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漳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淡水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漳河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于2022年1-10月选取21个采样点开展了4个季度的浮游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特征的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0属223种,其中,绿藻门最多,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湖泊鞘丝藻(Lyngbya limnetica)、腰带多甲藻(Peridinium cinctum)、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ms)和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3.62×10~6~4.16×10~7 cells/L,时间上表现为夏秋季的丰度明显高于冬春季,除夏季主要以蓝藻门为主外,其他季节基本都为硅藻门。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31~0.861 mg/L,受水温、营养盐及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时间上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全年均表现为蓝藻门占绝对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表明漳河水库水体处于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状态。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透明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总氮和总磷是影响漳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漳河水库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胁迫对大黄鱼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盐度胁迫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置3个盐度梯度(12、25、40,分别记为低盐组L组、对照组C组、高盐组H组),对大黄鱼进行盐度胁迫实验,在实验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提取肝脏样本,结果显示,低盐组和高盐组相比对照组,大黄鱼丙二醛(MDA)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在第1、3和7天时均显著增加(P<0.05);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第1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至第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第1、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溶菌酶(LZM)活力变化与SOD类似;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变化趋势较复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c型溶菌酶(c-type LZM)、g型溶菌酶(g-type LZM)和AKP基因表达水平与对应的酶活力呈正相关(P<0.05);NF-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与抗氧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大黄鱼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抵御盐度胁迫对机体的氧化损伤.

关键词: 大黄鱼 盐度胁迫 抗氧化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Marinobacter sp.B3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性能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命名为Marinobacter sp.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转化途径,研究开展了溶解氧(DO),碳氮摩尔比(C/N),pH和温度等不同单因素对反硝化性能影响实验和氮平衡实验.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硝酸钾(KNO3)作为唯一氮源,NC3--N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盐度32,振荡速度为150r/min(初始DO质量浓度是5.6 mg/L),C/N=10,pH=8.0±0.2,温度为35 ℃时,可获得最大脱氮效果.氮平衡实验结果得出,在好氧环境下,有20.11%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5.58 mg/L的NO3--N转化为其他形态(NO2--N、NH4+-N和有机氮),74.72%转化为N2释放;厌氧环境下,有26.65%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72.86%的NO3--N转化为气态产物释放.最终实验结果表明,Marinobacter sp.B3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48h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9.89%和93.80%,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能力,且在好氧条件下NO3--N去除效率更高,在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反硝化作用 循环水养殖 生物脱氮 养殖尾水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DNA技术发展及其在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近年来,受人为干扰、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全面了解该流域水生生态学信息、进行长江大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应运而生,其相比于传统调查方式更加高效、灵敏,应用领域更广;该技术的灵敏性使其非常适合于检测濒危物种、低密度物种入侵、瞬时和隐秘物种的存在,特别是当检测低密度物种的采样工作难以控制时,其敏感性、简便性和降低危害性的优势愈加显现出来。因此,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生物监测、群落生态学、古环境、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入侵等领域的研究。介绍了环境DNA定义、发展史、研究方法与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其在长江流域水生生态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环境DNA技术与环境RNA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革新以及新一代测序手段、大数据及机器智能技术多技术结合助力该领域研究的前景,以期为长江流域持续性生态学监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环境DNA 长江流域 生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左旋肉碱对鳜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和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左旋肉碱对鳜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和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鳜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有效含量为0、50、100、150、200和250 mg/kg的左旋肉碱(分别命名为D0、D50、D100、D150、D200和D250),将初始体质量为(53.98±1.32) g的270尾鳜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饲喂上述饲料进行56 d生长试验。结果显示:1)与D0组相比,D100组增重率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D250组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2)与D0组相比,D100组血浆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D250组显著升高(P<0.05)。3)与D0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除D100、D150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各组间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与D0组相比,D100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5)随着左旋肉碱添加水平的上升,血浆D-乳酸含量与二胺氧化酶活性先降后升,分别在D150组和D100组达到最低值,较D0组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血浆内毒素含量均较D0组显著降低(P<0.05)。6)与D0组相比,D100组血浆与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各试验组血浆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7) D100组肠道绒毛长度、杯状细胞密度较D0组显著升高(P<0.05),D250组较D0组变化不显著(P>0.05);D100组和D250组肌纤维直径显著降低(P<0.05),肌纤维密度显著升高(P<0.05),肝脏油红切片脂滴占比较D0组显著减少(P<0.05)。综上所述,左旋肉碱可促进鳜肠道发育,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生长速度,同时具有提高免疫力、减少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肌肉品质的作用。以增重率与饲料系数为效应指标进行拟合可得,鳜饲料中左旋肉碱的适宜添加水平为79.27~80.61 mg/kg。

关键词: 左旋肉碱 生长 消化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盐碱地养虾塘接种微藻后藻类种群结构及水质变化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西北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的变化规律,探究接种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池塘藻相和水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对照组不接种藻类,处理A、B组根据池塘水体体积按2 mg/L的质量浓度分别接种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3口池塘除接种藻外其他管理均一致,每5 d每口池塘取3个水样做微藻定量、多性样分析、群落结构分析以及水质理化因子与微藻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等。【结果】在养殖周期内,对照组蓝藻暴发,蓝藻生物量最高值达到58.77 mg/L,而处理A、B蓝藻生物量均在11.13 mg/L以下,并在后期形成了稳定的绿藻藻相。对照组和处理A、B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依次为:3.89、4.66和4.02,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依次为:0.69、0.83和0.72。结合变化趋势分析:处理组微藻多样性优于对照组,且处理A优于处理B。群落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和一致性分析表明,处理组微藻群落的稳定性优于对照组,且处理B与对照组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BIOENV (Biota-Environment)分析结果显示,单因子中,解释微藻群落结构变化最好的环境因子为透明度(rm=0.893);多因子组合中NH4+-N、NO2--N和透明度组合最佳解释了微藻群落结构的变化(rm=0.893)。养殖末期产量分析显示,对照组蓝藻暴发后,对虾成活率和产量明显下降,蓝藻对养殖造成了不可逆的严重损失。【结论】在西北盐碱地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接种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后避免了蓝藻暴发,降低了养殖风险。相对于湖生卵囊藻,普通小球藻体现出更好地抑制蓝藻的作用且接种后对藻相影响大于接种湖生卵囊藻,而接种湖生卵囊藻后藻相多样性较好。

关键词: 西北盐碱地 凡纳滨对虾 湖生卵囊藻 普通小球藻 微藻类种群结构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性外激素参与水生甲壳动物交配前识别与配偶选择。了解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化学特性对于解析其繁殖过程中化学通讯机理至关重要。对于蜕壳交配的物种而言,分析其交配和蜕壳阶段分泌的化学物质将有助于解读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的演化。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分为距离性外激素和接触性外激素两种,前者为水溶性的化合物;后者不溶于水,存在于甲壳动物体表。近年来,尿苷-5’-三磷酸,尿苷-5’-二磷酸和N-乙酰基-氨基-1,5-葡糖胺被认为是十足目甲壳动物距离性外激素的主要组分,而接触性外激素则由亲脂性碳氢化合物组成。近年来关于甲壳动物性外激素化学特性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需要突破的瓶颈。文章梳理了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水生甲壳动物性外激素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甲壳动物 性外激素 交配 繁殖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旅行费用区间分析的大水面休闲渔业产业游憩价值估算-以大庆市连环湖国际冬捕节为例

湿地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旅行费用区间分析(Travel Cost Interval Analysis,TCIA)法,对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国际冬捕节的游憩价值进行估算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黑龙江省社会发展系数约为0.69,修正后连环湖国际冬捕节的游憩总价值约为241.85万元,其中,消费者剩余约为93.89万元,占总价值的38.82%;目前连环湖国际冬捕节为初始阶段,其未来旅游价值的挖掘潜力很大;可以为连环湖景区配置优化和提升自身游憩价值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以为内陆寒冷地区休闲渔业产业现代化与提升提供借鉴,对促进渔业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第三产业 休闲渔业 渔猎文化 游憩价值 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黄海芯1号"55K SNP芯片评估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近交水平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 K SNP)的基因分型数据,首次分析了 GK(1 064尾个体)和KD(564尾个体)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调查了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的基因组分布特征,并重点评估了两个群体的基因组近交水平.PCA及进化树分析表明GK及KD群体可明确分层,亲缘关系热图表明KD群体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比GK群体更近.GK群体包括的家系数量更多,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高于KD群体;两群体间的Fst为0.09,存在中等遗传分化.GK和KD群体每个ROH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70±0.34)Mb和(1.65±0.38)Mb,每个样本ROH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98±1.30和2.07±1.37.GK和KD群体0.8~1.25 Mb长度的ROH占比分别为11.41%和19.17%,表明KD群体的选育历史比GK群体更长.两个群体>2.25 Mb长度的ROH片段占比分别为10.26和9.74%,表明两个群体短期内未发生近亲交配.七种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结果表明,KD群体的近交水平高于GK群体.不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FROH和FHOM方法可准确地评价育种群体的真实近交水平,而FVR1、FYA1和 FLH1等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群体及个体间的相对近交水平.上述结果为准确地评估育种群体的近交水平和优化育种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黄海芯1号 遗传多样性 连续性纯合片段 基因组近交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州鲈主要病毒病诊断与防控策略(中)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