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大洋河刀鲚生境履历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大洋河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2020年7月和9月采自大洋河下游水域20尾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刀鲚样本均为淡水起源,淡水生境Sr/Ca比值在(1.49±0.61—2.75±0.53),淡水系数(Fc)在(0.08—0.52),淡水区域径长在(150—900μm)。进入第二变化阶段后“生境履历”波动显著, Sr/Ca比值变化可将大洋河刀鲚分为3种模式,第一种是中高值区(半咸水或海水)越冬,繁殖季溯河洄游至低值区(淡水);第二种是长期栖息于中高值区,无溯河洄游现象;第三种是在中高值区和低值区多次转换, DYH 05、19个体最高完成9次转换。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比值结果相同。这三种模式直观地反映出大洋河刀鲚群体“生境履历”的多样性特点。

关键词: 大洋河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刀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太平洋公海远东拟沙丁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基于2020年4—12月、2021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样品(共2 664尾),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叉长范围为85~240 mm,优势叉长组为160~200 mm,不同性别的个体叉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范围为5.6~144.6 g,优势体质量组为35~75 g,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年龄组成为0+~6+,优势年龄组为1+~3+。叉长与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指数方程,生长参数b=3.153 8,符合正向异速生长。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90%以上),叉长组95~104 mm与105~114 mm的鱼体性腺成熟度差异极显著(P<0.01),叉长组205~224 mm与225~245 mm的性成熟差异显著(P<0.05);初次性成熟叉长(L50)为178.1 mm。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不同叉长组的摄食强度差异显著(P<0.05)。鱼体肥满度系数范围为0.82~1.42,肥满度随着叉长增加先升高再降低,在叉长组135~164 mm时肥满度系数最高,不同月份之间肥满度系数有所不同,10月其个体肥满度系数达到最高值1.25。研究结果丰富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生物学特征资料,可为其种群鉴定、生活史研究、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和重要依据。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远东拟沙丁鱼 生物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esNet34模型的大菱鲆鱼苗识别计数方法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苗数量的精准统计对提升苗种品质评价、养殖密度估算、鱼苗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菱鲆鱼苗个体小、透明度高以及体型不规则等影响计数精准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sNet34的大菱鲆鱼苗识别计数方法.首先,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微小目标计数需要的图像采样装置,采用图像预处理方法实现鱼苗前景分割和初步定位.为了有效统一样本空间和待识别目标空间,利用最小外接矩规则化初步定位前景图像,构建图像样本集.大菱鲆鱼苗识别阶段,利用相同预处理方法获取待识别目标区域,并引入ResNet34 模型作为识别模型实现待识别目标区域苗种识别;最后,通过统计所有待识别目标识别数量结果实现大菱鲆苗种计数.结果显示:本方法在微小鱼苗识别计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精度,利用ResNet34 模型的大菱鲆鱼苗的识别平均准确率达到 94.27%,比基于SVM方法(识别精度 85.8%)和AlexNet(识别精度87.04%)方法识别精度分别提高 7.4 个百分点和 8.64 个百分点,优于 ResNet18(识别精度 93.21%)和ResNet50(识别精度93.83%)等相似结构的识别效果.本模型鱼苗计数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6.28%.研究表明,提出的样本集构建和识别方法能够满足微小目标计数需求,可为鱼类苗种计数提供了技术借鉴.

关键词: 鱼苗计数 图像识别 大菱鲆 ResNet34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ED光照对生物絮团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ED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光电转化效率高等优点,可满足工厂化养殖对绿色高效、智能化发展的需求。为探究LED养殖灯对生物絮团模式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凡纳滨对虾幼体(平均体长5.23±0.61 cm,平均体质量1.52±0.47 g)为材料,设置2个处理组:LED光照组(L组)和自然光照组(N组),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L组光照参数为蓝绿光混合(绿光545 nm、蓝光450 nm),光照周期15 L∶9 D,光照度2 000 lx; N组光照参数为自然光谱,光照周期为12L∶12D,光照度400~1 000 lx。结果显示,两组对虾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虾肌肉中均检测到18种氨基酸,L组对虾肌肉苏氨酸(Thr)、酪氨酸(Tyr)、精氨酸(Arg)、甘氨酸(Gly)、∑EAA/∑NEAA显著高于N组(P<0.05),而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呈味氨基酸(DA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虾肌肉中均检测到37种脂肪酸,L组对虾肌肉中月桂酸(C12:0)、DHA、EPA+DHA含量显著高于N组(P<0.05),C21:0、C20:3n-3、C22:5n-6含量显著低于N组(P<0.05)。研究表明,在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补充特定参数的LED养殖灯能够改善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品质。

关键词: LED光源 生物絮团系统 凡纳滨对虾 肌肉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鳝csf1r基因的克隆及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黄鳝csf1r基因,并对其时空表达特性进行分析,为探明csf1r基因在黄鳝不同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ACEs(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黄鳝皮肤cDNAs中克隆得到csf1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csf1r基因在黄鳝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胚胎或个体及3种体色黄鳝(黄黑斑鳝、碎花斑鳝和隐花斑鳝)皮肤和肾脏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特征.测定3种体色黄鳝肝脏中的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黄鳝csf1r cDNA序列全长为4 430 bp(GenBank收录号:OP589303),其编码区长度为2 937 bp,编码978个氨基酸,存在免疫球蛋白结构域和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2个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f1r基因在黄鳝脑、精巢、卵巢、肠、心脏、肾脏、肝脏、肌肉、皮肤和脾脏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脾脏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肾脏、皮肤和肌肉,卵巢中表达量最低;csf1r在胚胎眼晶体形成期开始大量表达,显微观察发现该时期胚胎的躯干上开始有色素颗粒出现.在3种体色黄鳝皮肤和肾脏中,csf1r基因在黄黑斑鳝的皮肤中表达量最低,而在其肾脏中表达量最高.3种体色黄鳝肝脏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发现,黄黑斑鳝肝脏中的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比其他2种体色黄鳝高,但是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结论]csf1r基因可能不仅参与了黄鳝体色的形成,还与黄鳝非特异性免疫相关.

关键词: 黄鳝 csf1r 时空表达分析 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负氧离子活化水在河蟹生态养殖中应用试验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鲈igf3基因SNP位点的鉴定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其年产量已突破19万吨,是构成我国“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遗传标记导致花鲈良种选育技术不成熟,这成为限制我国花鲈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筛选花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3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3,igf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以及了解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本研究对同批次9月龄花鲈群体开展igf3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花鲈igf3基因上存在4个SNP位点,分别位于起始密码子下游C+2 990T、 G+3 037A、 C+3 303G、 G+3 602A处,其中前3个位点位于内含子区,第4个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尽管单个SNP位点与花鲈生长性状之间并无显著关联性(P>0.05),但双倍型与花鲈生长性状之间却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P<0.05)。其中,双倍型D2(CCGAGGC)花鲈个体各生长性状表现最优,其体重、头长、体高和体宽均显著高于D3型(CTGGCGCC)个体的(P<0.05)。本研究为筛选具备生长优势的花鲈提供了候选基因,有利于花鲈育种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花鲈 igf3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2024

摘要: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是发现保护区管理问题,分析成因,寻求解决方案和提升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广东省两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考察和半结构访谈,研究分析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类、事业单位类、企业类、非政府组织类和居民类等,通过管理有效性评价发现案例保护区存在执法权缺失、人员编制不足、规划协调不够以及保护与渔民生产生活相冲突等问题,需保护区管理者与各利益相关者协同解决.建议完善保护区管理者评价与奖惩机制;将保护区管理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评体系;完善科研机构与保护区科技合作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社区公众等利益主体与保护区形成海洋保护利益共同体.通过推动多种利益主体相互协作,共同提升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

关键词: 海洋自然保护区 渔业资源养护 管理有效性 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科学养鱼:华东地区梅雨季节一般发生在什么时期?对水产养殖有哪些影响?袁圣:华东地区的梅雨季节通常6月中旬开始,一般会持续至7月上旬,具体时间每年会有所差异。该阶段是水产养殖中管理难度较大的一个时期,多个细节需要重点关注。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光照不足,光合作用降低,溶氧不足,水质稳定性差,易缺氧。长期的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减弱,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总量下降,常常会引起普遍的池塘缺氧问题。另外因光照强度低,藻类的活性弱,生长、繁殖速度减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溶藻弧菌感染的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VS)及其防控中药筛选和药效学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可用于防治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 BVS)的中药复方,本研究首先通过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从50种中药中筛选出对BVS致病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中药。然后,以不同浓度的溶藻弧菌浸浴感染虾苗,建立BVS病理模型;再通过体内药效学实验从死亡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组织病理学角度比较不同中药复方对于患BVS虾苗的防治效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五味子(Schisandrae chinensis fructus)、马鞭草(Verbenae herba)、乌梅(Mume fructus)等中药对溶藻弧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2 mm以上;诃子(Chebulae fructus)、五味子、牡丹皮(Moutan cortex)等中药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3mm以上。五倍子(Gallachinensis)、诃子、五味子、丁香(Caryophylliflos)对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均≤50 mg/mL。结合香附(Cyperi rhizoma)、栀子(Gardeniae fructus) 2味中药组成3种中药复方,处方1、处方2和处方3;以5×104 CFU/mL的溶藻弧菌感染虾苗成功建立BVS病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患病虾苗7d,各组死亡率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对照组、处方1组、20%氟苯尼考粉对照组、处方3组、处方2组和阳性对照组。处方1组虾苗死亡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处方2组、处方3组和20%氟苯尼考对照组虾苗死亡率低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处方1可显著降低患病虾苗死亡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感染组,处方1组虾苗肝胰腺病变程度明显较轻,肠道结构较为完整;虾苗肝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正常,线粒体、内质网丰富且基本正常。表明口服处方1可对患病虾苗的肝胰腺和肠道组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优于处方2、处方3和20%氟苯尼考粉。综上所述,处方1 (诃子30 g、五味子20 g、香附20 g)对溶藻弧菌感染的虾苗保护和治疗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研制防控虾苗BVS专用中药提供依据,助力对虾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细菌性玻化症(BVS) 病理模型 中药复方 药效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