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半滑舌鳎响应急性高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相关基因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夏季高温会引起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应激,甚至造成死亡,是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高温胁迫对半滑舌鳎肝脏氧化损伤及热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半滑舌鳎一个全同胞家系为实验对象,通过连续升温达到高温胁迫条件(35℃)后,分别在0、3、6、12和24 h采集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TUNEL染色并观察细胞损伤情况,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并检测应激相关基因heatshockprotein familyAmember1A(hspa1a)、 heatshockprotein90betafamilymember1(hsp90b1)和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 (dusp1)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急性高温胁迫会造成半滑舌鳎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变化并出现细胞凋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高温胁迫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在高温胁迫12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高温胁迫0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在高温胁迫24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热休克蛋白基因hspa1a和hsp90b1分别在高温胁迫0 h和3 h时显著上调表达,热应激相关基因dusp1在高温胁迫3h时显著上调表达。综上所述,急性高温胁迫下,半滑舌鳎肝脏发生氧化应激,短期内机体可调动抗氧化系统加速清除活性氧,并激活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该研究可为解析半滑舌鳎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预防夏季高温大规模死亡的发生以及开展耐高温良种的选育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急性高温胁迫 肝脏 细胞凋亡 抗氧化酶 热休克蛋白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水产学杂志 2024

摘要: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年5—9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屺亭科研实验基地主养鲤(Cyprinus carpio,“福瑞鲤2号”)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威1号”)、套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 nobilis),采用人工投喂的常规鱼种培育池塘中,每间隔15~25 d测定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主要养殖阶段池塘总氮和氨氮浓度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亚硝酸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浓度均较低,总磷先上升、后下降。实验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8门77属,以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浮游动物5类72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类为主。基于浮游生物密度的主成分分析(PCA)和热图显示,实验期间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变化,优势种及其密度变化明显。冗余分析(RDA)表明,总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影响浮游植物丰度(P<0.05);水温、p H和亚硝酸氮浓度显著影响浮游动物丰度(P<0.05)。14个浮游生物优势种的密度与水体理化指标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P<0.05)。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套养池塘主要养殖阶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序性变化明显,水体理化指标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套养模式下池塘的水质监测和调控及养殖管理提供参考数据。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RDA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了西北江三角洲河网水域2021年枯水期(2月份和12月份)和丰水期(5月份和8月份)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叶绿素a粒径特征。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5月,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有关。叶绿素a总浓度的空间特征显示,广州周边站位的叶绿素a浓度明显偏高,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水体的交换能力有关。粒径特征的结果显示,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珠三角河网水体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者,呈现交替优势。季节特征显示,2-5月份微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8月份和12月份小型叶绿素a占主导地位,分析原因主要与径流量的大小、水体pH和光照有关。空间特征显示,小型叶绿素a在8月份和12月份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河网中部的站位,微型叶绿素a占比的最高值往往出现在远离广州市的站位点,分析原因主要与溶解氧和硝酸盐含量有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DO、水下光度、TP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物理因子包括径流量的大小和水体pH的变化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季节变动,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影响叶绿素a粒径特征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三角洲河网 浮游植物 叶绿素a粒径特征 时空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大闸蟹产业品牌提升路径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江苏省品牌强农和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的实施,利用本土优势积极发展大闸蟹产业品牌。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江苏省大闸蟹产业品牌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经分析发现江苏省大闸蟹产业品牌具备地理、种质资源、传统品牌建设的优势,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遇期,但仍存在品牌参差不齐、拓展产品匮乏、从业人才稀少等劣势,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替代产品增加、消费者理念差异等不利因素。进而从组织、政策、信息、资金、技术、市场、品牌文化等7个方面提出大闸蟹产业品牌提升保障措施,以期助推江苏省大闸蟹产业品牌发展。

关键词: 江苏省 大闸蟹产业品牌 SWOT分析法 提升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I.5和GII.4诺如病毒P蛋白的克隆表达及与长牡蛎类HBGAs的结合特性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与长牡蛎类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的结合特性,本实验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克隆表达了基因簇I.5(genogroupI.5,GI.5)和GII.4HuNoVP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研究HuNoVP蛋白与唾液HBGAs和长牡蛎类HBGAs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GII.4 HuNoV与唾液A型、B型、AB型和O型HBGAs均有较好的结合,而GI.5 HuNoV与B型HBGAs结合较弱,与O型HBGAs具有明显的结合优势。GI.5和GII.4 HuNoV在长牡蛎鳃、消化腺和外套膜中均可富集,其中在消化腺中富集最多,二者主要与类A型和H1型HBGAs结合,GII.4 HuNoV与类Lea型、Leb型、Lex型和Ley型HBGAs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而GI.5 HuNoV与类Leb型HBGAs仅微弱结合,与类H1型HBGAs具有明显结合优势。综上,不同型别HuNoV与HBGAs的结合特性不尽相同,GII.4 HuNoV具有广谱结合特性,GI.5 HuNoV具有选择结合特性。

关键词: 人诺如病毒 P蛋白 长牡蛎 组织血型抗原 结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游泳行为对比分析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流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深远海适养鱼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 lanceolatus♂)和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的游泳行为变化规律,以期为深远海养殖科学放养和大型养殖设施精准选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同一规格[(250.00±14.00) g]的三种适养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行为检测装置,在(24.00±1.08)℃条件下,观察分析三种鱼类的摆尾频率(TBF)、摆尾幅度(TBA)、运动步长(SL)和摆尾时间百分比。结果发现,许氏平鮋的TBF最大,SL最小;云龙石斑鱼的TBA最小;斑石鲷的摆尾时间百分比最大;且三种鱼类的TBF和SL在1~5 BL/s流速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3和5BL/s流速下摆尾时间百分比和2~4 BL/s流速TB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鱼类的TBF、TBA和SL同流速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摆尾时间百分比均随着流速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在1~4 BL/s流速下的TBF、TBA、SL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许氏平鮋在3~4 BL/s流速下三种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三种鱼类的摆尾时间百分比与其他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三种鱼类伴随着流速增加,其游泳行为指标皆呈现显著规律性变化,许氏平鮋TBF、TBA和SL之间只在高流速呈现显著相关性,预示相较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其采取了不同于其他两种鱼类的游泳行为策略来应对低流速的水流环境。

关键词: 斑石鲷 云龙石斑鱼 许氏平鮋 摆尾频率 摆尾幅度 运动步长 摆尾时间百分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功能性渔用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现代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功能性渔用材料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功能性渔用材料在蓝色粮仓建设、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水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发综合性能更加优越的功能性渔用材料,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功能性渔用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防污材料、可降解材料、发光材料、抗菌材料等功能性渔用材料的应用进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功能性渔用材料的快速崛起和产业化应用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功能性渔用材料 防污材料 可降解材料 发光材料 抗菌材料 深远海网箱 养殖围栏 捕捞渔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添加剂在黄颡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4

摘要:中草药多为绿色天然的草本植物,其作为添加剂应用于畜禽和水产饲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对于抗生素等药物,中草药因具有残留少、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其使用对发展安全、绿色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本文就国内外黄颡鱼饲料中添加中草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了综述,总结了中草药在促进黄颡鱼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和其他多方面的作用,为中草药在水产饲料中的进一步应用和黄颡鱼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颡鱼 中草药 饲料 水产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舌分析不同处理秋刀鱼烤后的风味特征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不同处理的秋刀鱼(鲜秋刀鱼、腌制秋刀鱼和紫外+冷风干制秋刀鱼)为原料进行烤制,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采用电子舌测定其滋味特征,并结合感官评价综合描述烤秋刀鱼的风味特征。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烤制后3组鱼肉具有完全不同的气味轮廓。3组烤秋刀鱼中共检测到38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由11种醛类物质、4种醇类物质、5种酮类物质、13种烃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组成,共同形成了烤秋刀鱼以油脂香为主,带有青草香、鱼腥味的风味特征。3组烤秋刀鱼关键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有显著差异,紫外+冷风干制秋刀鱼烤制后累积了更多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增添了清香、焦香味,使得其风味特征更加丰富。电子舌分析结果显示,咸味、鲜味和鲜味回味是烤秋刀鱼的重要味觉指标,紫外+冷风干制通过丰富烤秋刀鱼的咸味和鲜味回味从而提升其滋味。感官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经紫外+冷风干制的秋刀鱼在烤制后外观、气味、滋味和口感均得到了改善,其色泽金黄、肉质紧实,具有丰富的油脂香气、适宜的滋味和回味,感官可接受度显著提高。综上,3种不同处理的秋刀鱼中,经紫外+冷风干制的秋刀鱼烤后被赋予了更丰富的风味。

关键词: 烤秋刀鱼 挥发性风味 滋味 感官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的物种组成与演替

生物多样性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七连屿是西沙群岛东北面的一个珊瑚礁群岛,生物多样性极高,近年来由于受到了人类扰动影响,鱼类资源出现明显衰退。为探究这一衰退演变特征并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七连屿珊瑚礁鱼类资源,我们于2018–2023年采用潜水捕捞、渔捞日志记录、水下视频拍摄以及环境DNA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近年这一海域的研究资料,对其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2017年至今,七连屿共发现珊瑚礁鱼类412种,隶属于2纲16目60科168属,其中鲈形目鱼类最多,为320种,科水平隆头鱼科种类最多,有47种。七连屿以小型鱼类为多;食性方面以肉食性鱼类为多。2021–2023年大中型鱼类比例及肉食性鱼类比例较2017–2020年出现下降,同时小型鱼类和植食性鱼类比例却出现显著上升。两时间段肉食性鱼类相似性较低,为不相似;植食性鱼类相似性较高,为中等相似;小型鱼类相似性较低,为不相似,大型鱼类也为不相似。优势种中大型鱼类和小型鱼类的种类数显著低于稀有鱼类,肉食性鱼类的种类数也显著低于稀有鱼类,而植食性鱼类的种类数则显著高于稀有鱼类。两时间段的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Lambda+)呈下降趋势。以上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受到了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的双重影响,鱼类物种发生了显著的更替。研究为今后预测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物种演替趋势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鱼类 过度捕捞 分类多样性 演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