秸+有机物料腐熟剂的腐解效果更好;秸秆+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质量分数以及生菜生物量,同时促进生菜对养分的吸收。与秸秆单独还田相比,玉米秸和水稻秸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的土壤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2.74%、9.01%,生物量分别提高25.85%、18.07%,且以玉米秸+有机物料腐熟剂的腐解效果更好。可以看出,玉米秸和水稻秸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还田均可促进秸秆的腐解和有机物质转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个果桑品种桑椹成熟期间的生物碱和花青素含量变化规律
《蚕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证桑椹的食用营养保健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和花青素2类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规律,以供确定桑椹的采收适期参考。结果表明:2个供试果桑品种的桑椹在成熟期间,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荞麦碱(fagomine)2种生物碱的含量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C3R)2种花青素的含量却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在桑椹成熟前增加缓慢,至成熟后急剧上升;在不同品种同一成熟度的桑椹中,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是果桑品种"大10"高于"69",而DNJ含量和C3G含量均是"大10"低于"69","大10"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高于DNJ含量和C3G含量,而"69"桑椹中的荞麦碱含量和C3R含量均分别低于DNJ含量和C3G含量。上述结果提示:桑椹成熟过程中生物碱的含量逐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逐渐增多,且2类活性成分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生产上需根据加工桑椹食品的保健功效采收不同品种及不同成熟期的桑椹作原料。
关键词: 桑椹 生物碱 花青素 成熟期 桑品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