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浸泡法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耳石锶标记技术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4
摘要:鱼类规模化标记是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探究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时耳石锶标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体长(10.47±1.91) cm,体质量为(12.53±5.80) g的胭脂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2·6H2O溶液,使其锶浓度分别达到0、12、18、36和72 mg/L 5个梯度,评估不同锶浓度对胭脂鱼耳石锶标记的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锶浓度下胭脂鱼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2)定量限分析表明,12~72 mg/L锶浓度实验组的Sr/Ca比值在特定区域均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峰值,随着外源锶浓度升高,耳石边缘的Sr/Ca值先上升然后趋于平稳;(3)随着标记后时间的变化,肌肉中锶元素含量整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2~18 mg/L锶浓度实验组胭脂鱼肌肉中的锶残留可在7 d内完全代谢。综合各项指标表明,耳石锶标记作为胭脂鱼大规模放流的标记技术切实可行,建议选择12 mg/L和7 d作为外源锶的适宜标记浓度和时间。[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4, 14(2):22-27]


基于ESSA-LSTM的养殖工船水质溶解氧预测方法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准确预测水质参数中的溶氧量,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模型,提出一种增强型麻雀搜索算法(Enhance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ESSA)以改进预测率的精确性。该算法引入了Circle混沌映射进行种群初始化,并结合正弦余弦算法和Levy飞行策略分别对侦察者、跟踪者的位置进行更新,以促使麻雀个体能够快速跳出局部最优解。首先将ESSA与多种其他算法进行多形态基准函数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多个基准函数上展现出出色的性能和鲁棒性;随后将其应用于LSTM模型参数寻优,并与其他优化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基于ESSALSTM模型的预测率达到99.071%,相较于基本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SSA)、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er, GWO)、海洋捕食算法(Marine Predators Algorithm, MPA)、鲸鱼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OA)分别提升了2.142%、6.653%、6.682%、7.714%。研究表明,使用ESSA显著提高了溶解氧预测率,并有效减少了参数设置的盲目性和时间成本。
关键词: 养殖工船 水质参数 长短时记忆网络 麻雀搜索算法 溶解氧预测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
《海洋环境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纳米塑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文选取粒径为 0.1 μm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纳米塑料作为目标污染物,探讨其不同浓度(0.1 mg/L、1 mg/L和 10 mg/L)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毒性效应.结果发现,在PS纳米塑料处理下,中肋骨条藻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当PS纳米塑料浓度为 10 mg/L时,中肋骨条藻细胞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浓度为 0.1 mg/L和 1 mg/L的PS纳米塑料会导致中肋骨条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高,浓度为 10 mg/L的PS纳米塑料则导致藻细胞内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随着藻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本研究可为科学评估PS纳米塑料污染对海洋中肋骨条藻的毒性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聚苯乙烯 中肋骨条藻 活性氧 抗氧化物酶 细胞凋亡


韩国渔村六次产业化发展经验对中国渔村产业融合的启示
《世界农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渔村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渔村现代化和渔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与中国渔村产业融合发展相似且取得良好成效的韩国作为分析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韩国渔村六次产业化产生的背景、法律演进、政策措施及主要成效。在评估分析中国渔村产业融合化形势及障碍基础上,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启示,主要包括制定系统性的科学扶持政策、强化渔村特色支持中心的作用、建立分阶段监督管理体系等,并提出打造渔村产业融合基础、构建渔村共同体主导的协作体系、研究和开发渔村特色资源、建立地区商业网络系统的政策建议。


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最为明显,养殖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会对贝类物种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资源数据,还能为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长吻鮠雌雄性腺转录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吻鮠(Leiocassislongirostris)是淡水特色经济鱼类,其雄性生长速度快于雌性,培育全雄苗种可显著提高养殖效益。为加快长吻鮠全雄苗种培育进程,需深入了解长吻鮠性别分化及性腺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长吻鮠卵巢和精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872个雌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375个,下调基因1497个。通过功能注释,筛选出71个与性别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包括50个精巢高表达基因(dmrt1、cyp17a1、samd7、wnt6、wt1等)和21个卵巢高表达基因(foxl2、gdf9、zp3、zp1、figla、bmp15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16条与性别决定与分化及性腺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通路、GnRH信号通路等。本研究筛选出与长吻鮠性别决定和分化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揭示参与其雌雄个体性腺发育的信号通路,为今后长吻鮠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的研究积累重要数据,从而为其全雄苗种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opaR基因缺失对AHPND致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严重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致病菌毒力质粒携带trb型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ion system, T4SS)可在高菌体密度下介导毒力质粒发生接合转移,从而导致AHPND致病菌多样性。为探究群体感应与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关系,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群体感应系统的高密度调控子OpaR为研究对象,在致AHPND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cat(Vp2S01::cat)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paR基因缺失株Vp2S01::catΔopaR。比较了出发菌株和缺失株在生长性能、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opaR基因对T4SS基因表达量以及质粒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opaR基因缺失不影响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群集运动,但泳动能力显著增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接合转移实验显示,opaR基因缺失显著提高T4SS表达水平和接合转移效率。本研究为解析群体感应系统调控AHPND致病菌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为控制AHPND致病菌毒力质粒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opaR基因 生物学特性 Ⅳ型分泌系统 水平转移


鲫复合种隐性感染洪湖碘泡虫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洪湖碘泡虫是中国异育银鲫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粘孢子虫,严重感染时病鱼出现眼球凸起,咽部发炎肿胀等症状,造成苗种和成鱼死亡。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杂交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 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登录号:OR744899–OR744905)。PCR检测结果显示,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88.2%;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关键词: 鲫复合种 洪湖碘泡虫 ITS2 隐性感染率 遗传多样性


鱼类对乙醇梭菌蛋白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评价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和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对乙醇梭菌蛋白中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乙醇梭菌蛋白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6.03±0.09) g的黑鲷360尾,分为两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两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和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45.00±0.50) g的建鲤180尾,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两组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和试验饲料。结果表明,黑鲷对乙醇梭菌蛋白中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为99.89%、100%、95.16%~100%、88.60%和100%;建鲤对乙醇梭菌蛋白中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分为78.68%、95.00%、96.12%~100%、52.26%和100%。总体而言,乙醇梭菌蛋白的粗蛋白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处在较高水平。由此可知,对黑鲷和建鲤而言,乙醇梭菌蛋白是较好的单细胞蛋白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