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2024

摘要: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在生长和品质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在抗病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促进水产动物免疫系统的发育,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在抗逆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对冷应激、低盐胁迫等环境胁迫的适应。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究益生菌、益生元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又有利于水产动物宿主肠源性益生菌的筛选与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中生长、品质、抗病以及抗逆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对肠道菌群在水产养殖相关应用做出展望,为未来水产养殖业中肠道菌群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水产动物 养殖 肠道菌群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污染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城市近岸海域往往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其海底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可能更为复杂。但至今为止,城市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仍不清楚,亟待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典型滨海旅游和海洋城市青岛市为例,对其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状、颜色和聚合物类型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处于9.06~34.48 ind./kg之间,平均丰度为(21.97±8.32) ind./kg;微塑料主要形态为纤维状,占比53%,其余为颗粒状和薄层状;主要颜色为透明色,占比66%,其余为黑色、白色和其他颜色;粒径主要分布于0.5 mm以下,占比76%;聚合物类型主要为聚丙烯,占比45%,其余为聚苯乙烯、聚乙烯和纤维素。与国内外其他海域沉积物相比,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考虑到沿岸城市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其微塑料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需要长期关注。本研究结果将为城市近岸海域微塑料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微塑料 污染特征 青岛崂山近岸海域 沉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贡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1~3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最相关的形态性状均为壳宽。对软组织湿重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在1龄贝为壳宽,在2龄和3龄贝为壳长。壳高对2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和软组织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活体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3龄贝均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并以壳长作为辅助选择性状;以软组织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龄贝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辅以壳长;2龄和3龄贝均应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分别以壳宽和壳高作为2龄贝和3龄贝的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可为蛤蜊岗四角蛤蜊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四角蛤蜊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联动修复模式构建与应用

中国水产 2024

摘要:根据中华绒螯蟹生活史、资源现状和生境需求,围绕长江口、干流和湖泊三个重要栖息生境,项目团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工作,构建了“三区联动(河口—干流—湖泊)、五位一体(生境重建+生境修复+自然恢复+资源增殖+综合管控)”的生境修复与资源养护联动模式,促进长江中华绒螯蟹天然资源恢复,个体规格、雌雄比例、分布密度等资源特征指标均有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球藻对水体NH4+-N、NO2--N去除效果及NO2--N的同化途径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水产养殖中小球藻在调控水体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的应用前景,实验以普通小球藻为对象,饲料废水为培养液,首先检测了曝气、光照、光照+曝气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细胞密度及水体中NH4+-N和NO2--N的时间变化规律,其次分析了时间(X1)、光照强度(X2)或初始藻密度(X3)对2种氮盐去除率(Y)的影响,最后评估了普通小球藻去除水体中NH4+-N、NO2--N和NO3--N的效果,并解析了普通小球藻同化水体NO2--N的潜在途径。结果显示,普通小球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具有极佳的氮盐去除能力,其在18 000 lx时对NH4+-N去除率高达96.23%,在9 000 lx时对NO2--N去除率高达99.19%;初始藻密度在2.5×10~5个/mL时对NH4+-N、NO2--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4.92%和99.05%。氮盐去除率与处理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回归方程:YNH4+-N=1.189X1+5.79×10-4X~2+24.158(R~2=0.664),YNO2--N=1.562X1+1.909×10-3X~2-26.078(R~2=0.762);氮盐去除率与处理时间和初始藻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NH4+-N=0.888X1+1.02×10-5X3+32.555(R~2=0.408),YNO2--N=1.746X1+1.64×10-5X3-17.250(R~2=0.613)。普通小球藻去除氮盐顺序为NH4+-N>NO3--N>NO2--N;NH4+-N同化阶段普通小球藻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NO2--N同化阶段。研究表明,普通小球藻能显著降低水体NH4+-N与NO2--N含量,NO2--N可能是由藻细胞内亚硝酸盐还原酶还原成NH4+-N而被普通小球藻同化吸收。该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水体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氨氮 亚硝酸盐氮 同化途径 亚硝酸盐还原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发育中体色花纹时序发生的色素细胞变化和控制基因表达的分析 Ⅰ.胚胎时期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不同体色和花纹与色素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在其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直在变化,但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等仍需明确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胚胎时期色素细胞变化较为明显的6个发育时期,观察了不同时期的体色及色素细胞的变化特点,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各发育时期的10个体色控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阶段,整个胚胎的颜色从橙黄逐渐转变为暗红、黑红、黑色到最终透明,观察到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到成体黑色素细胞的转变过程,鱼体表面在翻转期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在器官形成期出现红色素细胞,眼睛及腹部在孵化期出现虹彩色素细胞。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推测是外胚层中的神经嵴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不需要迁移过程; Ednrb、TYR、Tbx2b基因对幼体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作用, Pax3、Dct、Aim1基因与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其中TY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体节期出现显著增加,说明TYR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就参与黑色素细胞的形成; Tbx2b基因不仅对黑色素细胞形成有影响,对眼斑双锯鱼心脏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Fms基因对红色素细胞形成有重要作用;Ltk基因的表达要早于虹彩色素细胞的出现;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 发育 体色 色素细胞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规格卵形鲳鲹品质差异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规格会影响水产品肌肉质地、氨基酸、脂肪酸等品质指标。为了解不同养殖规格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营养品质的差异,采集海南昌江棋子湾养殖的不同规格卵形鲳鲹样品,分析比较鱼体的形体指标、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元素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卵形鲳鲹规格的增大,其脏体指数、粗脂肪与粗蛋白质增加,水分减少,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总量呈现上升趋势。3种养殖规格的卵形鲳鲹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小、中、大规格的氨基酸总量与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139.88、140.68、151.70 mg·g-1与85.08、85.49、89.33。卵形鲳鲹中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接近1∶1∶1。中规格的肥满度与不饱和脂肪酸值最高,锌(Zn)与铁(Fe)的比值最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养殖规格与脏体指数、鲜味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镁(Mg)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水分呈显著负相关性。3种规格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均衡,营养价值均较高,研究结果为卵形鲳鲹养殖与加工业的精细化发展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养殖规格 营养成分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数字化经济时代财务管理转型浅析

中国集体经济 2024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数字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起决定性作用.文章从财务共享服务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以兴蓉环境为案例,对构建财务共享服务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数字化经济 财务共享服务 兴蓉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鲁藏布江中游仔稚鱼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淡水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5年4月、2015年6月和2016年4月实地调查了雅鲁藏布江中游仔稚鱼的种类组成、空间分布和栖息环境特征。实地调查共设置24个采样点,采用手抄网在鱼群密集水域采集仔稚鱼样本,并通过Cyt b基因序列比对对样本种类进行判定。共采集到仔稚鱼样本3 502尾。Cyt b基因序列比对显示,采集到的仔稚鱼共属于2科5属10种,其中,土著种分别为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异尾高原鳅(T.stewarti)、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异齿裂腹鱼(S.oconnori)、拉萨裂腹鱼(S.walton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另发现未记录于本水域的怒江高原鳅(T.nujiangensa)、裸腹叶须鱼(P.kaznakovi)。以上两种仔稚鱼出现原因尚未阐明。裂腹鱼类仔稚鱼的种类分布存在较大空间差异,高原鳅类仔稚鱼的种类数的空间分布则较为均匀。本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大部分江段均比较适宜鱼类的繁衍栖息,但需重点保护裂腹鱼类的关键育幼场所。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仔稚鱼 物种组成 物种分布 基因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养殖碳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硅(Si)是地球上丰度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大气CO2变化、海洋生物泵以及海岸带富营养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硅循环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硅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碳循环的调节及影响,进一步聚焦近海规模化贝类养殖活动,分析了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硅循环与碳循环的耦合作用及机理,展望了未来值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地质尺度上,硅酸盐矿物风化是地表所有次生硅的来源,风化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过程。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较难降解,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包裹有机碳而形成稳定的有机碳库,因而植硅体碳具有重大的碳汇潜力,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系统中,作为初级生产主要贡献者的硅藻(Bacillariophyta)吸收硅酸盐合成有机碳并将其打包在生源硅颗粒中向深层海洋输送并埋藏,埋藏量可占海洋碳埋藏总量的40%,生物硅泵驱动了生物碳泵;在近海贝类养殖区,通过硅藻作为滤食性贝类的饵料来源,硅酸盐成为渔业碳汇重要的物质支撑。因此,研究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综合考虑各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对深入了解其在贝类养殖碳汇中的作用及探究潜在养殖增汇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硅循环 硅藻 植硅体 生物硅 碳汇 贝类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